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菩提树下 灵通夏娃 //www.sinovision.net/?6950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济公活佛是真的?还是假的?

已有 12764 次阅读2011-7-19 23:36 |个人分类:佛门怪事|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关于济公有种种说法:

首先,济公活佛之事迹,多出现于民间传说之中,请参阅后面提供的两篇资料,而且这些说法彼此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到底历史上济公真实情况如何,还需要考证。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佛教典籍对他的正式记载,所以,这一点必须首先知道。 (大家请看后面附录的两份资料),怎可以妄以颠禅来形容!

乃至鲁智深,小说中的人物,有何证据他是参禅得证的?便是小说中,又有何言语证明他已证悟得道?若无证据,切不可说什么酒禅”“狂禅!

至于锁骨菩萨,有说出自《太平广记》,有说出自《续玄怪录之锁骨菩萨》,此处不说。

学佛的关键是智慧学佛,不是迷信学佛!

 

参考资料之一:

净慈禅寺位于西湖之南,慧日峰下,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这里峰峦耸秀,怪石玲珑,松柏翠绿,是西湖周围第二大名刹,与名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现有前、中、后三重大殿,宏伟壮丽。

高僧事迹在大雄宝殿西侧有济祖殿,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流畅公像。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净慈寺志》与南宋僧人居简的《北涧集》中《湖隐方园叟舍利塔铭》载,他俗名李心远,南宋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其母梦吞日光而生18岁时,在杭州灵隐寺从高僧堂远出家,法号道济他虽有饮酒食肉的行为,其实却是带果行因的圣僧。由于不拘行止,疯疯颠颠,人称济颠和尚。他痛恶巴结权贵,却与市井觉俘,救济穷苦人,戏弄为富不仁者,受到民众爱戴,尊称为济公

济公平素好为丧家诵经下火。堂远圆寂后,他移居于永乐寺、崇真寺、净慈禅寺等处。他矢口成文,信笔满纸,很有点文才,被任为寺中书记。60岁时坐化,曾作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达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写就即掷笔而寂。他的舍利安葬在杭州虎跑塔中。那篇《湖隐方园叟舍利塔铭》,就是他的墓志铭。

参考资料之二:

济公原型——南朝高僧宝志         

     济公,这位故作疯癫、济世救民的可爱的艺术形象,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杭州灵隐寺等著名庙宇的罗汉堂内,还专门塑有他手摇破扇、嬉笑而立的怪状,供香客膜拜、游人观瞻。不过,清末文人蒋瑞藻先生在《小说考证》中说:"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宋释宝志而伪传者也。"

        宝志在中国的佛教史上名声如雷,但有关他的传世资料却寥若晨星。据《宝华山志》、《花朝生笔记》等书籍,宝志(约418-515年),俗姓朱,句容北乡东阳镇人。他出生时,脸虽眉清目秀,四肢却畸如鸟爪。父母大约怕他日后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他7岁时,就送他到南京道林寺出了家。相传他老来有了"灵异"之后,又回到了家乡的华山结庐为庵,广设道场,惹得了梁武帝都从南京专程前来拜会他,还为他置办、斋饭,招待四方前来膜拜的僧侣。华山因此沾了宝志的光,一举闻名天下,是后人在"华山"这一山名前面加了一个宝志的""字,称宝华山,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人们在南京的大报恩寺里发现了一只铁匣子,内藏有梁时画家所绘的"宝志说戒图"。在这之前,史书上一直认为唐高宗时期的终南山宣祖是我国第一位开设戒坛的高僧,其实,宝志要比宣祖早开戒130多年哩。

