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人民币汇率水平这个问题上,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见解。
自200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就受到国际上的诸多压力,那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的理由都是同一个:人民币汇率被大大低估。然而,又有谁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大家,人民币合理的汇率水平究竟应该在哪里?
诞生于1986年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提供的答案是,人民币对美元被低估幅度达到44%。而世界银行认为,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约为3.8,按此计算,人民币低估程度也在40%以上。
作为国内一家专业的财经媒体,我们也跃跃欲试,渴望为读者提供我们自己的答案。为此,我们特别编制了CBN人民币生活平价指数。
编制方法
1.商品篮子30种
虽然理论依据都是购买力平价(该理论认为,1美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买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或者说同质同量的商品在世界各地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但与诞生于1986年的巨无霸指数只含有一种商品不同,CBN人民币生活平价指数囊括了30种商品。
这30种商品都是在全球广泛使用的相对标准化的有形商品和服务项目,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包括iPhone手机、苹果电脑、H&M、电影《阿凡达》、互联网、健身运动等前沿时尚消费内容,以能反映时代特征。
2.结合差异
由于全球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考虑到并非同一品牌的同一商品在各地都具有可比性,本报在操作时选取了一些商品的“当地主流品牌”,在充分保留统一性的同时努力兼顾各地差异性。例如,在计算主流财经类报纸的时候,上海选取了《第一财经日报》、英国为《金融时报》、纽约为《华尔街日报》、东京为《日本经济新闻》。
3.数据采集和计算
在确定商品后,本报派出了强大的“调查团”队伍,深入上海、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五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采集同一时期样本商品和服务的当地价格。然后将各种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价格折算成购买力平价汇率,由此来比较各国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如果购买力平价汇率比官方汇率低,就表示人民币相对某种外币的汇率被低估,反之则被高估。
不完美的假设
然而在汇率问题上,没有任何理论是十全十美的。一方面,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本身就具有局限性。“购买力平价”长期以来都饱受争议,通过它计算出来的汇率和实际汇率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这主要是由该理论的过于理想化所致。
这一理论成立的假设前提有:一、国际贸易必须完全自由;二、所有商品价格均呈现同幅度的变动;三、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四、货币数量是影响购买力的唯一因素。
显然,实际的国际金融市场的环境复杂多变,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同时,该理论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诸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
另一方面,本报在操作设计上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
一、在选取的30种商品和服务中,无论是涉及的生活领域还是针对的消费者人群都无法面面俱到。另外,地方代表性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如《华尔街日报》在纽约的代表性是否和《金融时报》在伦敦的代表性一致)。
此外,尽管我们尽量使样本商品在规格、品牌上统一,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商品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比如鲜花,各地的鲜花在品种和包装上都会存在不同,但这些又很难事先做出具体规定。同时具体执行数据采集的人员也可能存在对标准的不同理解。
二、城市选取也仅限于五大城市,无法保证代表性(如巴黎不一定能代表欧元区)。同时,由于选取的都是金融中心,也不能全面反映各地区的实际居民消费水平。
虽然局限难以避免,但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并更广泛贴近生活的经济指数,我们仍然希望CBN购买力生活平价指数能为考量人民币汇率水平提供一个参考,特别是你可以发现,我们的结论与巨无霸指数和世界银行还是有很大区别。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