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采访,大体上有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之别。你再高明与勤奋,也不可能事必躬亲,每条新闻或每件事,都是由当事人那里直接听来。我的多年经验,相当大部分的新闻线索,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是由第三者那里偶然得知的。如今E字当道,网络更成为获取资讯的不可缺少的管道。
江泽民先生有国学根底,喜爱唐诗宋词,我也是听来的。但在一次访谈中,偶然得到了具体而微的证实,包括江泽民亲手写下的一首宋词《听雨》。现在把他的手迹刊登如下。
有人或许会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份手迹的呢?因为江泽民先生曾担任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不是你我的寻常之辈,一旦荣登国家之首,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控制或保密之列,不是机密也会变成机密,这是中国大陆人人皆知的起码常识。
有幸的是,这份手迹,不是来自大陆,而是来自大洋之外的美国,是江泽民访美时书赠一位美国华人的。美国的自由度和开放度,给了我这个方便。
这位美籍华人是卓以玉女士,曾被白先勇形容为“我最欣赏的女人”。她博学多才,身兼作家,画家,教育家,歌词作家的多种身份,来自台湾,在美国获得多方面殊荣,包括被老布什总统聘请为美国国家文艺委员会委员。(她的才华,将在另一篇《百人访谈录》中介绍)又是偶然,1987年夏,她率领一个旅游团访问大陆,在横越太平洋的客机上与江泽民邂逅。那时江泽民先生任上海市长,刚访问完旧金山后回国。
卓以玉女士和胡思升,摄于长江的游轮上。
.
那次太平洋上空的交谈,集中在文学艺术领域,彼此谈得相当投机。江泽民表示他十分欣赏蒋捷的宋词《听雨》,看来卓以玉对这首词作不大熟悉,于是兴致甚高的江泽民先生拿出一张白纸,不假思索地写下《听雨》,并亲笔注明“介绍卓以玉女士一读”。事后,卓以玉曾拿出《唐诗宋词选》加以核对,竟然一字不差,如果不是有倒背如流的功夫,很难做到。
我得到这份亲笔手迹后,也加以核对,果然一字不差,而《听雨》不愧是宋词中的上品。我再一次把这首佳作刊登如下,一则避免手迹不易阅读,二则也推荐各位一读:
听雨 (虞美人)
南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录下读毕,再一次深感,在中国传统诗词写作上,可以说是今不如昔。如今现代化的硬件越来越高超:高楼空调、电脑手机、高级轿车、豪宅别墅、美女红酒、时尚服饰,却孕育不出唐宋式的名家,更谈不上千古流芳了。“多少事,欲说还休”。
这位饱经忧患的南宋词人,只有三句话、56个字,概括了一生的风雨:“少年听雨歌楼上”,从光色朦胧的红烛与罗帐中,点出欢乐的青春。“壮年听雨客舟中”,如同一只孤飞的大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老年“听雨僧庐下”,颠沛流离,两鬓皆白,离合悲欢,孤寂无奈。蒋捷遣字精炼之极,寓意回味无穷,为你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反复诵读之余,一个念头萦绕脑际,是什麽情怀与思念,触发和引领江泽民先生对《听雨》的如此情有独钟呢?
苛刻的读者会问,你既然不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费了心思公布这首手迹和它的来由呢?答复是:在《百人访谈录》开创之初,鄙人就有言在先,其中将包括名人的趣闻轶事。江泽民是大大的名人,你能否认吗?不能,谁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