        宝志圆寂后,被厚葬在南京紫京山的独龙阜,墓前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绘的志公肖像、大诗人李白作的诗赞、大书法家颜真卿抄的楷书。这三者合一的墓碑,人称三绝碑

http://www.snxhw.com.cn/content/2006-4/3/200643155815.htm

座落在安居区白马镇华藏山下,距白马镇5公里,始建于宋代,明朝扩建,现保存下来的建筑几乎是明朝晚期建筑。寺庙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12平方米。寺庙内曾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高僧清心大师,法号住朝,外号癫师爷(济公和尚原型),此地香火旺盛。每年三月的香会节,日均人流量达3万人次以上。济公扫,济公惩治嘲弄贪官污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美好传说,给人以无穷遐想与回味。

http://www.chinaevery.com/show.jsp?id=1100014916&t=1792

隆昌寺,又称宝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宝志即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于是改称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http://5866187.blog.163.com/article/-07Hp-r2QfAW.html

志公殿

    志公本姓朱,又称宝志公、宝公、保公、宝志,江苏省句容县东阳镇朱村人,据说他出生在一个鸟巢里。据《金陵新志》:朱村一对夫妇,老来无子,一天清晨朱老汉去汲水,忽闻鸟巢里有婴儿啼哭,他随着哭声找到树上的鸟巢,只见是睡着一个胖胖的小娃娃,手和脚都是鸟爪的样子,老汉将他抱回家精心抚养。

  从此,老俩口就收养了这个娃娃,取名宝志。他七岁时出家,到钟山道林寺当和尚。据旧志载:宝志生于六朝宋,经历齐,卒于梁。又据《宝志公行实》载: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和尚,修习禅业,到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尝跣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尺、镜或挂一匹帛。齐建元元年(479)齐高帝肖道成,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六朝梁代是佛教鼎盛时期,而梁武帝笃信佛,对宝志敬奉有加,呼为志公,后人又称宝志公梁代神僧也

  汪启发先生曾在《南京史志》268期撰文《济公的原型》,文章说:济公即道济和尚,其原型为宝志,又称保志,世称宝公,亦称志公。他不是南宋人,而是南北朝的宋朝人。南史·陶宏景传》后附沙门宝志事载:宋泰始中(468)见之,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已五六十矣。宋、齐之交,稍显灵迹,披徒跣,语默不伦,疯疯颠颠……好为谶记,所谓志公符是也。其谶记大多见于《南史》《梵刹志》《释氏疑年录》《高僧传一》等各旧志中。如《梁武记》载,天监中宝志云: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梁武帝命人记下。

  梁武帝萧衍原是齐朝雍州刺史,得到江州刺史陈伯之的支持后,于齐中兴二年(502)年攻人建康(今南京),于四月丙寅日自立为帝,国号,定都建康改年号为天监,史称肖梁,肖衍在位48年。建立梁朝时,这年肖衍为38岁,83岁时在他舍身当和尚的同泰寺发生火灾,火起之口恰为四月十四日,宝志的话得到了应验。据《工僧辨传》载,宝志有谶云:太岁龙,将无理。肖经霜,草应死。余人散,十八子。当时人都说肖氏当灭,李氏当兴,所以才有后的李洪雅起兵湘洲,为王僧辨所败的事。

  梁天监十二年(513)的一天,宝志忽然将寺中的金刚像搬出,自语道:菩萨当去。次日无疾而终,卒年97岁。琅邪王筠奉命为宝志撰写碑文,文词甚是丽逸。后人便依此碑文演化出种种奇异之事。近代考据家钱静方先生在《小说丛考》中亦指出:志公……误其名为道济,且误其时为赵氏南宋,于是(杭州)西禅林,伪造种种灵迹;什么禅僧出世牛角喷火半身金装初到灵隐古井运木以及巧得阴阳泪,大闹秦相府等等,实则济公即志公之误。



  特别是后来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词使电视剧中济公颠狂的形象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使这个诈传达到高潮。对济公其人,人们大多误认为他是南宋人,电视剧中也有济公戏耍秦桧的镜头,其实这真是一大误会!

