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559专栏 //www.sinovision.net/?701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yan559b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59专栏 推荐人回应王正敏造假:有老科学家暗示要对其照顾 ...

热度 1已有 781 次阅读2014-1-16 04:51 | 科学家, 推荐人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戚正武院士:我为什么要求除名王正敏

院士制度因个别丑闻而饱受诟病,因此,公众对院士制度的整肃充满期待,而院士推荐人要求调查举报事件的举动,透露了院士们对学术不正之风的态度。

记者|黄祺

王正敏,所谓眼下中国最“有名”的院士,可惜,这位院士出名的原因并非学术成绩,而是被学生举报学术造假。随着复旦大学方面与王正敏一起回应举报事件,风波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1月9日,继王正敏申报院士时的推荐人刘新垣表态要求除名王正敏后,另一位推荐人戚正武向《新民周刊》出示了一份重要材料,这份材料写于2013年10月,是戚正武院士对中科院关于王正敏问题的书面答复。

答复中,戚正武院士对复旦大学所做的调查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事后,王正敏将上述不知情的论文又作为竞选院士的材料申报,这就不是在调查结论上所说的‘不实事求是’那么简单,至少是弄虚作假。”

对于推荐王正敏为院士的原因,已经82岁的戚正武院士在答复中坦率承认:“我不是王正敏先生的同行,对他的专业及学术成就不清楚,他曾送我由他主编的《颅底外科学》一书,由于不是同一专业,未曾仔细核对,也想不到会有什么问题。”

戚正武院士长期从事活性多肽及酶蛋白的结构功能的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专业细分的时代,广义上的“同行”面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也是“隔行如隔山”。因此,院士推荐人也只能依据权威杂志论文、专业著述和行业内的评价来判断院士候选人的资格,要求每一位推荐人对候选人的专业水平进行评判并不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院士候选人的自律和知情人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1月7日,授予院士荣誉的中国科学院首次对外回应称,已有专门工作小组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学术造假一事进行核查,并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院士如有违背相关行为准则,经查实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最高将可能被撤销院士称号。复旦大学通报会上,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周鲁卫也表示:目前,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仍然在对王正敏院士涉及的学术规范问题进行复审,结果很快就会出来。

坊间传言,在各领域整顿不正之风、学术界整肃学术规范的大背景下,此轮学生对王正敏院士的举报,也许不会像过去多次举报学术不端事件一样无果而终。

推荐人要求严肃调查

1月3日复旦大学通气会后,王正敏院士回应举报的新闻登上各大媒体,院士被举报风波非但未能平息,反而因更多相关人士的回应而引发更多关注。

从2009年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宇澄举报自己的老师王正敏院士学术造假,举报内容的一个核心是,在王正敏2005年申报院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当时,王宇澄作为王正敏的助手帮助王正敏整理院士申报材料。王宇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他利用自己的亲属关系,帮助王正敏引荐院士候选人推荐人,而在院士申报过程中,“推荐人”至关重要。

对于王宇澄在院士申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正敏并未回避。通气会上,王正敏表示:“他帮我整理了一些材料,也通过他的私人关系,让我能够和两三个院士见面,请他们做我的申报院士的推荐人,其中两位都同意了,其中一个本来就同意做,另外一位事先不认识,但是他知道我的情况,所以也很愿意做我的推荐人。”

然而在通气会召开几天后,当初7位推荐人中的4位院士,以联名信的形式要求除名王正敏的院士荣誉。关于2005年同意担任王正敏院士推荐人的原因,起草联名信的刘新垣院士对媒体表示:“他们单位向我推荐,我们相信了,我们相信了单位。实际上我们也是审查不严,我们承认有责任。”

在联名信上签字的还有戚正武、洪国藩和姚开泰3位院士。《新民周刊》记者1月9日联系到已经退休的戚正武院士,戚正武院士出示了2013年10月回复中科院的一份书面答复,以此代表他对王正敏事件的态度。

2013年8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调查报告,名为《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戚正武院士针对这份报告向中科院作出书面“答复”。

“我认为对王宇澄的投诉,首先要核实投诉内容是否确实,要排除个人的恩怨因素。”戚正武院士在“答复”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报告,他还做了详细的回应:

1,对调查报告结论的意见:复旦大学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作了三点结论。我认为第二点似乎不妥。以陈兵作为第一作者,王正敏作为合作者的4篇中文论文,其内容多处重复,有的相同达85%以上。王正敏本人称被列入合作者毫不知情,但论文又作为竞选院士的材料申报,这不符合情理。应向陈兵核实,是否王正敏确实不知道。随意将他人列入论文合作者,这是违反学术基本法规的。事后,王正敏将上述不知情的论文又作为竞选院士的材料申报,这就不是在调查结论上所说的“不实事求是”那么简单,至少是弄虚作假。

