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读爱因斯坦文有感 //www.sinovision.net/?73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相约花戏楼”播出时间改动说起(附:黄梅戏简介)

已有 3653 次阅读2010-9-6 21:18 分享到微信

从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播出时间改动说起(附:黄梅戏简介)

  

 我是一名皖籍的、在穗执业的CPA,我热爱黄梅戏,关注黄梅戏的动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收看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节目。——因为《相约花戏楼》虽说是安徽卫视上一档以戏曲为主的综艺性栏目,但,它主要是播出有关黄梅戏方面的节目。自1999年开办以来,它的播出时间一直都是按排在周六或周日的,这样,省内、外观众都能在周六或周日收看它,它为宣传、普及、推广黄梅戏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可不知为什么,从今年元旦起,它的播出时间改在周五7:40。众所周知,周五7:40正是上班族的上班高峰时段和学生上学的高峰时段,上班族和学生根本不可能在此时收看此节目。(有没有别的台播出《相约花戏楼》呢?我是刚从网上查到,除了周五安徽卫视播出《相约花戏楼》节目外,还有个安徽综艺频道在周日重播《相约花戏楼》节目,但未注明播出的具体时间——大概是播出时间可机动,否则,就解释不通为何只笼统地讲在周日播出,而不公布播出的时分。而之所以取消安徽卫视在假日播出《相约花戏楼》节目,而在安徽综艺频道播出《相约花戏楼》节目,抑或是因为安徽综艺频道收费的、而安徽卫视是免费的?若诚如斯,是否太铜臭了点?有关领导又置宣传、普及黄梅戏于何境地?)从粤不转播安徽综艺频道节目来看,我想,其他省份大抵上也不转播安徽综艺频道节目,这样一来,外省观众都收不到《相约花戏楼》节目了为此,今年1月初,我打电话到安徽电视台说:“《相约花戏楼》改在周五7:40播出,上班族和学生都看不到它了,外省的观众再也看不到了,这样很不利于黄梅戏的宣传、普及,请贵台恢复原播出时间。……”电视台工作人员除了答应向台长汇报通话内容外,表示无能为力,他要我写信给电视台领导反映此事。我遂写信给电视台领导谈我对《相约花戏楼》节目播出时间改动的想法,无复。一个月后,我写信给安徽省某位领导(刚从网上查到,他已于今年5月份离任了,另有高就),我在信中除说了上述意见外,还说:“黄梅戏要想存续并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戏迷。97年省委、府提出来‘要建设文化大省,唱响黄梅戏,打出徽字牌’的号召,决定开展寻找  ‘七仙女’等活动,并在周末或周日由安徽卫视宣传黄梅戏,可见省领导水平高、起点高……,可是现今安徽卫视台的做法,无异是彻底断了培养戏迷之路和使黄梅戏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之路,这与省委、府的号召是背道而驰的,请省府立即纠正安徽卫视的错误做法,将节目播出时间调回到原来的周六或周日。”“黄梅戏这个玫宝是安徽的品牌,爱护和弘扬黄梅戏,人人有责,培养戏迷,从娃娃抓起。在戏剧不景气的今天,北京市为了挽救国粹京剧,在学校开设京剧课。我们又能为保护和发展黄梅戏做点什么?”然而,也同样没有得到任何答复。那位收信的领导同志是02年调到安徽工作的,他对97年省委、府提出来“要建设文化大省,唱响黄梅戏,打出徽字牌”的号召是应当知道的——省委、府为此联合发了文。然而,无论是他领导下的一干人等,还是箫规曹随的其后任一干人等,都将省委、府在97年提出来“要建设文化大省,唱响黄梅戏,打出徽字牌”的号召忘的一干二尽,依旧我行我素、仍然干着挖黄梅戏墙脚的勾当,是对黄梅戏存有偏见·,还是浑身上下的铜臭味太重?             ·         