  宝志和尚留在世上的遗迹,就在中山陵园灵谷景区内,有志公殿、三绝碑、志公塔等。

  志公殿位于无梁殿西侧,建于1934年。该殿是仿古禅堂式的砖瓦木结构,正面三间,殿前有廊,屋面小瓦,墙体青砖,脊顶塑二龙衔脊,方格门窗,古朴典雅,庄严肃静。殿中供奉志公雕塑跏趺坐像,世称志公菩萨。左右塑两尊站立护法小像,像全身鎏金。据旧志云:说是人又是佛,佛亦不知是哪个,说是佛又是人,人亦不知是何身,如何观音忽在面,面面都是观音现,教人无处不慈悲,四方八面皆善念。不必暝作罗刹鬼,当作大士自在美,此是宝公真宗旨,愿人满月皆秋水,如何为僧古幅巾,寓意士子当爱民,僧今当个士子样,教土亦当体此心,尺是一、剪是二,扇是空中风自至,此皆默传吾道意,人人妄指六朝事。

  神龛前精制木雕香案,终年香火旺盛。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为迁殿撰联并亲灵谷开胜境;高僧有志公。悬挂殿中两侧。殿廊左右两边建有牡丹池,池中种植名贵牡丹,花开时节堆霞叠锦,每年谷雨季节,前来观赏牡丹的游人络不绝。

  志公殿的对面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点。小桥流水,淙淙不绝,越桥徒步前行即红墙照壁,壁中装置圆门、花窗,壁墙上覆黑色筒瓦。向上几步之遥的小丘建方亭,名曰静思亭,左下侧堆置假山,入山洞而登山顶,极具古园林风陪,是一个宁静、幽雅的好去处。

  十年动乱中,这座殿宇及景观均遭破坏。志公菩萨被毁,香案当作厨房的案板,景点荒废,牡丹绝迹,殿宇及走廊倒塌等等,不一而足。后中山陵园管理部门在不改变历史原貌的原则下对被毁建筑进行了修复,于1992年元月正式对外开放。

宝志塔

  宝志塔始建于梁天监年间,是为南北朝名僧宝志公所建。原在钟山西南麓独龙阜(现明孝陵),现位于南京东郊灵谷寺无梁殿西侧。

  据《金陵梵刹志》载:师讳宝志,金陵人,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丙子示迹东阳市古木鹰巢中,民人朱氏妇巳汲水闻儿啼,归报其家,梯树得之,举以为子,就指为姓。七岁去依钟山大沙门法俭为童子,俭名之曰宝志。《南史陶弘景传》后附有沙门宝志事:宋泰始中见之,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宋、齐之交,稍显灵迹,好为谶记。其谶记流传后世者,大多散见于《南史》各传中。如《梁武纪》:天监中宝志有诗云: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武帝命人记下。梁武帝于502年攻人建康,建立梁朝,此时他83岁。83岁时,梁武帝舍身当和尚的同泰寺发生火灾,火起之日恰为四月十四日,宝志的话得到了应验。有关他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唐代大诗人李白作有《宝公赞》一首: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檬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述陈语,丹青圣容,何住何所。

  梁武帝对宝志敬奉有加,呼为志公。梁天监十二年(513)宝志圆寂,武帝将宝志葬于钟山独龙阜。十三年(514),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出资为宝志建塔于墓地之上,塔顶镶有琉璃珠宝,阳光下五光十色。后又在塔前建寺曰开善寺。唐乾符(875―879)中改宝公院。宋开宝中改开善道场,太平兴国五年(980)曰太平兴国寺,庆历三年改十方禅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犯淮甸,据说宝志曾显灵相助,使虏酋就殄。宋高宗遂下旨加封宝志慈应的称号,又建塔曰感应

  明初为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为了营造孝陵,朱元璋下令把蒋山寺、宝志公塔、宝志公殿及三绝碑等一同迁至今地。现塔前的宝志公殿为1982年复建,殿三楹,内供奉宝志大师雕像。原殿内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颡宝公菩萨十二歌碑,现已无存。殿后有宝公塔和三绝碑。原塔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存的塔为同治年间曾国荃重修。三绝碑为梁代大画家张僧繇专为开善寺绘制的一幅宝志公像,到了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画的志公像,又重新绘制,诗人李白作像赞,书法家颜真卿写字,并将其同刻于一块石碑之上,故称三绝碑。今日的三绝碑为按旧臧本重刻。



