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咏琦:北京饭局背后
林总放下手上的电话,笑呵呵的对一旁的小秘说:告诉我老婆今天晚上有个"局"不回去吃饭了。小秘嗲声嗲气地问,在哪儿办呀?可不可以带上我?林总故意装神秘地说,在一个会馆,你没去过的。停了几秒,又瞅了她一眼说,想去还不赶快去换件衣服。小秘欢天喜地的换上一套绝对露胸线的晚装,跨着林总的手腕就往外头飞去。
纵横两岸商场这么多年,林总深知肚明,今天的会馆来的可不是等闲人。这个会馆,位于鸟巢附近的一个水岸边,可以说是"林深不知处"。来电邀他的是熟人,但是不告诉他到底有那些人?这进一步加深他的猜想,晚上肯定有大腕儿级别的人物出场;为了给自己添子弹,带着年轻貌美、能言善道、又会见风转舵、并且从不酒后失态的小秘,可以说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北京的"局",绝对不会是没事来找人吃个闲饭。被电召的,最差也是个陪客。而且,主人还不一定是付账的人。经常是主人有事才招这个"局"。主人有事要办,或者他要宴请甚么人,然后找一个人来埋单。埋单的多半是商人,主人也许是「单位」里的官员,也许只是出个头。「局」外人很难有机会进到"局"里头。就连女眷进去,也会被认清楚,您、是跟着哪个头家来的?
有一本《北京饭局》描写北京人晚上吃饭的这一套饭局:在东边的叫做"东局",西边的叫做"西局"。这里面还分"男局"和"女局",当然也少不了粉味儿的。
"饭局"的地点不重要,吃完饭谁也不记得了。不过,有哪些人参加才重要。所以接到电话,只要问一句"有哪些人",下一句就是:把地点发过来。然后,按照简讯到时候去就对了。到了现场,自然明白今天这个局是怎么回事。
最近"上面"抓的严,北京的会馆多半呈半歇业状态。"三公"经费一旦没了影儿,公款吃喝就得收敛许多。然而,熟门熟路的吃客,照样找得到该去的地方。甚么艺术家画廊、古典音乐厅、养生先贤馆,还有很多高档的境外商人常去的会所,那不都还是灯红酒绿的继续经营。有门道的人,只要看看会所前面停的是哪个字头车牌的轿车,就能八九不离十的猜出:今天晚上来的是那些武林高手或者绿林大汉。
无论甚么"局",北京的宴席上都一定会有"官员",那怕是个"装家"(装成是个官员,事实上只是个大单位里的芝麻官),主人也会很盛情的请来说说大话。宴席上还有很多"托儿"专门说自己有多大能耐,有事请托都靠他们,其实就是白手套。"局"上也许还有些女的,这些人有的是家属、秘书助理,还有的是来认"干爹"的。
北京饭局上很少人交换名片,就算是交换,那张名片也不太管用。除非彼此将来有利用价值(所谓的项目合作),名片都只是虚晃一招而已。当然,真正的老友相聚不在此列,那也完全不必交换名片。或者,大家谈的好,对方说忘了带名片,就给你用张小纸片写个手机号码,也别当真。等明天酒醒了打过去,也许对方就不认得你,或者电话根本就不对。
2013年2月26日,《北京晚报》曾引用检察机关司法人员的话说,隐秘性和缺乏监管使各类会所成为了腐败的高发场所,与会所相关的腐败已成为一种新型腐败方式。这篇名为"揭秘北京会所"的专文还描述:这里有的是以鸡尾酒杯盛装的紫藤、蔬菜和鱼籽色拉开场,佐以剔透水晶盘里飘着紫藤花瓣的乌鱼蛋羹,接着是慈禧老佛爷常吃的紫藤花绣球、鳕鱼狮子头,以及她最爱的那道用鸡蓉将高汤过滤的毫无油腻的开水白菜,主食辅以当年隆裕皇后唤回光绪皇帝之心的光绪小米粥。
价钱呢?入会费是二十万人民币。然后每个项目另外买卡,养生、保健、美容、滋补应有尽有,全部享用那就得超过百万。
像林总这一号的人物,手上经常有个十张、八张的会员卡。来到这个"局"见猎心喜的时候,随手就奉上一张;这种美好的善意,透过小秘传达,神不知鬼不觉,往后见到大款的就不难了,大家有了相会的地点,他,只要按图索骥的往上加码就可以。
高档的会所,很放心。没有杂人,虽然人均消费五千以上是正常,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谁会把钱放在心上呢?贴心的服务员在大门口就会把车牌给遮好,就算有明查暗访的,也绝对甭担心会「露馅儿」。
四川的《廉政瞭望》,在2014年第三期的封面故事《官饭的学问》也明确指出:饭局,在官场上一直为人所重视,吃饭在官场上也历来有学问,重点就在这个"局"而非"饭"上。官员每天都要应付许多执政难题,在上下级之间穿梭,在公众权益和行政执法之间找契合点,有官员表示,要在吃喝中得到放松和舒缓压力。还有,不少人是想一探饭局的游戏规则,以期许自己能够在饭局上如鱼得水,当然更怕自己出局。
人脉是种投资。中国商人花钱在刀口上,绝对不会虚掷。商务款待在某种层次上就是一种社交的艺术,不但要使得商务能够拓展成功,还要宾主尽欢。多年从事国际贸易的台湾宇乔负责人罗月秋小姐,就举个例子说明这种接待的关系,国外大型采买公司的业务人员来台时候,不仅是她招待周到,帮他们支付了旅馆住宿,最后连发票都送给他们带回去,还可以照实核销。这种款待相信大家心照不宣,都可以明白当事者的诚心诚意。
2014年2月28日,北京《新京报》报导,在检查过37家私人会所和高档娱乐场所后,有6家场所已关闭或正在清退,11家停业整顿。其余的改为"大众菜"继续经营。这些挂着"停业调整"的会所,当然不是林总去的那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找个"局"内人才知道的地方,那也不是甚么难事。
有需求,自然有供应。否则,经济学理论,怎么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