附:网上“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旧时称黄梅调。它的源起最早可上追溯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梅戏),主要曲调来源于湖北黄梅县,故而得名。早期演出形式多为曲艺形式的表演唱,如《苦媳妇自叹》、《祝英台自叹》等。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黄梅县大旱,第二年又遭大水,于是,成群结队的灾民如潮水般、带着他们张口就来的采茶调流浪到了安徽宿松、望江、太湖和江西的湖口、九江一带。开始了卖唱生涯……

  由于其曲调优美,加上农闲时间的增多,许多安徽农民、手工业者也加入了黄梅调的队伍,并使其曲调一步步徽化。其间,黄梅调也同江西的采茶调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自叹系列的表演唱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了,于是清咸丰年间,大约在1851年至1861年间,黄梅戏出现了整本戏。

  黄梅调表演多为农民闲时自娱自乐,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剩余时间越来越多,人们渴望在这些时候可以看到反映他们生活的黄梅调,于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安徽怀宁县出现了最早的黄梅戏班社——仁义社。黄梅戏的班社条件极其简陋,人力、财力、物力均不能与同时期的京剧班社相比。“三打七唱”就很能形容当时的情况。哪个班社要是唱《天仙配》能凑齐五个男旦来演仙女那就是不得了的班社了,常常是一个演员演一个或两三个仙女。

  可见,黄梅戏是戏曲界的后辈,其发展历史很短,且由于官府以“淫戏”视之,导致它发展十分缓慢。

  既然是后辈,在其发展过程中就肯定要受到前辈们的影响。青阳腔和徽调对其影响不小。许多剧目都直接来自这些前辈们的剧目宝库,如《天仙配》就源自青阳腔的《槐荫记》。

  虽然旧社会中的黄梅举步为艰,但老艺人们却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他们曾带着黄梅戏闯荡上海,在那里黄梅戏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但是,“黄梅戏肚子大”(王少舫语),它善于吸收别人好的东西化为自己的,所以黄梅戏还是在一步步地壮大。

  建国后,省政府很重视黄梅戏的发展,1953年在合肥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由于黄梅戏长年在皖鄂赣边界地带发展,所以,合肥的老百姓并不熟悉黄梅戏。在剧团成立之初,境况十分艰难。但在一批为黄梅戏奋斗终身的表演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黄梅戏很快地被当地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民所接受。一部《天仙配》创下了当时拷贝发行量最高的记录。它是当年上影厂投资最少发行量最大的影片。

  十年“文革”,让黄梅戏濒临灭亡,舞台上没有了七仙女的喜怒哀乐,人民心目中的七仙女——严凤英——也离开了我们……

  “文革”结束,黄梅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如陈小芳、吴琼、马兰等脱颖而出,为黄梅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个个新老剧目在舞台上展示着黄梅戏和这些年轻演员的青春光彩。

  同时,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黄梅戏电视剧也诞生了,由于导演的创意和演员们的努力,使它从众多剧种的电视剧中独树一帜。许多年轻的戏迷就是通过它知道黄梅戏,喜欢上黄梅戏的。

  新的时代,新的黄梅。时代在进步,黄梅也在不停的发展。它是保持五六十年代的风格,还是像京剧那样逐步“城市化”,这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但,说心里话,还是希望黄梅戏能保持住自己的风格。

  因为,它是“山野吹来的风”……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附:网上介绍“相约花戏楼”

 《相约花戏楼》是一档以戏曲为主的综艺性栏目。自1999年开办以来,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贴近人民群众、繁荣电视文化、推动戏曲艺术发展为己任,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以浅显直观的方式介绍给广大观众,在全国同类型戏曲栏目中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风格淳朴,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戏曲文化与电视艺术交融之路,是一档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戏曲文艺节目。
    播出时间:安徽卫视每周五7:40首播;
              安徽综艺频道每周日下午重播。

