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559专栏 //www.sinovision.net/?701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yan559b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59专栏 IPO“大跃进”果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股市首席评论 ...

热度 1已有 761 次阅读2017-1-23 08:10 | 大跃进 分享到微信

 

作者:李志林忠言
——与刘士余主席和权威媒体商榷。
 
自12月发46个新股,1月发52个新股,并且是每天发3只新股。这不仅是26年中国股市历史之最,就是在全球股市的过去和今天,也绝无仅有。由此造成了A股的四大指数均出现了大跌。尤其是1月16日,盘中出现了类似于今年初熔断时的400股跌停那一幕。
对此,广大投资者愤怒指责这种扩容大跃进,恐慌性出逃盘越来越多,股市阴跌不止,成交量连创地量,人们无不忧心忡忡,是否会导致股灾4.0版再现?
而管理层和权威媒体齐声大造舆论,称:“IPO加速与股市下跌无关。”
扩容大跃进果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果真是与股市下跌无关吗?在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大局、资本市场成败、1.6亿投资者财富得失、金融风险生灭、国资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公众号:李志林)认为,有必要就上述问题,与刘士余主席和权威媒体商榷。
 
1、加大股权融资就等于IPO加速?
加大股权融资,加大直接融资比例,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对此,广大投资者没有异议。
问题是,股权融资是否就只有IPO这一项?答案是否定的。
股权融资还包括: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二级市场上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优质资产整体上市、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让壳借壳、员工持股、用现金购买优质资产、通过再融资购买优质资产,以及债券融资等。而现在,仅仅局限于加速IPO,而忽视了二级市场上的股权融资的各种形式,这显然是片面的。
 
2、IPO加速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好举措吗?
从一般意义上说,IPO确实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之一。
但是,就中国股市实际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使IPO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大为走样。新股上市前,股权结构就存在着一股独大的严重缺陷,发行的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25%,有些只占总股本的10%,留下了大小非大量减持的后遗症。可以说是带病上市。
大多数企业是通过IPO第一次圈钱,随后再次圈钱、快速暴富。一旦解禁期到,就普遍减持,有的是清仓式减持,将从股市抽离的巨资交给富二代,到一线城市买豪宅、高消费,甚至转移到海外。例如,2011年上市的吉林永大,贡献的利润不到8000万元,但解禁后将股权减持得一股不剩,从市场抽走的资金达67.8亿之多。这才是真正的“野蛮人”!2016年,有1145家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了3600亿元,还有210名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了1400亿元。2017年大小非的减持量将会成倍增加。
IPO已成了造就成千上万个十亿、百亿富豪的捷径,而接盘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则亏损累累,中国资本市场被伤害得连连熊市。请问,现在加速IPO,今后又会有多少同类情况发生?这种制度缺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对振兴实体经济究竟有什么好处?
加速IPO说,确实可以从数字上给GDP做加法。例如去年新股融资1817亿元,似乎是支持了实体经济。但是,从总账上说,则是因小失大。2016年市值缩水了2.33万亿,加上1817亿元的新股上市后涨3倍所增加的市值,和1.83万亿的再融资增加的市值,总共损失了4.71万亿,平摊到5046万持股账户,平均每户亏损9.31万元,由此而导致影响消费支持实体经济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请问,新股融资的1817亿,与市值损失4.71万亿,得与失是1:26,,这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吗?
 
 
3、加速IPO真的与股市下跌无关吗?
    最近,权威媒体接二连三的舆论是:加速IPO与股市下跌没有直接的关系,此观点对吗?
但凡稍有经济常识的人,尤其是在中国股市生存发展一二十年的投资者,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供求关系是商品市场各个领域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的走向。当供不应求的时候,股市就大涨,如07年的6124点、2015年的5178点;当供求平衡时,股市就是牛皮市;当供严重大于求时,股市就一路熊市。
如果说,IPO加速与股市无关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2015年6月30号,股灾刚刚爆发时,明明投资者已经用资金对6只新股进行了网上申购,但李总理敏锐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便果断要求证监会宣布这批新股的申购作废,退还本金,并且立即停止IPO(7个月)。这难道不是对“IPO加速与股市下跌无关论”的最有力驳斥吗?
再回顾中国股市历史上92年的386点、94年的325点、96年的512点、2003年的1025点、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这6次停发新股的行为,哪一次不是因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导致股市出现危机而作出的决定?哪一次不是国务院和证监会宣布新股停发的?随后,哪一次不是因政府政策救市、股市上扬、恢复正常后再重启IPO的?IPO节奏与股市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
权威媒体反复强调,现在的新股发行是按市值配售,并且融资量较小,不可能对有50万亿市值的股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得出了“无关论”。
我则可以列出加速IPO会直接导致股市下跌的路线图:
IPO以每天发行3家加速发行——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恐慌心理和资金失血——市场接纳新股的资金越来越少——新股涨停板数逐步减少——新股定位价和市盈率越来越低——按比价效应,将中小创和主板的小盘股估值和股价往下拖——网下配售新股的大户持有的沪市5000万和深市3000锁定市值大幅缩水——市值损失远超过新股收益——许多大户放弃或减少锁定的市值,反手做空,助推股市小跌——网上申购新股的投资者也减少用于打新的市值——空方力量不断侵蚀多方力量——股市阴跌不止。
我估计,在股市中没有实战经验的权威文章作者,是不可能懂得加速IPO对股市有怎样的杀伤力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权威媒体文章,连供求关系决定市场走向这么浅显的道理和事实都不顾,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他们在2015年4月13日4000多点时所发的《4000点只是牛市新的历史起点》的误导文章,难道现在是又一次误导?每个投资者不能不加以独立思考!
 
