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读爱因斯坦文有感 //www.sinovision.net/?73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校开设死亡课程势在必行

已有 1538 次阅读2010-9-14 02:08 分享到微信

学校开设死亡课程势在必行(草稿)

 

有生必有死,人们在知生的同时还应当知死,避讳谈论死亡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但“在中国文化中关于死亡话题是禁忌,人们避讳谈,无论是孩子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稍微提一下都会被禁止。一般也不让孩子接触“死亡”,防止他们因目睹或听到死亡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真希望我们也能像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一样,从小将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宗教信仰和死亡教育一起融入心灵。更要像死亡教育的发祥地美国一样,从小让孩子触摸感知生存和死亡,模拟亲人死亡情形并学习应对方法,体验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向临终者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其告别人世。。。。”死亡课程将告诉学生和其他受众:什么是死亡?人死后痛苦吗?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而非心跳停止。有报导说,通过对曾停止过心跳又被抢救回来的人的采访和用高科技设备测试死人的脑,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有一种超脱感,满足感。在此,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询问死后感觉的人:一万年前,你还未出世,那时你的感觉就是你死后的感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在对即将死去或很有可能死亡的人的态度、说辞也不一样:我军战士在战场上对奄奄一息的战友,我方战士会对他谈理想和说鼓励话:“你没事的,你要挺住!好同志,祖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你的亲人需要你,。。你必须挺住!”;而在西方,战埸上战士对奄奄一息的战友,则是对准他的脸上狠狠地括他几个耳光:“混蛋!你不能死!你不能就这样走!你必须挺住,明白吗?”(见《铿铿三人行》窦文涛)。我国处决犯人的刑埸是严肃的;德军在处决犯人时,是允许牧师前往刑埸祷告的。祷词:“你从无中来,还回到无中去,。。天国安息,主会保佑你的,。。阿门!”

附:

[08-12-25] 高校开设“死亡课程”防自杀 还是从小就开设“生命教育”吧

浙江博客网 ? 秋的意象的个人博客 ? 日志

今天看到消息说,针对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广东高校陆续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说是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包括在课堂上播放陈晓旭死后进行的佛教仪式葬礼片断,还打算带学生到敬老院、殡仪馆去实地感知死亡,以及要求学生写遗书、立遗嘱、撰墓志铭等……

看了这个消息,我今天竟然开始有点兴奋起来。

特别是最近,传统节日最集中到来的时候,能这样大张旗鼓地,特别是在媒体上能谈论死亡,这让我兴奋。

我从小也是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育就是,大过年的,说什么“死、死”的呢,小的时候如果在大年里说“冻死了”、“饿死了”……这些口头禅,都要被妈妈敲脑袋的,大过年的说什么不吉利的话呢?!

在中国文化中关于死亡话题是禁忌,人们避讳谈,无论是孩子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稍微提一下都会被禁止。一般也不让孩子接触“死亡”,防止他们因目睹或听到死亡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

好端端谈什么死、写什么遗书,让孩子积极生活岂不更好,为何非得让他们去想关于死的东西呢?

但其实“正确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够更好地生”。了解了就不会惧怕了。生命的意识现状、生死的内在关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濒死体验与临终心理、自杀、安乐死、脑死亡、器官移植、死亡尊严、临终关怀、丧亲体验………这些我们如果了解了,有了然于胸的理解,那么,我们还会把死亡看作一种忠于感情思想的浪漫行为吗?我们还会因为恋爱失败轻易寻死吗?我们还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因为青春期骚动而去轻生吗?

说到这里,我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教育,我害怕死亡,害怕见到死人,上面那些词汇,在我心里好象是一些与己无关的名词,毫无深刻感受,毫无切身体会,至今我不曾见过死人。不曾知道死为何物,当然如果面临一些与死有关的事时,我想我一定是手足无措的。

对于我这样的一直逃避接触与死有关的所有事的人,来自他人的生死经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我的生存智慧。就象汶川大地震,不少人痛哭流涕,嘴里也说着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该珍惜它,然而,我们没有感同身受,我们仍然是个旁观者,我们在同时或者事件过后仍然为一些生活琐事,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声色“欲望”郁郁寡欢,以至有时仍会有不如死去的念头产生。

为什么近几年这么多人选择自杀?专家分析说,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是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一方面是大环境的改变,现在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去拼搏,导致个体的生存压力非常大。在物质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但内心却非常空虚。此外,与过去物质条件差时人们经受的挫折多相比,现在人们承受挫折的机会少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差了。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多,独生子女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思想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亲人的沟通和交流,一旦有了自杀的念头却难以排解。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下最迫切的就是就业问题。社会竞争压力大,个别超负荷工作而又无处排遣压抑心理的人也会选择自杀。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不可避免。对不可避免的事,我们隐讳逃避,真的是不解决问题啊。当亲人因车祸等各种意外离我们而去,当我们一天天变老而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时候,当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恐惧、我们无助,我们根本无法坦然面对,而这些却是我们这一生中必经的经历,我们在心理上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不光是不知如何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就是勇敢些正视它们,都很困难,等到事情真来临时,我们怎么办?

真希望我们也能像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一样,从小将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宗教信仰和死亡教育一起融入心灵。更要像死亡教育的发祥地美国一样,从小让孩子触摸感知生存和死亡,模拟亲人死亡情形并学习应对方法,体验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向临终者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其告别人世。。。。

听起来对小孩子稚嫩的心灵来说实在是够残酷的,但是,惟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人们心底里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也因为“了解”而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从心底里切身感受要珍惜生命,珍爱健康,也才会积极想办法提高自己这一生的生命质量。否则就会如我现在一样,不知自己为何而生,自己死了要到哪里去,又为什么要学习知识,要结婚,要生子,自己又为什么而奔波忙碌一生,却空无所得,只是人云亦云,人做我亦随着做罢了。

现在的学校教育只是教人们知识而已,而知识并非智慧,就像这些自杀的是大学生、博士生或高知一样,知识有了,但却无智慧,生命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