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这次21世纪网案发对整个行业的震动作用很大。行动非常迅速,之前毫无征兆,两位主编3号下午还在公司开会。3号晚上,官方通报了此案。今天上午21世纪网证实有工作人员被带走,他们也将积极配合调查。
其实,与之关联、打配合的财经公关公司才是更有看头。
这几年,财经公关在国内的运作算是风生水起,它们的客户主要面对创业板,当然,各个板都能做。在国内IPO市场中,已经占据了几乎1/3的市场份额。你去百度上搜搜这些财经公关公司,介绍和报道几乎都是溢美之词。看出来了么,公关能力的确是出众啊。
但随着21世纪网新闻敲诈案的推进,财经公关的运作法第一次以这么公开与官方通报的方式,被暴露在公众面前。我们研究了资料的点点滴滴,也结合业内的一些熟人朋友,对此也发表一些自己的独到观点。
财经公关的大头是IPO公关,这在中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特别在过去几年,A股IPO不景气,因此能否成功上市,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发行方和财经公关在前期的运作。从经验上看,发行方和财经公关对上市环节中的3个点非常关注,这是媒体沟通的重点:一个是过会,就是预披露的节点,一个是发行询价的节点,一个就是挂牌交易这个节点。以这三个节点来讲,第一个节点最重要,创始人能不能跃过龙门能不能上市这个节点很重要。第二个节点确定上市融资额,也很重要。第三个节点就是面子上的事。
财经公关做的可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这是一种太过“正能量”的观点,锦上添花的财经公关更多的是在于其本身“正道”的定位,而如果这个定位偏离甚至翻转,那么公关公司同样可能对上市公司构成致命一击。
在这里,我们不想指名道姓,这些财关公司被诟病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包。在一个著名论坛的帖子里,对这方面的爆料很有参考性:财经公关公司有个创举,向上市公司拍胸脯能搞定媒体,给客户进行报价,然后预算不够自己补,预算盈余归公关公司。这种大包在财经公关界很普遍。给客户报一个很高的预算,400万、500万,实际上只投100万、200万,剩下的不出事就全归自己,出了事就找删贴公司删贴,由于出事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以丰补歉,最后还是很划算。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财经公关公司一方面向重点媒体负责人行贿,一方面压榨媒体费用。《21世纪经济报道》,某财关报给上市公司的费用为10万元,给报社的费用为7万元,《大众证券报》,报给企业的是10万元,给报社的是5--8万元,《证券市场周刊》,《第一财经》,经企业报的都是10万元,给媒体的均为5万元。这些财经公关公司每做一单,克扣媒体费用的比例达到了40%,费用经额接近100万元,每年仅此一项,可获得暴利数千万元。这些财经公关克扣媒体费用的作法在行为内已激起公愤。
这种模式下的公关公司,有点脱离服务业本身的定位,更像是市场的投机者。即便如此实际上也仅仅是职业操守的问题。这还不算什么。
在另一个著名论坛的帖子里,我们看到过更震惊的大爆料:早些年,企业不知道哪个委员上会,于是出现了卖名单的。财经公关派车守在证监会门口,谁抱材料出来就跟着谁,如果送材料的人去了国家计委,那上会的肯定就是计委那个委员。这样的一份名单可以作价30万,并且可以重复卖两三次(因为一次上会好几家公司),这让真正做实事的人很郁闷,你好好干活,一个项目忙几个月赚的还没人家一份名单赚得多。
当然,这几年,名单公示这个业务不好做了。所以这些财经公关才开始将目标认准了其他的领域——敲诈?
按照我们熟知的某业内人士的透露,每年创业板企业上市前,想要在财经媒体和财经公关这里寻求帮助,或者保个平安,平均下来的额外费用大概在600万元左右。如果以整个市场的规模来计算,那么这个产业链能够达到惊人的十亿元级别。也就能解释了,我们看到很多的创业板企业第一年业绩变脸,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这些额外费用的拖累。对每年净利润只有一两千万元的中小企业来说,600万平均开销可以说是非常疼的的一笔负担。
近年来,随着IPO的加速和市场扩容,以及新股发行后股价的飙升,相关的财关费用也水涨船高,承担得起,放血上市,承担不起,撞个灰头土脸回家。
这几年,财关公司的竞争手段更是升级了。比如某财经公关公司与同行在某些项目争夺上,失手后,会买通个别媒体去写相关公司的负面新闻,而且主动提供有关内幕。这种做法十分卑鄙。比如某个上市公司项目,一家财关会主动向多家媒体提供素材,去攻击这上市公司,进而攻击另一家财经公关公司。
这一行,也不好做啊。今年所谓“风声很紧”一直在公关行业人人自危。在过惯了挣大钱、猛钱、快钱的日子之后,中国的财关行业可能正要从此次的事件中,迎来寒冬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