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home.php?mod=space&uid=4692&do=blog&id=158800
五尺汉子的眼泪:为白斩鸡横流
热度 31已有 2508 次阅读2012-7-13 09:29|舌尖上的美味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红酒」弃影评从食评,在一种全然陌生的景象中捡拾文字营造的盎然趣味。美食背后的故事又出奇的多,这份厚重的人文馈赠「红酒」不敢独享,从今天起一一拿来与各位好友细咀慢嚼。
首先要讲的,是听来的「小绍兴白斩鸡」的故事。
「小绍兴白斩鸡」,是上海家喻户晓的品牌佳肴。这家的白斩鸡选用人称「三黄」(脚黄、皮黄和嘴黄)的嫩母鸡为原料,加工烹制后皮薄、质脆、色莹、肉嫩、味鲜,其蘸食的酱油配制独特,更有锦上添花之功。「小绍兴白斩鸡」,以其色泽金灿油亮、滋味鲜嫩无比而享誉古今,百吃不厌,常吃常鲜。
「红酒」少年时代时常光顾的「小绍兴白斩鸡」,是在「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恢复其原有特色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云南南路那家店里还是有鸡悄悄供应,但在当时只能笼统地叫白斩鸡,「小绍兴」是守旧老板的绰号,岂可乱叫?
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是「小绍兴」的黄金岁月,生意最最兴旺,平时吃「小绍兴白斩鸡」就要人挤人,到处找座位。一到春节就愈加紧俏,此时的小绍兴鸡粥店,不再供应堂吃,员工们将店内桌子凳子翻在一角,集中所有兵力生产白斩鸡,保证门市供应。
但上海人就是喜欢吃白斩鸡,特别是皮脆肉嫩的「小绍兴白斩鸡」,年夜饭的桌子上岂能少此主角?所以一到小年夜,买鸡的队伍就与「小绍兴」对面购买春运火车票的队伍相映成趣,是云南南路上的两条巨龙。
「小绍兴白斩鸡」是将「三黄鸡」活杀加工的,就在店门口斩立决,围观的群众非常多。当时的店外屠宰场就成了民间「口水广告」的发源地。
到了大年三十,队伍就变得更加壮观,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当时的金陵东路派出所还派了二十多个警力来维持现场秩序。其实店方要求的警力十个足矣,但警察们也有家小,也想在「小绍兴」打烊之前买到一只白斩鸡回家吃团圆饭。
在买鸡的人群中,不少是从大老远赶来的,有一位从江湾五角场赶来的顾客,因为没买到白斩鸡,当场就在店门口大哭起来。这对一个五尺汉子来说,是非常难堪的经历。后来店经理一问,原来是他的一位亲戚从美国回祖国探亲,在美国这厢已经久闻「小绍兴白斩鸡」的美名了,很想尝一尝,此番空手而回,叫他怎么交差?店经理一听,兹事体大,事关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印象,就破例满足了他的要求。还有一位年青女士更夸张,愿意用两张大年初一上海音乐厅的歌舞票子来换一只小绍兴白斩鸡。
像这样好玩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上海每年都会发生。
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2/767D65A99E21.html
小绍兴白斩鸡,是沪上家喻户晓的品牌佳肴。白斩鸡选用脚黄、皮黄和嘴黄的“三黄”嫩母鸡为原料,加工烹制后皮薄、质脆、色莹、肉嫩、味鲜,其蘸食的酱油配制独特,更有锦上添花之功。小绍兴白斩鸡,以其色泽金灿油亮、滋味鲜嫩无比而享誉古今,百吃不厌,常吃常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1d27f0101260z.html
沈嘉禄: 想当年,急死人的年夜饭 (2012-01-09 16:43:38)
小绍兴白斩鸡
小绍兴白斩鸡是十年动乱结束后恢复特色的,在文革中,云南南路那家店里还是悄悄供应的,但只能叫白斩鸡,“小绍兴”是老板的绰号,岂可乱叫?
我就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吧,那是小绍兴的黄金岁月,生意最最兴旺,平时吃小绍兴白斩鸡就要人挤人,到处找座位,到了春节就更紧俏了。此时的小绍兴鸡粥店,不再供应堂吃,将桌子凳子翻在一角,集中兵力烧白斩鸡,保证门市供应。
但上海人就是喜欢吃白斩鸡,特别是皮脆肉嫩的小绍兴白斩鸡,年夜饭的桌子上岂能少此主角?所以一到小年夜,买鸡的队伍就与小绍兴对面买火车票的队伍相映成趣,是云南南路上两条巨龙。
小绍兴白斩鸡都是活杀加工的,就在店门口斩立决,围观的群众非常多。屠宰场就成了民间口头广告的发源地。
到了大年三十,队伍更加壮观,为了保证道路畅通,金陵东路派出所还派了二十个警察来为了维持秩序,其实店方只要十个足矣,但警察们也有家小,也想在关门时买一只回家吃团圆饭。
在买鸡的人群上,不少是从老远的地方赶来的,有一个从江湾五角场赶来的顾客,因为没买到白斩鸡,当场就在店门口大哭起来,这对一个五尺汉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后来店经理一问,原来是他的一位亲戚从美国回祖国探亲,在美国那会已经听说小绍兴白斩鸡的美名了,很想一尝,此番空手而回,叫他怎么交差?店经理一听事关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印象,就满足了他的要求。还有一个小姐更逗,她提出用两张大年初一的歌舞票子换一只鸡。
像这样的好玩故事,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每年都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