下面这篇文章谈到了文学作品真实事件之间的关系。

二、本事考证是古代小说研究的正路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张飞是不是曹操的侄女婿的话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本事。什么叫本事?《辞源》的解释是:原事,实事。《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左丘明担心由于《春秋》叙事的简略,弟子们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所以根据本事而作《左传》,他的做法,树立了一个很好的传统。  

    本事考证对文学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撰著缘起云:自来诂释诗章,可列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对考证本事有很精确的解释。唐孟棨有《本事诗》,分条记述诗人作诗的事实原委,其书以诗系事,自序说: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其本旨是提供有关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含义。如王维为讽谕宁王强占卖饼者妻而作《息夫人》诗,张九龄因受李林甫排挤而作《海燕》诗,倘不说明本事,很难知其用意。

    本事考证对于古代小说来说,就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二十世纪从钱静芳、蒋瑞藻起,都十分重视小说本事的收集、考证与研究,不过他们着意的是小说素材的原型,以及所谓虚实问题。如《济公全传》中的济公,民间误指为南宋的僧人李修缘,钱静芳先生《小说丛考》指出济公实即志公,后世误其名为道济,且误其时为赵氏南宋,于是(杭州)西湖诸禅林,伪造种种灵迹。就是很好的例子。又如《红楼梦》的本事,蔡元培先生《石头记索隐》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又有人主张《红楼梦》记的是纳兰成德的事,在红学上成为非常著名的学术公案。其他小说作品如《聊斋》、《儒林外史》也都有本事问题,在这方面的成果也很突出。一些人不了解小说本事,就往往会闹出笑话。如王士禛《雍益集》中有《落凤坡吊庞士元》诗,就引起了非议。王应奎《柳南随笔》说:落凤坡之称,盖小说家妆点之辞,而后人遂以名其地,所谓俗语不实,流为丹青者,此类是也。而王新城诗中,有吊庞士元之作,竟以落凤坡三字著之于题。

    将小说本事的收集、考证与研究提高到一个新台阶的是孙楷第先生。他在泛览四部群书中,凡遇到通俗小说来历、出处的资料,便一予以摘抄,积久成帙,又进一步进行排比、疏解、笺释,从中探悉一部小说从肇源、萌生到成型的过程,并由此研究小说的写作、演变、流传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撰有《小说旁证》七卷约40万字,共收有200篇本事考证文字。他在序言中申明:征其故实、考其原委,以见文章变化斟酌损益之所在。孙楷第先生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本事考证在小说研究中的作用。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的创作过程,不是对社会现象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选择、取舍、加工、虚构的过程。古代作家的素材来源有两个,或者是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或者是他所掌握和理解的历史材料,但对于后世读者来说,却都属于历史的范畴。我们今天读到的是古代作家已经定型的小说文本,我们如果只是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而不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我们对它的理解难免是肤浅的。如果我们进行了本事的考证,我们就能了解作家在创作时掌握了多少原始素材,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把握作家文章变化斟酌损益之所在,我们就能真正进入作家的心灵,并与之进行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了。

 

http://www.guoxue.com/ws/printpage.asp?ArticleID=938

也就是说:

其原型为南北朝时南朝宋、齐之间的志公和尚,宝志禅师也

宝志禅师事迹中并无喝酒吃肉者

所以,济公和尚之事迹,实乃后人杜撰以及以讹传讹也!

-----------------------------------------------------------------------------------

道济传略
   (清)《浙江通志》
   《净慈寺志》:道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风狂嗜酒肉,寺僧讦之。瞎云: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自是人称济颠。远寂,往依净慈德辉为记室。尝欲重新藏殿,梦感皇太后,临赐帑金。嘉泰四年,火发毁寺。济乃自为募疏,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自拔,浮江而出。报寺众云,山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监寺者欲酬之钱,辞云:我六甲神,岂受汝钱乎!遂御风去。濒湖居民,螺已断尾矣,济乞放水中,活而无尾。嘉定二年逝,葬虎跑塔中。
   《浙江通志》,修于清雍正年间,280卷。

