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中央纪委研究室近日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对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进行解读。中央纪委研究室指出,现在,一些被揭露查处的大案要案,实际上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却迟迟未能发现,结果愈演愈烈、触目惊心;有的地方长期存在团伙性的腐败活动,涉案人数很多,活动范围很大,也迟迟未能查处;有的干部刚刚提拔上来,或者刚刚经过考核考察,就发现有重大问题,给我们党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要采取措施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京华时报2月5日)
应该说中纪委敢于并勇于公开曝光和揭露某些地方上存在的腐败问题,彰显出将乘胜追击并持续和深化下一轮反腐败的决心,更增强了老百姓对中央一系列反腐败举措的信心。与此同时,通过中纪委揭露出来的现象来看,地方基层政府内仍然存在着触目惊心的腐败问题并未得到及时的查处,而且即使是已经发现的团伙性腐败案件、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腐败窝案,也“迟迟未能得到查处”,这显然不仅会让当地群众感到失望,也会损害到党和政府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公信力,甚至某种程度上助长纵容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正如中纪委所说的要采取措施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但问题是迟迟不能查处的背景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谁在纵容包庇和袒护腐败分子?在过去的反腐败体制上到底有没有相关问责的条文?其实不用说,问责的条文其实已经很多很多了,如果继续再出台相关责任制,但仍象过去一样写在纸上,或继续由地方官员自己来问责,那可以想象仍然会被自身不干净同时又掌握了公权力的官员故意拖延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式的进行所谓的查处,毕竟过去我们也看到了诸多轻描淡写的处理、有的异地继续作官,有的很快又重用,有的甚至仅仅只是换个岗位,隔靴搔痒,腐败照旧,群众当然很不满意。
报告中说一些被揭露查处的大案要案,实际上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却迟迟未能发现,结果愈演愈烈、触目惊心;这都还是那些“迟迟未能发现”的腐败,也许是有人故意迟迟不发现,等到腐败常态化后,则采取法不责众的心态应付过去。更大的问题却是即使已经被揭露和曝光于社会了,“长期存在团伙性的腐败活动,涉案人数很多,活动范围很大,也迟迟未能查处;”,这显然已经涉及到那些地方主官的失职和渎职,甚至已经涉嫌触犯了党纪国法,这样明显的包庇袒护,难道真的还需要重新“采取措施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吗?这似乎很不靠谱,也使那些躲在背后为腐败分子撑腰的官员有了些许底气,证明现有的问责体制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漏洞,才造成明知团伙性腐败也迟迟得不到查处的环境。
正如中央纪委研究室强调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办法,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包括党委和纪委的责任。这里所强调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办法”,已经说明了过去的问责体制并不可行,比如经常被曝光出来的买官卖官涉及的窝案,往往卖官者受到查处,而大量买官者则照样享受着花钱买来的宝座,照样居于庙堂之高,试想这些本身已经涉嫌腐败的官员不查处,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会廉洁自律吗?既然花钱买的官花了成本,他们会不想方设法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回来吗?既然是交易,就肯定存在利益,起码这一点上,问责制度是存在巨大漏洞的,变相的纵容了这类官场腐败歪风。
至于报告中所说的“有的干部刚刚提拔上来,或者刚刚经过考核考察,就发现有重大问题”,这显然还是涉及到用人的腐败或者目前组织部门对干部任用的考察审查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是体制性问题;过去诸多我们看到的带病提拔,或干脆是一把手说了算,到最后东窗事发后,往往也只是对当事人进行惩处,负责干部考察的以及提名的上级官员却不用负任何连带责任,那么这又如何防止之后继续出现类似现象呢?从体制上说,这显然值得反思。
如果下阶段要继续深入打老虎和苍蝇,仅仅八项规定或反四风运动或许也只能遏制一时的表面腐败,毕竟腐败的是人不是事,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严厉问责包庇袒护纵容的官员,一但环境改变,腐败的漫延或猖獗现象就迟早又会滋生,反腐败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象类似所揭露出来的“有的地方长期存在团伙性的腐败活动,涉案人数很多,活动范围很大,也迟迟未能查处”的现象,绝不仅仅只是“给我们党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更是给腐败分子创造出随时逃脱法律制裁的可趁之机。
其实那些故意迟迟不查处当地腐败窝案的地方主官,本身就已经自我暴露出其失职渎职的严重问题,本身就是顺藤摸瓜的大好机会,根本上并非再建立新问责机制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反腐败、想不想一网打尽的问题。谁袒护腐败分子,谁就一定心里有鬼,或身上不干净,这种人继续潜伏在体制内,反腐败的效果可想而知,老虎和苍蝇恐怕也会越打越多。其实在群众看来,反腐败并不难,如果尽快进行官员财产公开,再配合出台更具独立行使职能的纪检机关和制度、以及严厉的问责机制,加上中央反腐败的决心,相信腐败分子会无处藏身,反腐效果也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