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559专栏 //www.sinovision.net/?701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yan559b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59专栏 北大方正等高校企业资产将破万亿:野蛮生长 成反腐重灾区 ...

已有 461 次阅读2015-5-13 04:13 | 北大方正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隐藏在高校合法外衣下的腐败行为开始暴露出其冰山一角。以校办企业的领头羊之一方正集团为代表。2015年1月5日晚间,方正集团在官网上发出公告,确认魏新、李友、余丽等高管应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调查。有媒体报道称,他们被政泉控股举报涉嫌利用北大平台进行侵吞国资、财务造假、洗钱、操纵股市等多项犯罪。这一“调查门”事件同时也将高校办企业的资产监管问题,突出地摆在了社会面前。

据估算,目前中国高校企业资产总规模已接近4500亿元。而据相关专家预测,依靠现有速度发展,未来几年内将可能突破万亿元。长期以来,这些资产庞大的高校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远远滞后于国企改革整体布局。对于这些拥有国资属性的高校企业究竟该如何监管,也是众说纷纭。绝对的权力易滋生绝对的腐败。因此,明确这些游离于国资监管体制之外的校办企业究竟该由谁监管、该如何监管,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企业在野蛮生长象牙塔成反腐重灾区

若干年前,可能谁也想不到高校这个象牙塔也会成为新一轮反腐的重灾区。仅仅2014年一年时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39名高校领导被立案调查,其中不少都是因为对校办企业监管乏力而“惹祸上身”。比如,之前有着浙大“首富”之称的浙江大学原副校长褚健的落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利用校办企业进行利益输送。

近年来,笼罩在高等学府光环之下的校办企业,一直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之下野蛮生长。2004年,在共计约15万家中国国有企业中,近5000家高校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463.77亿元。而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校办企业统计概要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接受统计的29个省份552所高校的5279家企业,资产总额约为3538.06亿元。按照地域划分,排在全国前5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湖北。其中,北大和清华的校办企业以1176.56亿元、971.20亿元的资产总额分列全国前两名。

到了2014年,仅北京大学一家的校办企业资产总额便超过1800亿元,比2013年增长50%左右,资产超过了10年前所有高校企业的总和。目前,中国高校企业资产总规模已接近4500亿元,据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预测,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数年内中国高校校办企业资产规模极有可能突破万亿元。

当年的校办工厂如今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长期以来,由于这些资产庞大的校办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明、管理混乱等问题,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重灾区及滋生腐败等问题的温床。而隐藏其间的,是大批监管不力者及监守自盗者。

高校腐败可谓触目惊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7月7日,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在向复旦大学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指出,存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校办企业的监管不力。

2014年年末,教育部专门发布文件,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中就特别强调,要加强学校资产和校办企业监管,禁止院(系)、教师违规利用学校资源兴办企业,杜绝“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现象。

“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侯端敏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最近公布的高校官员“落马”消息。2015年前三个月,中纪委网站已7次对外通报高校违纪违法案件,涉及9人。

“深化高校招生问题治理;加快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严肃查处国家审计署移交的科研人员贪污挪用科研经费的案件;以项目抽查的方式倒逼高校主体责任落实;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治理……”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出了教育部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治理”赫然在列。

时至今日,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最后一块“自留地”,高校校办企业仍未统一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高校企业体制改革也并没有跟上国企改革的整体步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严重滞后的。

实际上,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近年来,多数高校企业在形式上确实也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设立了名目不一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但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监管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便是北京大学成立的校属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北大方正与政泉控股从共谋到恶斗再到“内幕”的丑闻不时出现,一些方正集团的高管也将校办企业的资产当成了私人金库,宣告了这一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监管漏洞及管理弊端。

方正集团陷“调查门” 校办企业存监管漏洞

方正集团的总部大厦位于北大东门对面,隔着一层玻璃窗,高管们在办公室里即可欣赏到整个北大校园的风采。而挥之不去的北大情怀也在时刻提醒着方正集团的高管们,方正一直是在北大的金字招牌下生存和辉煌。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说方正改制已有十多个年头,但始终被笼罩在北大的光环之下。迄今成立已近30年的方正集团,最初是以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起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方正在激光照排上至少赚了一二十亿元,曾一度光彩照人。

在度过一段红火的日子后,以1998年为分水岭,方正结束了好时光,企业经营日渐式微。根据中保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截至2003年3月31日,方正集团评估后的净资产仅为1.5亿元。账面应收款项居高不下,财务管理异常松散混乱,盲目实行多元化,由此造成的烂账侵蚀了这家校企大部分净资产。而加之方正集团下属企业诸侯割据内讧不断,总部每隔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高层人事动荡。

彼时的动荡,为一个叫李友的人入主方正提供了契机。其后近十年时间,其利用北大方正的平台展现了在资本操作方面纵横裨阖的能力。2001年,方正科技[-0.09% 资金 研报]爆发股权之争,原方正科技管理层试图摆脱方正集团,引入新控股股东。时任中国高科[9.99% 资金 研报]董事兼总裁的李友手持相当多数量的方正科技股权,把进一步扩大资本空间的宝押在方正身上,一赌成功。事毕,李友接受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之邀,加入了方正。在加入方正集团两年后,其成为方正改制的主角。

2003年,方正集团改制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年12月,教育部批复了北大方正改制方案。到了2004年6月,方正最终确立下来的股权结构是:北京大学的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方正集团70%股份,代表管理层的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30%。

改制十年后的2013年,方正集团实现总资产960亿元、净资产339亿元、总收入680亿元,是中国资本[0.35%]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在全国80%的校企陷于倒闭或亏损状态的时候,方正集团一骑绝尘,曾一度占全国校企总资产的50%、占全国校企总利润的70%。目前,作为“中国第一校企”,方正集团拥有五大产业集团、6家上市公司,员工35000多人。

据报道,改制10年来方正为北大贡献了20亿元真金白银。但是很难想像,没有北大光环笼罩着的方正能有今天。方正正是凭借北大的金字招牌,不仅让烂摊子焕发生机,为重建产业架构造势,还从银行那里得到授信,使后者成了方正的提款机。

表面上看,方正改制后以李友为首的一帮核心高管粉墨登场,这似乎是一个市场精英与校办企业联姻的绝配。但这个在高校光鲜外衣笼罩下的企业,外人根本无法看清其资本腾挪的本来面目。一方面,方正凭借高校企业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融资和项目机会;另一方面,却是打着改制的旗号而实际上进行着“私有化”。

2014年11月8日,政泉控股援引北京大学某不具名高层言论,称北京大学目前仅控制方正集团及关联公司14%的资产。而据媒体报道,在方正系股权版图顶端,李友及郑航系校友余丽、方中华、冯七评4人通过累计持股89.67%的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方正集团30%股权。而方正集团原董事长魏新及方正集团创始元老、北大资产经营公司总裁张兆东则仅持有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33%股权,难以对前者持有的方正集团30%股权施加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方正系五大业务板块及6家上市公司中,以李友为代表的郑航系成员基本全部覆盖,且多为集团或公司首脑人物。

魏新曾对媒体说过,“改制和不改制对方正都已经没有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方正集团虽然一直由北大100%控股,但北大无疑是个开明的管理者,一直以来方正都有着民营企业的作风,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管魏新之言是否属实,但其言语中似乎也透露出,在资本及内部人控制面前,北大在资产监管方面的力不从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