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曾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当年的太监老了以后怎么办?
显然,不能老死在皇宫。虽然他们一辈子伺候皇室成员,但皇室没义务给他们养老,这就是主子和奴才的区别。奴才得自己找辙。
明清资料显示,太监老迈以后,很少衣锦还乡的。族人不愿意接受一个身体残缺的人,祖坟尤其不能。他们也不愿自讨没趣,干脆托身于寺庙、道观,颐养天年。清人龚景瀚在《游大慧寺记》中记载:“环(北京)城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也。”
寺观当然不会平白无故收留太监,太监们从年轻时就得开始缴养老金。他们一般是加入自发组织的“养老义会”,清末太监张修德等在《太监与寺院》中讲述,“入会的太监要先交百八十块钱,三年后便可以到养老义会所属的寺庙养老,吃住不用花钱。”还有的通过关系在寺观中拜个师父,挂个和尚、道士的名,定期存钱。退休以后名正言顺搬到寺观里住,直到死去。这是中下层太监最常用的办法。
稍微有点钱的,不愿受制于人,就自创寺观。史载,明英宗宠爱的司礼太监王振“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万历初,大瑺冯保营葬地,造寺曰双林。双林,冯之别字也。”在冯保之后,“张太监宏,继冯掌印,宏墓在阜成门外迎祥寺侧。”这种形式的寺观,除了自己养老,还可以救助同僚。乾隆年间,乾清宫督领侍刘钰、副侍萧云鹏等人倡立“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在北京南郊置地二百一十亩,以租金供养老迈无依的太监。清末太监信修明在遗著《老太监的回忆》中也称,“余创立恩济慈保古会于此(即万寿兴隆寺),救济失业太监。”
所以,明清两代,京城周围的寺观几乎都与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座寺观里面,从投资人到普通员工,处处离不开太监。因为心怀极大的不安全感,他们对佛道的信仰也许比普通出家人更坚定。
到了慈禧时代,备受宠信的大太监刘诚印创了个记录,他拜白云观方丈刘宗玄为师,先后捐募白银2.1万多两,成为全真道第23代传人,在白云观传戒三次,受戒者达1100人,不少太监都受了戒。本是迫不得已的养老行为,竟能玩成一代宗师,要说跟慈禧的支持没关系,打死你我也不信。有权者通吃,自古皆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