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一方面跌跌不休,另一方面新股发行不停。这一现象被市场人士称之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统计显示,去年A股IPO公司达到340只,A股融资额高达1.03万亿元,而股市跌幅却熊冠全球主要股市之首。今年的情况同样如此,上半年IPO164家,A股再跌46点。而且,9月16日沪市成交金额甚至跌破500亿元,股市进入极度低迷状态。
在国外成熟的股市里,每当股市低迷的时候,新股发行就会大量减少,因为卖方觉得此时市场估值过低不划算。那么,A股市场为何却能违背规律,越穷越生,将新股发行进行到底呢?究其原因在于A股市场定位错误。
众所周知,A股市场是为融资者服务的。从A股市场开设之日起,股市就是为国企脱贫解困的试验田。如今的股市虽然已经告别了试验田阶段,但股市为融资服务的宗旨始终没变。为了融资的需要,股市可以义无反顾地牺牲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只要股票能够发行出去,A股IPO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毕竟管理层的政绩是股市融资额度,而不是股市的涨跌幅,更不是投资者的盈亏情况,只要股市不崩盘,新股发行就没有止境。
而且,为了让新股发行能够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管理层引入了新股市场化定价发行这个法宝,并赋予其全新的“中国特色”。毕竟国外股市的市场化定价发行是建立在股市成熟,相关制度成熟而且监管严厉基础上的。但中国股市的新股市场化定价发行却是断章取义的,是孤立的与片面的。因为中国股市并不成熟,制度并不完善,监管能力低下,证券法规属于豆腐法。这种背景根本就不适合市场化定价发股。但中国股市硬是强制性地推出来了。所谓市场化发行就是利用中国股市不成熟,投资者赌性十足的劣根性,通过定价操纵,来抬高新股发行价格。不仅通过制度来打压询价中报低价的询价机构,而且任凭保荐机构与发行人操纵发行价格。正是通过这种定价操纵,以至在目前二级市场股票市盈率只有十几倍的情况下,新股发行市盈率却可以达到40倍、50倍,这样的高溢价,发行人自然是乐此不疲了。
并且,正是出于为融资者服务的需要,让融资者最大化地融资,监管者对发行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是列入监管范围的,通常也是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比如“包装上市”这已成了A股市场新股上市的公开秘密,这种“包装上市”的本质就是欺诈上市。又如,允许券商既当保荐人又做股东,让保荐人投身到发行人的怀抱里,而且保荐人只荐不保,哪怕新股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保荐人都无需为此承担责任,或只是承担少许挠痒痒的责任。甚至就是出现了绿大地这种欺诈上市的公司,公司股票也不会退市,正是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导致更多的公司放手一搏,纷纷加入到新股发行的行业中来,形成新股发行持续兴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