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559专栏 //www.sinovision.net/?701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yan559b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59专栏 美国最年轻华人院士庄小威:对老家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

热度 2已有 1321 次阅读2017-5-1 04:04 分享到微信

除了那片经历过几百年风雨的古老校区,哈佛大学的大部分建筑就建在人来车往的马路边,早与查尔斯河畔的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波士顿、剑桥市、牛津街,地名告诉我们,这里的历史比年轻的美国要久远得多。

庄小威从牛津街的拐角处疾步走来,几乎同时我们互相捕捉到了对方。她的身材在中年人里属于相当苗条的,一身职业装显得沉稳干练,黑色过耳短发梳理得干净服帖,“不知道你们在哪个门,我就从马路那边一路走过来了。”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表情和动作,言语间透露出一股爽朗和英气,颇有点花木兰的气质。

她是个名符其实的奇女子:中科大首届少年班高材生,34岁成为哈佛大学双聘教授,40岁刷新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纪录,此后两年又陆续成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和中科院最年轻的外籍院士。生在如皋、学在苏州,堪称江苏“地灵人杰”的代表人物。

传奇天才,34岁成为哈佛双聘教授:

“我的成功应该不是天分好,而是后天努力”

庄小威的父母都是如皋人,退休前是中科大教授。1972年,庄小威出生于如皋,此后就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到5岁。儿时的庄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龄人的聪慧。她的表妹倪朋朋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一段幼年秩事:“她记忆力超强。记得小时候,我爸爸教她学中国象棋,什么是将、士、象,每个棋子该怎么走,不用多,只教一遍她就全都会了,惊得我爸爸直咂嘴。”

庄小威的父亲是教空气动力学的,有一次父亲教哥哥物理。父亲问:“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这个水杯受了多少力?”哥哥回答:“有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还有个支持力。”“你还能不能想出来其他的力?”父亲的追问难住了哥哥,可一旁玩耍的庄小威却插嘴道:“空气对水杯还有个作用力。”这让父亲大为诧异。

“神童”庄小威从上学起就走上了“学霸”之路。中学时代,她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被北京景山中学中科大预备班录取后,父母担心她才13岁,年纪小、离家太远,给她转入了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2年后,15岁的庄小威便以600多分的高考(精品课)成绩考进中科大少年班。

苏州市立达中学前校长朱琳当时是苏州中学首届中科大少年班预备班的教务主任、物理老师。虽已年过七旬,但记者提起30多年前的这个学生,朱校长的印象非常深刻:“首届22个学生是全国招生,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却是百里挑一的智力超群。班里男生比较多,女生只有5个,庄小威就是其中之一。她上课非常专心,学习特别刻苦用功,求知欲强,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朱琳仍清晰记得庄小威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老师到哪,她的眼睛就跟到哪,聚精会神一刻都不会落下”。

同班同学、苏州汉明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沈文对这位“学霸”同窗也是记忆犹新:“她学习非常厉害,勤学好问,考试经常第一名。”

在中科大毕业后,庄小威来到美国,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她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成为美国首位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2006年初,年仅34岁的她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系双聘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刷新最年轻华人院士纪录,2013年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她还成为了中科院最年轻的外籍院士。

“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天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我觉得成功最重要的应该不是天分好,而是后天努力。”庄小威十分自信,但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她归结为坚持:“我自己脑子是比较灵一些,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特别坚持,五年、六年甚至十年,碰到困难也不退缩,遇到挫折也不改初衷。”

将影像分辨率推近纳米尺度:

“感觉进入了一个过去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庄小威向记者强调,别人看到的只是她成功的一面,“其实挫折是挺多的,只是失败的你没听到。”

事实上,在1997年博士毕业时,霸气的庄小威遇上了一次重大挫折。当时,她的导师、华裔科学家沈元壤鼓励她找教职。满以为进入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当教师已经板上钉钉的她,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闭门羹。学术委员会建议她先做博士后,花两三年时间来证明自己。

这一次被拒绝给她的打击很大,静下心来反思后,她决心将过去的成功和失败都抹掉,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的庄小威决定投入到斯坦福大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旗下去做博士后,在这里,她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从物理转入到生物。

庄小威回顾这次转折说:“如果沿着我原来的学习方向,出成果肯定会更快一些。但当时我想转,因为我觉得这个领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虽然我的生物水平仅停留在高中阶段,此后两年我什么成果都没做出来,但是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尤其是接触到生物学领域后,庄小威发觉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有诸多空白,这让她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期待自己能够进入这些崭新的领域去填补空白,她对此产生了真挚的热爱,并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

