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559专栏 //www.sinovision.net/?701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yan559b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59专栏 牛刀:一线城市泡沫破灭的轨迹

已有 396 次阅读2014-5-14 08:46 | 一线城市 分享到微信

 

    一线城市泡沫破灭的轨迹

  2013年7月11日,我发表过一篇博客,标题是:中国房价泡沫破灭的轨迹。这篇博客被新浪屏蔽了。中国资本为了绞杀全民财富,不断放大泡沫,执迷不悟,往死里走,必将受到全世界资本的共同讨伐。目前,正如《中国房价泡沫破灭的轨迹》里所指出的,一切的迹象都显示,这个全球历史上最大的超级泡沫,无论如何都将现出原形,他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的后果,将把所有的泡沫制造者的丑恶面孔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国的房子现在供20亿人居住都没有问题,不是没有房子,而是建有大量的毫无用处的房子,只为了那丑恶的GDP,央行疯狂滥发货币,以为货币是他想怎么发的就怎么发。这种极权专制的思想禁锢了他们的灵魂,封建独裁的形象在全世界受到侧目,全球最大的印钞机终于暴露出来最丑恶的一面,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必将被全人类所唾弃。
  美联储缩减QE导致一线城市销售锐减。
  很多不明白,为什么万人追捧的资产一夜之间突然无人问津。道理很简单,在美元贬值的周期,中国主要是依赖美元才有经济增长的,如果没有美联储的QE’就不可能有中国的这个通胀的模式高负债经济得以持续。而美元终要出逃,缩减QE是美元出逃的第一步。仅仅只是缩减QE3个月,我们看看一线城市是多么的惨淡。
  号称中国地产最坚固的堡垒莫过于北上广深这4个一线城市,除广州没数据外,其余3个城市1季度销量均出现下滑,销量下滑会倒逼开发商降价。一线开发商多借助外资和发行美元债券筹资,开发商们要面对一个问题是它们借的近千亿美元外债,随着人民币持续贬值,这些外债等于增加了,贬值10%就是债务增加10%。没有不落的太阳,如日中天是最可怕的,因为接下来是永无休止的下跌。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房地产 开发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均有较大增长,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2%。但供应量还是大增,竣工面积暴增44.5%。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夏沁芳在18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一季度,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3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8.9%。其中,住宅完成投资275.2亿元,同比增长30.9%。一季度,北京市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为2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4%;住宅竣工面积为17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5%。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60.5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3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7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2%。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97.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而去年一季度,北京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3%。
  上海新房销售的情况比北京好不少,并且上海新房开发面积是下滑的,开发商相对北京要理性的多,但二手房暴跌。上海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一季度,本市新开工面积570.0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8.4%,降幅比1-2月收窄43.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374.97万平方米,下降3.5%,降幅收窄48个百分点。一季度,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489.6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36%,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304.5万平方米,下降37.7%。
  深圳商品房成交明显回落。受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和市场观望气氛重现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市场成交较为平淡,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去年明显回落。一季度,深圳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67.1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增幅同比回落45.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18.5万平方米,增长6.1%,回落37.2个百分点。从销售结构看,受保障性住宅销售大幅增长的影响,90平方米以下住宅销售250.0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40%;144平方米及以上住宅销售42.83万平方米,下降42.4%。存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超五成。据深圳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 一季度,深圳存量房网签面积428.3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54.4%。其中存量住宅网签面积372.55万平方米,下降58%。今年一季度深圳市一手住宅成交量从去年同期的11933套下降至7222套,成交量下滑39.5%。