宋道济和尚复向碣 (1)
   (清)梁同书
   和尚名道济,宋绍兴三年,降生于台州李氏。出家,初参瞎堂远公,不为禅律所缚,遂以颠传。往来于灵鹫、慧日(2)两峰间者,且六十年。圆寂于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南山定慧禅寺,和尚茶毗(3)所也。即藏骨于其西,为阅堵坡(4)
   岁月既久,草交石泐。(5)大清乾隆元年,善男子邱文晋、善女人王氏,钦师之行谊(6),重加修治,误改塔扉(7)旧向,识者惜焉。越二十余年,南屏住持明中(8),插草倡缘,得京师潭柘院主琮璋,为之募资。复定庚山甲向。遵古兆(9)也。嘱佛弟子梁同书书年月于碣。
   同书惟:(10)常住不坏,是谓法身(11);五通十力,是谓报身;石塔无缝,藏此色身;后事因缘,无非化身;常寂光中,无相无身;游戏三昧,现自在身。颠师颠师,圆满十身(12)。自今以后。尽未来际,又添却一重公案(13)!
   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立
   (作者简介)
   梁同书(1723—1815),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翰林院侍讲。
   (注释)
   (1)碣,与碑相似,这里指墓碣文。 (2)灵鹫、慧日两峰,指灵隐寺、净慈寺;下文定慧禅寺,即虎跑寺。 (3)茶毗,指僧人死后火化。 (4)阁堵坡,又称浮图,僧人逝后所建之塔。(5)泐,石头裂开。 (6)行谊,品行、道义。 (7)扉,门。(8)明中(1711—1768),字大恒,号焚虚,浙江桐乡人。 自幼出家。先后住持西湖圣因寺、净慈寺。帝赐紫衣。能诗画,有《焚虚诗钞》及语录等。 (9)兆,墓地四围的界域。 (10)惟,思考。 (11)法身,佛教以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为成佛所证之果。《朱子语类》卷125法身者,释迦之本性也;报身者,释迦之德业也;肉身者,释迦之真身而实有之人也。化身乃指佛、菩萨为化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时变化的种种形象。 (12)十身,指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是说佛具有十身,名相差别不同。 (13)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指用教理解决前辈祖师留下的疑难问题。

道 济
   (大清一统志)
   道济,居净慈寺。火发寺毁,济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盖六甲神也。
   《大清一统志》,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始修于康熙十五年 (1686),至道光时成书。
道 济
   《佛光大辞典》
   道济(1150—1209),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临海(浙江)人,俗姓李。名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年十八,落发于灵隐寺,性狂颠,嗜酒肉,人号济颠。先后参访国清寺之法空一本、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后投虎丘山瞎堂慧远门下,嗣其法,又依净慈寺,寺毁,行化严陵。濒湖居民食螺断尾,师每乞放水中,螺多活而无尾。嘉定二年,坐逝,世寿六十,葬于虎跑塔中。
   台湾《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释慈怡主修,释星云协修,台湾佛光出版社,1988年。

