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徐 兰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对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他的著作《印度史》中作了阐述。他从佛教本身以及印度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分四点进行了阐述。
(一)从佛教本身说,寺院已成为大封建主,僧侣腐化堕落,拥有土地财宝无数,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在大乘佛教流行之后,他们开始向寺庙捐赠财物来换取功德。僧人不用每天出门化缘了。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人开始贪图安逸,从各方面向社会习俗妥协。使佛教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民众对寺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二)佛教获得民众支持,主要在于具有较为平等的社会观,没有繁杂的祭祀仪式。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而印度教兴起之后革除了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虔诚派、性力派等呼吁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优势便被剥夺。
(三)大乘佛教的出现使佛教在许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由于要与外道争夺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佛教的密教化使佛教的鲜明特色逐渐消失,当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征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印度教徒信仰佛教,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与印度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度教徒也就对佛教失去了兴趣,最后从整体上被印度教吸纳了。
(四)佛教由印度教取代从更深层面上说,与印度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印度,佛教的兴盛与王朝的两位著名统治者阿育王、迦腻色伽王的大力推行有关,这导致了佛教严重依赖帝王的庇护。由于笈多王朝崇尚印度教,使佛教地位一落千丈。封建关系的形成相应地要求突出王权,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间王权在神学思想上的反映,有利于主丵权的突出。因此佛教被印度封建统治者所抛弃。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开始复兴。印度教在复兴的过程中抛弃了一些老的僵化的内容,还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特征,一部分佛教寺院也改称印度教庙宇。
另外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的著作是《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与激荡》。在这本书中也归纳了四个观点。
(一)印度教的主要传播者——婆罗门阶级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佛教的僧侣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印度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很难供养起这一阶层,所以印度人选择了印度教而抛弃了佛教。
75楼
(二)印度教有鲜明的地区文化特色,也就是说印度各地的印度教文化都与当地的传统形成有机结合,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摆脱本地因素而发展成一种国际宗教文化,使佛教很难在本地文化因素突出的印度维持主导地位。
(三)佛教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并不是一种彻底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一方面,它没有发动种姓制度中的下层去反抗上层权威。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去取代种姓制度。佛教把修习中心放在自身的修养上,对生命终极的理想的追求上。不关心社会现实,不重视自己的处境,对正常社会生活统治秩序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
评:
为什麼很多人不喜欢佛?就是不关心社会现实,不重视自己的处境,对正常社会生活统治秩序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文章最后一句)
(四)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一方面变成与印度教平行发展的多神偶像崇拜,另一方面趋向宇宙化而脱离印度本土社会实际。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种到外国(特别是中国)传教的风气,变成印度历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早期佛教的一个特点是“一再结集,一再分裂,最后是分头多极发展,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在佛教内部,一种专门宣讲厌生遁世而又言行一致的学说,对社会生活不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更不可能作为一个集团长期存在。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也逻辑地要求对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宗教问题,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这是古印度的历史发展特点所要求的,古印度的历史发展极不平衡,各地不仅政治、经济上的差异大,而且在民族风俗、宗教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固有的种姓等级制度和变化着的阶级关系,更加深化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正因为如此,只要是流向新的民族和地区的佛教,就会带上该民族、该地区的新的色彩,佛教传播的越广泛,他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到公元1世纪,终于形成了所谓的“大乘”与“小乘”两大佛教体系。反映了佛教内部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和地区特点的不同需要,从各种外道中吸取营养,促使各自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
这一发展,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以大众系为主,向内容日益庞杂的大乘佛教转化;二是以上座部为主,形成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谓小乘佛教。最终在印度次大陆与复杂的印度相适应的大乘佛教日益盛行,而这也意味着佛教在印度也将终结。
因为大乘佛教完全离开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征,大乘佛教认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它们赐予的恩惠支撑的,而宗教修炼对世间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适用于俗人,开始强调佛陀是一位救世主,开始强调仪式、祈祷等等。?
外部势力的入侵也是佛教消失的一个原因。从公元10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徒入侵。他们憎恨偶像崇拜,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焚烧经籍法器,抢夺财物,僧侣幸存的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杀害,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在佛教寺庙被毁坏后,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
综上所述,印度人之所以选择婆罗门教而非佛教,有如下原因:
(一)婆罗门教是印度人自古就有的正统宗教,佛教兴起之前,它已在印度大地上流行了数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佛教在于婆罗门教的竞争中很难撼动其正统地位。
(二)佛教兴起之初就借用了婆罗门教的许多思想,除了不杀生、非暴力和众生平等之外,自身并没有提出多少新的内容: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信众而形成的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渐趋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终被婆罗门教融合了。
(三)佛教是作为批判婆罗门教的“异端”出现的,可是婆罗门教极善兼收并蓄,极其灵活宽容,它接受挑战,吸收了不杀生、非暴力的观点,放弃了繁琐的宗教仪式。缺点一改,面目全新,自然受到人民的喜爱。而种姓制度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也不能取代它的位置。?
究其根源,佛教取代不了印度的传统的根底——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结合是传统印度的特征——佛教试图用人向善的意念来指导人生、指导生活,总是让人觉得会变得消极。种姓制度对经常处于动乱和纷争中的印度人民,给了人的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何况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相比,它既提出了种姓差别的维护方法,也设计了使这种差别免遭破坏的防御和修复机制。佛教最终淹没在了印度教的洪流之中。
佛教在印度衰落有多种原因:
?
首先,与佛教自身的发展有关。佛教发展到密教阶段以后,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在哲理方面的探索,提不出多少有生命力的思想。密教是自己逐步演化成一种单纯致力于宗教实践、偶像崇拜的流派,要想保持长久的影响是很困难的。佛教背离了初衷,也就失去了基础。?
其次,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与印度教的同化有关。佛教在印度虽然是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流派,但却不是正统或者占据主导地位的流派。印度教的宗教与哲学理论日臻完善。印度教的宗教实践在印度社会中一直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密教虽然在总体上属于佛教系统,但它的许多宗教实践,是大乘佛教和印度教以及印度民间信仰妥协或融合的产物。随着佛教体系中宗教实践成分的加大和对原有理论的淡漠,它就逐渐同化于印度教,其独立存在的地位自然也就渐渐丧失了。?
最后,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与伊斯兰教的入侵有关。伊斯兰教的军队入侵后,对佛教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毁坏和掠夺。佛教徒大量被杀或者被迫改变信仰。佛教赖以存在的人员和物质基础被破坏。这是导致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一个较直接的原因。印度的晚期大乘佛学的中心超行寺被伊斯兰教在印度的统治者所
焚毁,超行寺的毁灭,也象征着印度佛教的毁灭。?
?
参考文献: ?
〔1〕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5.?
〔2〕〔印〕谭中 耿引曾《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与激荡》〔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3.?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崔萍.试析佛教在印度衰落之因〔J〕.科技信息,2007,(32).?
〔6〕陈晓阳.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J〕.阴山学刊,2008,21(4).
作者简介: 徐兰(1975-),女,河南开封人,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宗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
2011-05-30 01:59:28 来自: Vincent Amoros(Je pense, donc jexiste -Ren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