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冷面书生 //www.sinovision.net/?71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近半个世纪记者、作家生涯留给我的,除了“文章满纸书生累”,就是学会了冷眼观看世界的圆缺和人海的沉浮。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回忆胡耀邦:新事与旧事(下)(百人访谈之十三)

热度 1已有 8423 次阅读2010-11-10 15:00 分享到微信

回忆胡耀邦:新事和旧事

(百人访谈录之十三)

  1984211日,《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最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胡思升,就是今天写博客的鄙人。一张全国性的大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一万九千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并发表评论员文章《要敢于破格重用优秀人才》,这是没有先例的。稍懂中国特色媒体学,稍有中国特色政治敏感的人,会马上意识到,这家大报的上述突出和刻意的安排,是有背景,有来头的。        

       

  什麽来头和背景?为何如此突出一篇报告文学?当时直到今天,我可以直话直说:完全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它的全过程的,除我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人。

  “修氏理论”的女主人修瑞娟,何许人?她只是当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一个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助理研究员,月薪不到100元人民币,家住9平米的斗室。她到美国进修了两年,却在微循环研究领域屡创奇绩,为美国医学界尊称为微循环领域的“修氏理论”的创造者。

1984年6月,修瑞娟担任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中药研究大会微循环专题会议主席。

  但是从大洋彼岸回到大陆本土,虽然改革开放的口号谁都放在嘴边,但周围的环境变化不大:在她的工作单位,祝贺支持者有之;不友好和不以为然者有之。提级提职,也没有她的份。碰巧,当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与修瑞娟长谈了一次,这位部长既被感动又深有感触:有才能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头上仍被“玻璃天花板”压着,难以伸展他们的才智。

  这位在文革中长期坐牢的部长,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向他“有所了解的记者”写了封亲笔信,请求他“用较长的时间采访”并进行报道;二是把修瑞娟的遭遇提交中央书记处。

  那位记者,就是我,在前面提及的报告文学中我没有透露是谁。事隔二十多年了,不需要保密了。

  书记处也在胡耀邦主持下讨论了修瑞娟的事。崔月犁部长到席了这次会议。总书记在讨论告一段落时,用他惯常的热情风格讲了热情的话语:“对象修瑞娟这样作出了杰出贡献,又坚决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各级领导要敢于打破平均主义,予以破格提拔和必要的物质保证,不要怕那些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也不要理睬那些从平均主义思想出发、妒贤嫉能的言论。否则,我们就不能任用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四化就没有希望。”

  我也用较长的时间,多次采访了修瑞娟,阅读了有关微循环的大量医学资料和素材,怀着热情写完了报告文学《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文中引用了胡耀邦的上述讲话。

  按照规定,公开发表中央领导人的内部讲话,必须经过批准。于是,我以个人名义写了一个报告,连同我的报告文学,请崔月犁部长上呈中央书记处。

  出乎我意料的是,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胡启立于198411日元旦那天用工整的毛笔对我的报告写了批示,“同意公开报道修瑞娟的事迹”。关于公开发表胡耀邦上述讲话之事,胡启立在批示中“请耀邦同志审定” 。胡耀邦于12日用黑铅笔批示:“可以。胡耀邦1.2.”。这份由总书记和常务书记批示的我的这份报告,转回我手里。

  那么,《光明时报》为什么会在显著位置全文发表我的报告文学呢?

那就是胡启立书记读完了我的报告文学后,显然受了触动。一天上午,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位男士,他在问清我的姓名无误后,说:“这里是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的办公室。我是他的秘书张德勤。启立同志看了你写的报告文学《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启立同志本来要亲自和你通话,因为有重要会议,委托我向你转告:写得很成功。可见记者作了艰苦的采访和调查,甚至对微循环这一医学领域也作了一番钻研。启立同志一再说,文章写得很好。”张德勤(后来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又说:“思升同志,启立同志已建议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你的文章,因为它是一张知识分子的报纸。你看看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光明日报会和你联系的。”

果然,没隔多久,当时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现任《炎黄春秋》社长)来电话,表示已接到启立同志指示,《光明日报》明天将在头条头版位置转载,马上派人到我家取改样。光明日报次日在最显著位置转载并同时发表评论员文章。此后,全国各地的报纸、刊物似乎都嗅到其中透露的中央精神,纷纷全文或摘要转载。

一篇文章的威力,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因为有中央的支持,有胡耀邦的言简意骸的讲话。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上述种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和胡耀邦的来往、报告和批示,都是间接的,并不是面对面的交往。

是的,但是我也有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那是1981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上午,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怀仁堂招待北京中小学教师代表。胡耀邦主持会议,陈云、方毅出席,大家清茶一杯,别无他物。会议结束,我走到总书记面前,说:“耀邦同志,我是人民日报记者,回去准备写一篇报道,会引用你和陈云、方毅同志的讲话,不送你审阅了。”耀邦笑着说:“不用了,你们自己决定。”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也是唯一的一次。

直接的接触也好,间接的来往也好,多一点,少一点,与胡耀邦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所作的多方面的贡献,都只是沧海之一粟。

如果我这一个普通的记者,都能有如此珍贵的回忆,可想而知,更值得珍惜的回忆,在千千万万人们的心中珍藏。我想,温家宝总理为何在今年4月写下《再回兴义忆耀邦》,也出自同样的情怀。

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已经去世的,仍然活着的,心中都会记得胡耀邦这个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站在前列的名字。

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呢?

它代表着:

在需要讲假话时却讲了真话的人;

为了社会的公正,为了平反冤假错案,能够勇往直前的人;

不图私利、与贪腐隔绝的人;

探索改革的新途径而不知疲倦的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词汇中,很少使用“人品”、“品格”的用词,更多的是“路线斗争觉悟”和“阶级斗争觉悟”。我的浅见是,在文革中这类觉悟越高,刮来的正是一阵寒气逼人、叫人胆战心惊的浊浪。

胡耀邦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不能说他没有任何缺失,但他的人品是一流的。

有句老话说:有的人虽然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却仍然活着。

胡耀邦虽死犹生。有朝一日,我上了天(谁都要上天的,请各位以平常心对待,没有万寿无疆),我将在天国以他为师,毕竟我们是同姓,也许500年前是一家。

(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海之信 2012-8-14 23:23
拜读了你的(回忆胡耀邦)等文.也认识了你.你是一位有良知,有正义的好记者.
回复 稀饭 2011-1-22 03:13
耀 邦 先 生 之 死 【 千 古 之 谜 】?不 受 刺 激 脑 血 管 会 破 裂 吗 ???
回复 馗神王 2010-11-24 11:36
拜读此文,又勾起对那个时代的无尽深思。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