道济传略
   (当代)释明复
   道济,宋比丘。字湖隐,号方圆叟。临海李氏子,遵勖都尉裔也。美姿容,性聪慧,弱冠从灵隐佛海远禅师出家,得其秘传,澈悟本来,嗣为南岳十六世。性耽林泉,行脚迨半天下,博通广识,题墨尤为隽永,人乐传之。然疏而狂,介而洁,平居破挥袒裎,喜啖酒肉。醉辄共儿童喜嬉于沟壑间,世故以济颠称之。遂以是为灵隐所摈,入南屏净慈寺为记室。每一疏出,都下哄传。以嘉定二年(1209)寂,寿六十。荼毗得舍利甚多,国人争归供养。其徒掬余者塔于虎跑。北(石间)居简为之撰《舍利记》。今俗称济公活佛
   扎自《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台湾释明复编撰,方舟出版社,1974年出版。《佛史别传》之文同此。
道济传略
   (当代)《天台县志》
   道济(1148—1209),人称济公、济颠,原名李心远,县城北石墙头人。18岁赴临安(今杭州),于灵隐寺出家,受度于瞎僧堂远,时人称湖隐、方圆叟。性狂疏不守戒律,嗜酒肉,举止如痴。常嘲弄为富不仁者,对于老病僧人与穷苦百姓,则尽力相助。后移居净慈寺。净慈寺一度毁于火,他遂赴严陵募化,重建寺宇。
   道济精于文墨,生平足迹半天下,题咏颇多,诗作耐人寻味。《净慈寺志》、《台山梵响》均收有他的诗作。南宋嘉定二年 (1209)五月十六日病卒。葬西湖虎跑寺济祖塔院。寺僧居简作《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祭之。
   民国16(1927),县人在赤城山栖霞洞立像奉祀。在石墙头建济公院,后毁。1986年,重建济公亭。次年,又于瑞霞洞建济公院。道济的事迹始见于宋,明代已有人专记他生平异事;至清代中叶,编成 240回本的《济公传》,成为神化人物。
   1995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第702页。

道济简介
   (当代)《台州地区志》
   道济(1150—1209),原名李心远,人称济公、济颠,南宋初期天台城北石墙头人。18岁出家临安(今杭州)灵隐寺,自号湖隐、方圆叟。性独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落拓不羁,举止如痴,常嘲弄为富不仁者,对病老僧人与穷苦百姓则尽力相助。精于文墨,题咏颇多,《净慈寺志》、《台山梵响》均收有其诗作。后被神化。今天台县赤城山筑有济公院。
   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201页。

道济传 (1)
   (当代)释巨赞
   道济(11507—1209),南宋僧人。又名湖隐、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今属浙江)人。他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通称济颠僧或济公。他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疯狂,嗜酒肉。据北(石间)禅师《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所载,他是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的远孙,狂而疏,介而洁,游踪半天下,所至题墨,文词隽永。但他生活落拓,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所受布施供养,不久即付酒家。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相助。无故不入富贵人家。后常居杭州净慈寺。《清一统志》载净慈寺曾一度失毁于火,他到严陵山(今浙江桐庐)一带募化,使净慈寺得以恢复旧观。临终前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载其神异事迹。
   (作者简介)
   巨赞(1908—1984),原名传戒,字定慧,俗姓潘,江苏江阴人。出家于灵隐寺,任中国佛协副会长,圆寂后塔于国清寺祥云峰麓。著有《新佛学概论》、《灵隐小志》等。
   (注释)
   (1)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重修天台山济公院碑记
   天台山济公院自九八七年开始重建,群策群力,艰苦创业,三易寒暑,终抵於成。院宇峙立于天台山南大门赤城山上,台阁参差掩映于霞光山色之中,为名山增添胜迹,诚盛事也。济公俗姓李,名修缘,法名道济,本邑北郊赤城山麓永宁村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少时攻读于赤城山,弱冠出家于杭州灵隐寺,潜心悟道,敝衣破履,游戏人间,扶危济困,扬善罚恶,其侠义事迹,菩萨心肠,流传民间,备受赞颂。
   嘉定二年,济公圆寂后,有上清官道士陆大伦,道号玄机者,曾于赤城山立济公祠,因时代变迁,遗迹无存。民国十六年邑人裘了真辟瑞霞洞于山腰,奉济公塑像,即今之济公古洞,日久殿宇坍坏,仅留洞址,乡人自发垒石于洞口,重塑佛像,其后亦残破不堪,而瞻仰礼拜者甚众。
   改革开放以来,民殷物阜,邑中父老亟盼于古洞旧址重修禅院,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满足旅游需要,决予重建,命名为天台山济公院,由旅游局会同县老年人协会负责兴修。一九八七年集资委员会正式成立,各方人士慷慨解囊,共集资叁拾余万元,其中县府资助捌万元,于同年八月间破土动工,至一九九零年竣工,主事者苦口经营,省工节材,助工者义务劳动,若将其值估算在内,实际造价当逾陆拾余万元。建筑面积九百多平方米,中有济公殿、袈裟台、醉僧亭、八盖阁、只履门、松月轩、前碑廊以及展廊、鲸池、茶亭诸景,玲珑别致,初具规模。
   天台山济公院之兴建,仰赖于县府之深切关怀,各有关部门之大力支持,建筑工人及义务助工者为之辛勤劳动,南京工学院教授齐康、副教授陈宗钦为之精心设计,文学、书画、宣传各界人士为之热情协助。参事者披星月,冒风雨,攀山越岭,串村劝募,卧石栖棚,亲驻工地,不受报酬,其功均不可没。
   济公院建成后,慕名前来观光朝拜者,络绎不绝,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宏扬民族文化,裨益良多。思草创之艰难,寄厚望于来者,爰立此碑,以志不忘。
   公元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吉旦
   天台县重建赤城山济公院集资委员会立
   李东方、王士文谨撰 齐诗教敬书