扑朔迷离的黄梅戏五朵金花
黄梅戏, 金花, 扑朔迷离

扑朔迷离的黄梅戏五朵金花

“金花”原本是大理白族对姑娘的称谓,后来,因为电影《五朵金花》的红遍全国,“五朵金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其对象大多是同类中的翘楚。上世纪八十年代5朵金花的名字一度主宰着中国影坛,在那个偶像还不风行的年代,刘晓庆、斯琴高娃、陈冲、张瑜、潘虹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女神。特别在戏曲里,不论真正的金花到底有几朵,都要凑成五个才算准,于是,某个剧种里面要有五朵金花,某个剧团内部也要有五朵金花。二十年前,茅威涛、方雪雯、何英、何赛飞、董柯娣是越剧红极一时的“五朵金花”。陈瑜、马莉莉、陈萍、茅善玉和华雯,被称为沪剧舞台上的“五朵金花”。一提黄梅戏,更是不能不提“五朵金花”,习惯性的说法,这“五朵金花”是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当年在安徽省艺术学校,她们同班学艺,之后又一起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近几年来,随着吴琼姐弟恋的热炒,马兰事件的热评,特别是越剧五朵金花的重新聚首,黄梅戏五朵金花又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前段时间,“马兰搭档提起马兰潸然泪下”更是激起了广大戏迷对黄梅戏五朵金花的深深怀念。 ( G) j, Q; D6 r* D
事实上,谁是五朵金花在黄梅戏界历来很有争议。当年,由于一代宗师严凤英的逝世,黄梅戏元气大伤,沉寂已久。尽管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适时推出了有“小严凤英”之称的青年演员陈小芳,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黄梅戏欣赏的渴求。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时,正是全国“五朵金花”封号正红之时,五位少女鲜花一样,领导眼前顿时一亮,这不就是黄梅戏的五朵金花吗?于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五朵金花”的消息不胫而走,特别是到香港演出后,马兰一炮打响,“五朵金花”立刻红了起来,就算是陈小芳有“小严凤英”之称也只能稍逊一筹。
& U. O% e! w  u3 D尽管花开花落,参差不齐,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她们的出现毕竟给经受文革浩劫之后的黄梅戏一抹亮色。好景不长,随着袁玫的转行,杨俊去鄂,吴琼北上,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五朵金花名存实亡,特别是中央台接连举办了两次黄梅戏十佳演员的评选,越来越多的黄梅戏业内人士质疑五朵金花的含金量,尤其是在安徽省安庆市,那是黄梅戏的大本营,黄梅戏人才辈出,但竟没有一人位居金花,不能不让人对所谓的“五朵金花”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五朵金花”只是安徽省艺术学校分配在同一个剧团的五位同学,并不能作为黄梅戏女演员翘楚的真正代表,而且袁玫的黄梅戏舞台生涯十分短暂,吴琼能唱却不能演,杨俊能演又不能唱,所谓的“五朵金花”实有凑数之感,不能象越剧的“五朵金花”那样让人信服。于是,在中央台《综艺大观》栏目组到安徽省拍摄黄梅戏“五朵金花”专场演出时,当时的安徽省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不遗余力地推出了当时安徽省黄梅戏舞台上力推的“五朵金花”:韩再芬、马兰、吴亚玲、李文、周莉。这五位个个皆是德才兼备、色艺双绝、技艺全面,且打破了院团的限制,代表了当时黄梅戏女演员的最高水平,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在场专家和戏迷的公认。笔者有幸观看了现场演出和电视录像,那精彩纷呈的黄梅戏演出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演出结束后,由于当时戏曲已开始走下坡路,加之不久马兰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香港四大天王都反对捆绑封号,黄梅戏以后也不要再提“五朵金花”,率先离开了这个“组织”,韩再芬则宣称自己不是金花胜于金花,李文和周莉也表示要用实力说话,不想沾“金花”的光,于是,随着那期《综艺大观》节目播完后,这个封号也就无疾而终,韩再芬、马兰、吴亚玲、李文、周莉等五人尽管在黄梅戏舞台一时风光无比,但她们这一组“五朵金花”却不为外界所熟知。 9 p* a, X1 |& d" n
对于戏迷而言,尽管已有“黄梅十佳”,但他们仍然钟情于“五朵金花”。九十年代后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了推出新人,在小梅花艺术团里推出了何云、许斌、吴芳、程小君、魏蓓蓓等“小五朵金花”。2006年,又打破剧团限制,选出了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何云、程小君、王琴、吴美莲、仝婷。 ( y2 Z$ s1 Q5 I+ Q( ^0 m1 ?  s! z* w