  一线城市销量大跌,是房价泡沫破灭的前奏。因为销量大跌必然导致开发商库存暴增,而房价泡沫太大,又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还有什么出路呢?
  在退出QE后美元加息前考验中国当政者。
  缩减QE的效果出来后,汇率大战就将开始。这个逻辑很简单,金融战略建构的时间有的长达一个世纪甚至横跨两个两个世纪,在最后却会一步一步的执行,不会急于求成,但也绝不会放走一个机会。比如,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绝非是几十年的事,最后,在前苏联独裁者无法纠正自己的错误后,在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后彻底以军备竞赛拖垮前苏联的经济,前苏联不得不开动印钞机,放大石化泡沫,全民投机石化产业,最后前苏联泡沫破灭,无疾而终。这段时期的真实记录,我们都很清楚。
  本次美国借用次贷危机爆发,诱发中国大肆印钞,必然放大房价泡沫,最后泡沫破灭,中国也将发生巨变。奥巴马和里根尽管处在时代不同,但是手法都是一样的,都会斩尽杀绝。泡沫破灭,所谓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成为笑谈。时代不同,里根和奥巴马性格也不同,但是资本的本性是相同的,绝不留后患。这里的资本本性我指得的是美元的霸权和美元的流动性,在中国能够精通这两点的人只有我一个。
  之所以我认为,在退出QE后和美元加息前,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留下半年时间,实际上是给中国留下的,这不是客套,也不是礼俗,而是尊重。因为在西方中,大家彼此都很尊重。法国剑客中有一句话:给对手以尊重,为自己留后路。因为没有永远的剑客。同样在国际上,也没有永远的大国,就是在莫斯科剧变时,美国政府也没有插手也是如此。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4月23日抵达日本,展开其亚洲四国之行的首站行程。抵日前,奥巴马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书面专访时指,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这也是美国总统首次对此做明确表示。奥巴马在专访中表示,美国的政策是明确的——钓鱼岛是由日本管理,因此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范围之内。他还反对任何试图影响日本管理钓鱼岛的单方面行动,还呼吁通过外交对话解决争议。道指,这是在任的美国总统首次明确表示钓鱼岛问题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奥巴马同时表示,支持安倍政权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也是美国在任总统首次表明支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在我的指挥下,美国将在亚太地区与日本这样的同盟国紧密合作,再次发挥主导作用”。奥巴马以此表示将亲自主导、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国此前曾表示,对钓鱼岛最终主权不持立场,但承认日方对该岛屿的行政管辖权。对此,中国外交部曾多次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日安保条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不应超出双边范畴,不应损害第三方利益。
  钓鱼岛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在亚洲不相信中国而相信日本。在经济上也是如此,美国不相信中国依靠印钞就能够成为经济大国,而更相信日本还会继续成功,而中国只会永远失败。中国本次成败已有定论,因为这个地球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像中国这样依靠印钞来放大经济泡沫的恶劣行径。但是,耶伦依然给中国时间,按照前面所讲的只有半年。
  按照逻辑,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泡沫在这个时间段里破灭,但是,有可能中国政府会以死相拼,打着保7的旗号,誓死捍卫泡沫。这个时候,是中国逼美联储加息的时候。
  美元加息周期对中国的影响。
  美元加息不仅仅只是一种象征,而是具备对中国这样的毫无内需只有外需的经济体,一心只靠印钞放大泡沫的祸害全球的国家,具有无穷大的杀伤力,中国经济不仅仅只是泡沫破灭,而是将跌入谷底,永远不可能再有任何增长。
  可以这样说,中国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在全球拿得出手的制造业品牌,也无人为中国创造财富。过去许多年,中国对外依靠卖廉价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力;对内靠卖土地。现在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是悬崖。对外,中国的劳力已经不廉价,资源也极尽掏空,所以,对外的路被完全堵死;对内,中国绝大多少人都没有消费能力,加上老龄化来临,丝毫没有能力拉动内需。中国经济在那时基本死定了。
  中国,已经完全失去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走进一个死胡同,以后的机会基本没有。这时候的北京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已经是死城一座,人人自危,个个只求保命。那个时候房子,就是免费都不会有人买,因为物业费都交不起。
  北京也好,上海也罢,都是死城,毫无活力。
  这一切是美元加息带来的吗?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之所以可以说不是,因为这一切都是中国的体制造成的,连泡沫都是政府一手炮制的;也可以说是,因为美元以高科技引领全球经济走入一个的新周期,而这新周期的红利与中国没有关系,因为中国一直没有创造性的财富,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科技。

  中财网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