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文/廖保平
中共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动了起来,无论是真抓实干,还是做做样子,一层压着一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既是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接地气”,就不能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相,因此,重要一条就是“扫官气”、“去官气”。各地忙着“去官气”,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四川某县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了《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包括不准背手讲话;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不准在公众场所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等“十不准”。
所谓“十不准”是我们常见的景象,真要细细列举起来,恐怕不是“十不准”所能涵盖。比如“让领导先走”、“给领导让座”、“替领导打伞”……,等等。这种景象又非今独有,古代官员出行,向来兴师动众,提包包、端茶杯、开车门算得了什么,这些都是仪卫中必备的内容。
拿清代官员出行的仪卫来说,据瞿同祖先生研究:“品官仪卫以总督为最盛,伞、扇、旗、枪、兵拳、雁翎刀、兽剑、鐄棍、铜棍、皮槊、回避牌、肃静牌等件有十七对之多,府、州、县亦有一伞,一扇,二铜棍,二皮槊,二肃静牌。以杂职之微亦有二竹板。”(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P183)就像现在官员出行,能不能、用多少辆警车开道,也有等级规定。
这些仪卫的配置都是“权力符号”,它有活的人,也有死的物。这些“权力符号”按照某种“美学标准”排列组合,就构成了“权力美学”。
要是我们到北京故宫(紫禁城)游玩,会发现很多类似的东西,比如麒麟、门前石狮、牌楼、华表、日晷、圜丘、九龙图式、琉璃瓦顶、弧形的挑檐、高大的石阶、层叠的雕栏、镶有巨型铜钉和门环的大门、广袤的广场、伟岸的红墙……。
这些东西不是随便装置的,而是朱大可先生说的“权力符号”,现体了权力美学:“用各种既定的权力符号来充填(权力)叙事的细节。皇帝籍此向公众炫示权力的品质:阔大、崇高、威严和令人生畏。”
其实,“权力美学”不只是在帝王身上有体现,也在平头百姓身上有体现。它既表现在有权力者衣食住行话语工作等方面,譬如为什么官员出行要“警车开道”;为什么官员视察旁边人为他打伞;为什么官员说话要“打官腔”等。也表现为无权者在衣食住行话语工作等方面,譬如为什么老百姓见官矮三分;为什么看到“权力符号”会产生敬畏;为什么会下意识地“给领导让座”等。
这样,权力美学实分两类:一类是有权力的美学;一类是无权力的美学,两者是权力美学这枚硬币的两面。在权力主导一切的社会,当不同的人构成关系时,背后的权力起作用,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了权力与权力的关系,并被量化为一种“符号”,一种“叙事”,一种让人们能感知的东西,一种有某种特色的品质。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权力不受约束的强制性造成有权者的高大威严、令人生畏,和与之对应的权小者、无权者的低矮卑微、谨小慎微的权力美学形态。权力不受约束的强制性就是权力说一不二,可以生杀予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单一行政化体制下,实行分级授权,下级官僚的权力由上级官僚授予,上级官僚掌握着下级官僚的前途命运,下级官僚俯首听命,任由上级官僚摆布。
这就决定了谁当官谁说了算,谁的官大谁说了算;谁是当官的,谁就是对的,谁的官大,谁就是真理,从上到下,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唯官是从、唯权是瞻的制度格局。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皇与官,官与官、官与民只有命令和服从的关系,长官惟我独尊,发号施令,牵一发而动全身,下级和民众如提线木偶,随长官的意志而动,即使长官思路不对,行为有错,哪怕纯属“拍脑袋”,也不容怀疑和反对,必须执行到底,显示出其高大威严和令人生畏的美学品质。也正是有了这种不受约束的强制作后盾,一切“权力符号”无不或细微或宏大地显示出其高大威严和令人生畏的图景。
譬如皇宫、衙门等作为“权力符号”的“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尼采语),总是威严、雄伟,给人压杀感,背后是咄咄逼人的强制力。细微到,官员指指点点,背手讲话,也无不是显示权力的这些品质。
在一个备受权力压制的社会,人们对于“权力符号”有种天然的敏感和畏惧,这都是因为权力不受约束的强制性随时都可以施于自身的原因,使这种敏感和畏惧成了下意识的本能。
长此以往的潜移默化下,人们形成了“权力型人格”,有权者处处养尊处优,对权力小者、无权者耀武扬威,目空一,摆架子、打官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官气”。无权力者则“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切“以领导为重”,“让领导先走”、“给领导让座”、“替领导打伞”……。也就是人们常见的,在“官气”面前,低声下气,点头哈腰,修须拍马,阿谀奉承,帮领导提包、帮领导端茶杯、帮开关车门、帮领导递牙签等等,毫无人格平等可言。
在这两种“权力型人格”的作用下,有权者与权力小者、无权者的关系被不断扭曲,甚至到叹为观止的地步。譬如明代宦官魏忠贤得势时,朝中文武官员纷纷投其门下甘做他的儿子、狗子、孙子,时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在比自己权力小的人面前,这些“狗”、“孩儿”、“孙子”,又摇身一变成了“老虎”、“大爷”,傲视一切,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权力美学”总是上行下效的,北京有个天安门,不少地方也造类似的建筑;朝鲜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喜欢穿什么衣服,全国人民都模仿着穿(过去我们也是这样);领导喜欢背手讲话,下面芝麻大的官也学着样子拿腔拿调……。凡此流弊,无不是“权力美学”的表现,只要这种“权力美学”一天不改,所谓“扫官气”、“去官气”只能是一阵风地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