应该说,在各大剧种中,获得“五朵金花”称号的黄梅戏演员是最多的,也是最受争议和关注的。尽管,黄梅戏“五朵金花”的出笼传奇复杂,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记住了五位毕业自安徽省艺术学校的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也喜欢上了为黄梅戏作出巨大贡献的韩再芬、马兰、吴亚玲、李文、周莉,更期望何云、程小君、王琴、吴美莲、仝婷等青年演员能把黄梅戏发扬光大。
9 J# L! |7 i% S2 l$ I# Q: T' J# t  N$ d& U  t7 a8 P" @
五朵金花:韩再芬、马兰、吴亚玲、李文、周莉 9 @2 H+ t; Y9 ?$ u, F) I; E" V0 {
2 l1 x/ c; l2 X$ l) N# k
从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播出时间改动说起(附:黄梅戏简介) - 硒鼓 - 硒鼓 4dfeb1cf010407hi.jpg
下载 (86.97 KB)
2008-2-16 18:24
% L$ f2 U8 k: j7 t! b/ B0 _; d# s
韩再芬:1968年出生,安徽潜山人。1980年进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学艺两年,1982年便登台演出。1984年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该片是黄梅戏首次夺得《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剧目。此后她又主演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香魂》,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女驸马》、《天仙配》、《桂小姐选郎》、《桃花扇》、《挑花女》、《孟丽君》等。其中《女驸马》、《天仙配》、 《桃花扇》、《孟丽君》先后获得《大众电视》金鹰奖。《挑花女》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她风姿绰约,扮相俏丽,噪音圆润,表演细腻。从艺以来,在舞台上、电影、电视里,塑造了许多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许。为此,她还获得了第五届上海“白玉兰奖”。1995年,她以黄梅戏《西施》中的一折,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博得全国观众的好评。1997年,文化部授于她青年艺术家称号,中国文联授于她“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 1999年8月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2000年4月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0年6月,获第九届"文华表演奖"; 2000年1月,创意、策划并主演《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  , J2 n# Q& d  ^1 z. |* l
5 s1 \( d6 H8 z7 H. P4 j
马兰:1962年出生,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多次荣获舞台及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在舞台剧方面,先后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文化部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在电视剧方面,获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全国电视十佳演员称号。曾任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主要作品有电影《龙女》,电视剧《严凤英》、《西厢记》、《劈棺惊梦》,舞台剧《无事生非》、《遥指杏花村》、《风尘女画家》、《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红楼梦》、《秋千架》等。
1 p# x" _: T( a+ F- e( }. a) j  1 H. o5 m" ?9 i4 G/ |# O
周莉 1968年生,安徽芜湖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曾主演过《孟姜女》、《断线风筝》、《天仙配》、《女驸马》、《审婿招婿》、《龙女》、《喜荣归》、《打豆腐》、《无事生非》、《风尘女画家》、《憨哥与巧妹》、《戏牡丹》、《红楼梦》等黄梅戏;在电视戏曲片《这家没男人》和《甜妹》中主演了银妹和甜妹一角;主演的电视片有《心愿》、《周仓庙之谜》、《嫦娥奔月》、《追求》、《家》、《春》、《啼笑姻缘》等;分别在影片《龙凤娇》中饰娇妹,《傍晚她敲开我的门》中饰宁丽;此外还参加了黄梅戏音乐盒带《黄梅金曲》的灌制。在1989年全国首届黄梅戏大奖赛上获"十佳演员"称号,主演的《这家没男人》获1987年戏曲电视剧"金三角"一等奖,《甜妹》获全国第3届"银屏奖"戏曲二等奖、第13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戏牡丹》获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优秀演员奖。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