4、股市规模有没有“极限容忍度”?
从供求关系而言,任何股市在某一个特定阶段,总是有极限度的。
有117年历史的美国股市,十分重视股市的极限度问题,通过强有力的退市制度和购并重组,至今只保留了3800上市公司。
而只有26年的中国股市,至今已有3200家之多的上市公司。如若按现在每天发3家新股的速度,到今年年底,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就可以超过美国。这合乎中国国情吗?中国股市的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真的能承受源源不断的新股吗?
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关要不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扩容数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的原则问题。记得过去十多年来,几任证监会,都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坚持改革力度与发展的统一,坚持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度统一,坚持一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的统一。我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共识,以及必须遵守的原则。
再从市场实际、从市场的存量资金、从投资者的市值分布状况来看,也不支持毫无节制的IPO大跃进。据中登公司数据显示,2016年末持仓户5046万,自然人占了99.85%。其中,24.4%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万元以下, 48%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万元—10万元,21.3%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0万元—50万元,显然,中国股市池子里已经没有多少鱼了,再竭泽而渔,实在是勉为其难。
再从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存量资金进出情况看,几乎每个月、每一周,资金都是净流出,存量保证金始终停留在5000多亿,几乎没有新增资金进场。这又怎么承受的了每天发3个、上3个新股的抽血呢?等于一天要抽走60亿的资金(以每个新股融资6.5亿,上市后涨3倍计)。
我认为,3000多家上市公司,应该是目前阶段的市场极限容忍度,实在不应该再搞扩容大跃进了!这个道理连市值比我们几倍的美国股市管理层都知道,中国广大投资者也知道,为什么管理层偏偏“不以为大反以为小”呢?为什么动不动就称“中国股市规模没有理由不世界第一呢”?
强调股市“极限容忍度”,不仅可以使广大投资者加强对优质和高成长上市公司的“集中关注度”,便于长期投资,而且也便于管理层有更多的精力,去监管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5、为什么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股市却连续7年熊冠全球?
26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8.5%以上,始终据全球第一,但股市总是熊长牛短。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什么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欧债危机重灾区的欧洲各国,股市连续7年走牛,屡创历史新高,唯经济最好的中国股市却连续7年熊冠全球,投资者亏损累累、无翻身之日?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7%,世界经济只增长1.9%,中国经济事实上承担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走牛情况下,为何股熊途漫漫?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总是亏损累累?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是我们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我认为关键是,对股市的功能做了错误的理解。
股市的功能是多元的,内涵很丰富的。除了融资功能以外,还包括投资功能、价值再发现功能、资源的优化配资功能、反哺实体经济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投资者盈利功能等。
在此,中美股市管理层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
20多年来中国股市的管理层,几乎都是强调融资功能第一的。不遗余力地搞扩容大跃进,让源源不断的上市公司包装上市、大量圈钱、业绩变质、大小非疯狂减持,到最后将股市陷入供严重大于求的危机,股市陷入极度低迷状。然后再换一个证监会主席来振兴股市,继续贯彻融资第一的方针。
尽管管理层一任一任地换,但是以每年IPO数量的多少作为反映政绩的主要标志,好大喜功,这一点始终未变。而对于股市下跌、市价总值(包括国有股)损失、经济晴雨表失真和丢脸、投资者利益巨额亏损,等等,则不在考核之列。
直到最近,还有一位证监会主席助理竟然这样来解释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有进”的方针:“所谓稳,就是维护市场的稳定,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所谓进,就是每年的IPO要有较多的增加”。这种政策水平,实令人啼笑皆非!
相反,美国股市和国际成熟股市的管理层,则更多地强调股市的投资功能、拉动经济和消费的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和投资者盈利功能。例如,在金融危机后的3年里,美国停止发新股。又如2016年,美国股市进入第7年大牛市,道琼斯指数涨了3倍多,长期在18000点—19000点震荡整理,美国股市却只发了105只新股,总融资188亿美元,只相当于1300亿人民币,比股灾后第二年中国股市的融资量还少500亿。而美国和欧洲股市的投资者呢?则赚的衣钵满贯,享受了大牛市几倍的利润,不仅拉动了房地产、消费和实体经济,提升了就业率,成功地走出了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为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管理股市、摆正股市功能的成功经验,难道不值得仍在走“融资功能第一”老路的中国股市管理层深思和借鉴吗?
 
