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已经亏了5000亿美元的时候,你不会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本周早些时候的推文是对他贸易原则的一次简洁总结:这一原则把经济常识的缺乏与赌徒谬误混合在一起。在制定对总计10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的计划后,美国和中国现在似乎在进行一场要么翻倍、要么扯平的赌博:特朗普命令官员列出加征关税的1000亿美元产品清单,北京方面则宣布将要反击。
然而,如果两国都把各自的威胁付诸行动,历史表明,双方都会成为输家——其后果不可预料,可能远远超出经济层面。
最臭名昭著的自我毁灭型保护主义的例子是1930年的《司莫特-郝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该法案提高了美国对2万多种商品的关税。在加拿大和其他贸易伙伴实施报复之后,美国出口下降了逾60%。经济学家对损害的严重程度意见不一,但毫无疑问,那些措施加剧了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不仅对贸易、对外交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促使那些原本回避苏联的国家去构建联系。
与当前这场美中贸易冲突更类似的可能是1960年代初的所谓“鸡肉战争”。那场战争始于欧洲国家对新的工厂化饲养方法带来的竞争感到惊恐,于是对进口自美国的鸡肉征收关税。美国实施关税报复,把目标对准了土豆种植者、大众(VW)露营车和法国干邑白兰地。
几十年后,针对轻型卡车的“鸡肉税”仍然存在,现在主要由亚洲制造商支付,而且造成了持续的扭曲。外国制造商最终找到了规避关税的办法——将生产线转移到北美自贸协定(Nafta)成员国或美国本身。受这种关税引导,美国汽车制造商发展出了生产耗油量大的皮卡车的专长——它们在那个领域受到保护。这对它们或许不是好事,因为它们对在体型更小、更节能的汽车这个增长型市场展开竞争的准备不足。
特朗普本人更喜欢与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在1980年代对日本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后者包括从汽车进口配额到对电子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但那些措施未必好:美国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国汽车行业裁员,因为生产商选择通过限产来提高价格。
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也许会发现,他在里根政府中曾使用的策略,即使在表面意义上也不再管用。利用美国的经济实力要求贸易伙伴实施“自愿克制”,这个办法对韩国也许有效——不过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这个办法绝不理想。这个办法对中国不可能奏效。它也不会有帮助:供应链是全球性的,美国制造商需要进口零部件。
考虑到这一切,有人也许在奇怪,为什么本周的言论升级没有对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投资者的相对平静似乎基于两种考量。首先,现在仍有时间进行谈判和让步——而且中国将倾向于做出让步,因为它的潜在损失更大。其次,即使计划中的关税确实生效,它们也不会严重到让本来生机勃勃的全球经济脱轨的地步。
第一条假设——这是特朗普的经济团队非常渴望说服人们相信的——可能会被证明是个严重误判。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潜在损失可能确实更大,但特朗普在政治方面的潜在损失更大——到目前为止,北京方面已证明自己善于利用这一点,把对美加征关税的目标瞄准特朗普的支持者。第二条论点的真实性更高。当然,这是在假定双方不再次翻倍赌注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