2001年,结束博士后生涯的庄小威选择加入哈佛大学,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博士生学习阶段从事的光学研究给了她很大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那是在我做教授的第一年,就在这个实验室,当我的学生跟我说,你来看一看,显微镜里面的那个东西,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单个的病毒是怎样在细胞里面运动的,”时隔多年再回忆,庄小威仿佛还能感受到成功那一刹那的兴奋:“非常美好,非常美妙,很难形容,感觉就是突然进入了一个过去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多年来,她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发明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STORM荧光成像技术,使得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接近纳米尺度,极大地推动了亚细胞微观结构的研究,使人类了解生命的机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帮助科学家更加清楚地看到疾病导致生物分子结构产生的变化,从而提出有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回首往事,高中两年对她影响至深:

“苏高中的教学方式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从校园里的“学霸”,到走向世界科学尖端,庄小威特别感谢在苏州中学那两年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彻头彻尾改变了她,从“为了学习而学习”,到热爱学习、渴求知识。“那是对我最有影响的一个学习阶段,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特别想获取更多的知识。”

对庄小威影响最大的是数学老师陈老师,“他讲课特别生动而且激情四射,如果你坐在第一排,唾沫星子能够溅到你脸上,但是你一点都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好的,反而觉得非常享受。”老师对数学的热爱传导给了课堂里的学生,让学生们的内心迸发出这样的想法:“哇,数学真是一门非常美妙的学问!”答出题来也有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回忆起中学时代的点滴,庄小威有些怅然,陈老师前几年不幸罹患癌症,如今已不在人世。2005年底,庄小威回国时特地去苏州探望了病中的恩师。

“不仅是数学、物理、化学,即使不是我强项的文科,语文老师张老师也对我帮助很大,甚至还帮我在苏州的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从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说到文学后,庄小威言谈中流露出内心童真的一面。“我四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一本书,读完了以后就特伤心,不是因为结局不好,是因为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就读完了,要是没读完还有好多,那多享受啊。然后我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重新读,十来遍读下来,好多地方都能背下来了。”

到了美国后,她有空时还会读中国的小说。至于读哪一类的小说,说起来让人大跌眼镜,庄小威主动报料:“就是网上那种婆媳之间矛盾啊,家长里短这种。”她解释,不到20岁就远赴美国,对于国内的生活几乎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而这些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家长里短的小说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她平常根本体会不到的,让她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觉得挺有意思。

在中科大上大学时,庄小威就有一项人所不及的技能——一边听着评书,一边解数学题。以至于到了美国,她还延续了这样的习惯,一心二用。“我现在工作还是这个样子,一边在网上放着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一边研究工作。”

感念家乡,与记者现场飙家乡话:

“对老家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19岁就离开中国,庄小威对家乡的记忆更多停留在很小的时候,五六岁前,以及离开如皋上学后每个回老家的假期。“那个时候放假本身就很开心,回老家就更高兴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很多亲戚都在如皋。”

“记忆中的如皋就只有一条主街道,更多的是那种古朴的小街小巷,从爷爷奶奶家走街串巷到外公外婆家就10分钟,我特别喜欢这种走在小巷子里的感觉,十分亲切。”庄小威小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很有限,打牌是最普遍的、不分年龄层次的娱乐。“放假了就喜欢和大人们一起玩,有时打纸牌麻将,我技术不高,但是经常抓到好牌,所以还老赢。”想起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庄小威的眉眼绽放出孩童一样真挚的笑意,“小时候对老家的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去年初,庄小威回了一趟如皋老家,令当地接待的人员吃惊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生活了几十年,庄小威的如皋话却一点不生疏,甚至一口老式如皋话,现今生活在如皋的年轻人都不会讲了。“我跟爸爸妈妈通话都是说如皋话。”听说记者也来自于苏中,讲话很接近,她主动蹦出几句家乡话来给记者听,并自信地问道:“我讲得不丑吧?”

令她分外怀念的还有小时候如皋街头一大清早卖的土烧饼,“就是贴在很土的大炉子里的那种,里面烧着火,烧饼就贴在炉边上,拿出来香喷喷的特别松,特别脆,特别好吃!”

到苏州上学后,她也会在周末拿省出的钱来跑到街头买小吃,“馄饨啊,锅贴啊,生煎包啊,吃得满嘴的香,感觉是特别特别享受的一件事情。”虽然如今在美国的中餐馆也能找到这些中国小吃,但却再也找不回小时候的味道了。

庄小威也托本报记者向老家人带回诚挚的祝福:“祝愿江苏人民、老家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