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三大差异决定成败
《参考消息》:为何有些经济体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有些却失败了?
吉尔:从东亚经济体经验来看,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转型,即从多样化向专业化转型,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低收入向高技术转型。
通过对比东亚与拉美,我们发现三大差异。一是中产阶级或者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日韩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约为40%至50%,而巴西和阿根廷仅为15%至20%。
二是城市化发展。世界上所有发达经济体都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城市经济才是高收入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然而,城市与城市区别巨大。巴西和阿根廷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将人口从农村吸引到城市,但主要原因是农村缺少基本的现代教育和医疗等服务,而城市又无法提供大量高收入的工业和服务业工作岗位,导致许多城市充斥着贫民窟,交通堵塞等城市病突显,抑制了城市经济生产力。相反,日韩的城市则更加包容与高效,城市经济也更具有活力。
三是法制与人治。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每个人产出可以不同,但机会平等需要得到保证,否则会拖累经济进一步发展。日韩都具有一套健全高效的法律体系和分权制度,而拉美经济体则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易受政府随意性的干扰,缺少一套客观公正的运行机制。
中国处于关键节点
《参考消息》: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吉尔:“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命中注定,要想跨越,中国政府需做出改变。我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增长模式要从依靠外需向立足内需转型,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我认为转型的关键就是继续深入市场化改革,以此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完善法制建设。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巴西和阿根廷类似,仅有12%至15%。提升这一比重需政府从城市化和法制建设上加大力度。
城市化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土地城市化,二是劳动力城市化,三是人口城市化。过去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之所以比其他国家要快,主要得益于国有土地制度,而且主要是土地城市化,劳动力和人口城市化速度缓慢,户口制度限制了劳动力与人口自由流动。加上社会和医疗保障等基础服务并没有跟上,许多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并没有过上标准意义上的城市生活,消费少且单一。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内需自然会更快增长。
其实中国内需并非没有增长,不过只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消费增速很快,而小城市则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小城市处于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地方治理有许多不透明之处。
确保市场指导作用
我现在担任世行欧洲与中亚事务局首席经济学家,通过分析欧盟国家经济发展实践,发现前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和捷克等加入欧盟后,市场机制得到加强,这促进了经济与欧盟其他国家深入融合并快速发展,如今已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许多拉美国家尝试大力刺激经济发展,以此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默认了要取得经济增长可在一定时期忽视分配不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不少拉美国家实行了先经济增长再收入分配的政策,长期以来只注重财富增长而忽略了财富分配。因此,机会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多,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拉美国家中间阶层“空心化”,造成内需不足,增长乏力,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强大阻力。而以法制替代人治,重树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才是确保公平和对抗腐败的最佳途径。
过去3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成功带领中国走出贫困,但未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保持经济增长动力,中国政策制定者必须做出艰难改革。
中国现在已经学会利用市场力量指导商品生产等经济活动,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仍不同程度地由政府控制,这抑制了增长潜力,也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因此,中国未来需继续确保市场在生产要素分配上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