2,同意调查报告中处理意见的建议。最后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对王宇澄、王惠的投诉是否属实,如何处理应有明确表态,连同复旦大学的调查报告一并公布于网上,要透明化,给群众一答复。

戚正武院士在“答复”中说明,当年同意做王正敏的推荐人有几点考虑,一个是基于对同单位其他几位推荐人的信任,其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暗示”要对王正敏“多加关照”,其三是“考虑到2005年之前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作为临床医生的院士所占比例愈来愈少,应适当增加。”

戚正武院士所提及的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正是王宇澄的一位亲属,也是王正敏所说的王宇澄的“私人关系”。

举报人望“别娱乐化”

1月3日复旦大学的通气会上,最让媒体意外的是《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公开。王正敏称此《计划》2009年由王宇澄起草并要求王正敏签字画押,内容为王宇澄要求王正敏承诺给予其学科带头人、终身秘书等待遇。此前,王正敏从未向媒体透露有这份“计划”的存在。

对于校方公布的这一份“计划”,王宇澄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没有正面回应,他强调,目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王正敏学术造假这样一个“严肃的事件”上,至于他们之间的师生恩怨,待学术造假调查结束后,他希望有机会在媒体的见证下与王正敏当面对质,“到时候所有的谜都能解开,最后会真相大白,大家会形成共识”。

王宇澄表示,由于多年举报,他现在压力很大,但对最终的调查结果仍表示乐观。

王正敏遭自己的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造假,其实并不是新闻。

王正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按照网上公开资料的介绍,王正敏“长期从事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是我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组织并主持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创建了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

以上这些成绩,让王正敏成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但现在,“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的质疑声盖过了过往的荣耀。

从2009年开始,同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的王宇澄,就将举报材料交到自己的医院,2012年9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开始介入调查,一年以后的2013年8月,复旦大学公布调查结论,并将结论报告给中国科学院。在此期间,王宇澄通过“科学网”博客,长期公开举报王正敏各种学术不端问题,2013年11月《南方周末》大篇幅报道了这一事件。

但真正掀起风浪的,是1月2日中央电视台的一组报道,这组报道以《院士造假遭举报》为题的新闻报道,质疑了王正敏论文抄袭、人工耳蜗技术抄袭等问题。由此,王正敏院士被推上了公众“审判台”。

央视新闻播出后的第二天下午,复旦大学召开新闻通报会,回应王正敏遭学生举报事件,被举报人王正敏出现在会场并亲自对学生的质疑做出解释,学校学术规范委员会负责人也当场解读了调查报告,唯独举报事件的另一方当事人王宇澄,并没有“正式”出现在会场。事实上,王宇澄曾“不请自到”,通报会主办方为此更改了会场。

针对王宇澄的举报内容,复旦大学的调查报告一一给出结论:首先,王正敏提供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已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学历造假问题不存在;其次,王正敏作为合作者之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属重复发表,尽管王正敏均称其“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为论文的合作者”,但此做法在学术态度上是不实事求是的;其三,在王正敏编著或主编的《耳显微外科》等三本书中,在为取得国外著作版权的统一下,对原著图片重新描画,使用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此做法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

当天通报会现场,王正敏回答了举报中所指的主要问题。关于人工耳蜗技术,王正敏完全否认“克隆”澳大利亚公司的人工耳蜗,也否认从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院士制度改革能否启动?

院士推荐人出面要求严肃调查举报事件,举报人坚持继续举报——风波中的王正敏院士显然难以重回平静生活。

《新民周刊》近日从复旦大学方面获悉,王正敏院士近期不会再回应举报事件,而校方近期也不会有更多信息公布。

然而,公众的追问却没有停止。近几年,从“烟草院士”到落马的原铁道部高官张曙光自曝贿选院士,院士制度因个别丑闻而饱受诟病,因此,公众对院士制度的整肃充满期待,而院士推荐人要求调查举报事件的举动,透露了院士们对学术不正之风的态度。

事实上,中科院历史上已经有院士被除名的记录。据媒体报道,两名被除名的院士一位是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另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其中,方励之被除名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陈敏恒被除名有科学道德的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陈敏恒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被除名的原因是被牵涉进“胡黎明事件”。1997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黎明博士毕业论文剽窃被揭露,胡黎明的导师就是陈敏恒,胡黎明发表的另外几篇造假论文中也有陈敏恒的署名。

2013年9月,张曙光因经济问题受审而曝出贿选院士时,舆论就曾热议院士制度改革,中国院士制度由于附带太多特权与待遇,被认为是滋生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的温床。时隔5个月后,院士制度改革和整肃学术环境的呼声再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的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有学者认为,王正敏院士事件也许会成为促成这一改革的契机。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