6、为什么中国IPO排长队,而美国企业却很少愿意上市?
去年面对800多家企业为IPO在排队,管理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实现了227家企业上市。现在又面对600家企业排队的“堰塞湖”,从管理层每天发3家的勇气和速度,似乎有在1年内端掉“堰塞湖”的架势。
这不免使市场增加了重重担忧。
最主要的是IPO门槛实在太低。
一是发审委一天审十几家企业过会,精力能济吗?对包装上市和造价能够发现的了吗?
二是这些企业真的那么优秀吗?连洗脚的、理发的、炒瓜子的、卖卤味、卖酱油、卖零食、卖麻花的企业都批准上市圈钱。
三是还埋伏这90%股权的大小非日后变现,这样的股市岂不成了大杂烩?
四是他们没有包装造价被发现后,被法律严厉制裁的后顾之忧。若对造假的公司坚决严惩和退市,对不讲游戏规则的让其倾家荡产,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想排队了。
而美国企业之所有很少愿上市,一方面,是在注册制下审核的标准比我们的审核制还要严格。另一方面,美国股市已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规矩,只有具有行业领袖潜质的公司,才能申请上市,并要有充足的理由经受的住审核委员会的拷问。再一方面,上市后美国证监会的巡视、检查、调查、立案十分严苛,包括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也屡遭调查、罚款,一旦被发现包装造价,个人、家族、公司将被罚的倾家荡产,还要坐牢,违规圈钱的成本太高。
因此,我认为,加速IPO实在不妥,应当提高上市公司的门槛,尽量减少同质化、劣质化企业上市,避免与优质企业进行低质量、不正常竞争的情况,最后大家利润都归零的情况发生。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是优质上市公司实在太少,同质、劣质的公司太多,这对振兴实体经济没有好处。
 
7、对购并重组是抑制,还是应该大力提倡?
目前管理层对IPO打开绿灯,而对二级市场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借壳上市、再融资,则是一再亮出红灯。我认为,这是在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向上和重点上出现了偏差。
收购兼并是全世界股市永恒的主旋律,通过收购兼并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更多的进入世界500强,这应是振兴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今年被政府列为首要任务的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给侧改革、三降一去一补、一带一路、PPP等,很多是要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再融资来实现的。例如,去年四大快递公司通过对4家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就是很有意义的购并举动。去年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除借壳上市以外,其他的资产重组一律不需要废除行政审批,但证监会又做了加强审批的新规定,使2016年购并重组的案例下降了38%,这是很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
又如,央企对上海国企三爱富进行资产重组,实际控制力由上海国资委变成国务院国资委,市场各方多赢,是一个三元重组成功的典范,但从去年5月停牌,至今已8个多月,管理层仍然没有批准复牌,让市场感到十分困惑。
在我看来,提倡并加大市场化的购并重组力度,具有强大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来购并极差和亏损企业,等于是代替了垃圾股退市的功能,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这个工作远比多发几个同质化的IPO要重要的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才是优化资产配置的更重要的手段。
 
8、对排长队企业怎么办?
方星海副主席在达沃斯论坛期间对媒体说:中国不应该有那么多企业排长队等待上市,主要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没有到位。
对此,市场有各种理解:一种解释是只要加快注册制改革,方便企业上市,就不会排长队了。另一种解释是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深层次改革,来消灭排长队等待上市的现象。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即加快注册制,无论在修改证券法的程序上没排上议事日程上,还是在制定对造假者进行包括集体诉讼、经济赔偿的严厉法律制度上,都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首先,需规定上市前企业控股股东股权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多余的股权转为优先股,只能分红,不能抛售。这是检验企业上市是为了圈钱变现,还是做好长期从事实业的试金石。
其次,规定企业上市后,三年内不得再融资。
再次,规定企业若发生亏损,大小非便不得减持。
又次,严格执行大小非每三个月减持不得超过1%的规定。
最后,采取好人举手的办法,凡自认为企业具有行业领袖潜质的可站出来,接受专家委员会的审核,并承诺执行以上规定,准予他们优先上市。除此以外的,要么到二级市场并购别的上市公司,要么被别人并购,要么到新三板去上市。这样排长队的“堰塞湖”就顷刻烟消云散了。我相信,此举定能受到1.6亿投资者举双手赞成。
 
我强烈要求,管理层对牵涉到每一个投资者切身利益的IPO加速问题,进行全国性的听证,尤其要充分听取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意见,在民主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要到了扩容大跃进导致再一次股灾,才如梦初醒!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