----资料来源:许尚枢《天台山济公活佛》

-------------------------------------------------------------------------------------

结论

济公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人物!

《济公传》类似《西游记》本来就是民间文学作品!

关于济公的诸多传说(济公传),尤其是装成疯颠,喝酒吃肉,一身破破烂烂、不修边幅,包含其神通证量等,其一生事迹,大都是民间及一贯道所杜撰出来的故事,真真假假渗于其中;

济公的人物形象,是将多个历史人物的事情组合到济公的身上,如将济颠禅师、志公和尚等,有关济颠禅师的文献极少,只知是宋代天台人,法号道济,俗家姓李氏,于灵隐寺剃度,是灵隐远禅师法嗣九人之一,据说此人嗜酒肉(此不可考),人称济颠。在专门弘扬济公文化的网站,还为济公的故乡到底在南京还是天台吵得不可开交!

济公喝酒吃肉,本来就是不信佛的儒家人士拿来诽谤一些学佛的人却喝酒吃肉,本来就是丑话佛教的!

如今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尤其是密宗的那些将喝酒吃肉当成修行的人,经常拿来说事!

须知弥勒菩萨从发心以来就不吃肉!

据民间传说的济公,吃了鸡肉以后,被别人质问时候,能从嘴里吐出活鸡来!

这个把戏连民间的魔术师也能做到啊!

再者,有人说,济公已经到了无分别的境界了,所以在他眼中,肉不是肉,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啊!

如果他真的无分别,他为什么不吃屎呢?能吃屎像吃肉一样,才算本事!

再再者,济公吃了鸡肉以后,能从嘴里吐出活鸡来,那他为什么不吃死人呢?吃死人以后,再将活人吐出来,不是功德无量,胜造七级浮屠吗?

-----------

凡此种种末法时期的怪现象,都不要当真,老实的听从世尊在经典里面的教导,对于这些不合佛理的怪现象,都要想一想世尊本生己里面,世尊是如何修行成佛的,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信不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要知道传播这些违背佛理的荒唐的东西,因果很大!

--------------------

谢谢行愿师兄提供了这么详实的资料,是的济公喝酒吃肉的真相得以被大众知晓!

还佛教一个清白!

后学此前也思考,如果历史上真的有济公其人,他这样放浪形骸,公然地违背佛佗在经典里面的告诫,他这样喝酒吃肉,能度化什么样的众生呢?他喝酒吃肉除了让众生误会佛教以外,遭到真正佛弟子的怀疑、乃至指责以外,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除了被喝酒吃肉的人拿来作为挡箭牌以外,还能有什么好处?

济公如果真是智者,必不会如此作为也!如慧能大师躲在猎人堆里面,也只是吃肉边菜而已!因此,济公的所作所为,必然是后人添油加醋的附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众生猎奇心理,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创作济公人物形象的庸俗文人,为了此一卑劣目的,竟然犯下如此大的恶业,实是无明所系,可悲可悲啊!

从论坛上接触的网友来看,并没有谁因为济公喝酒吃肉而大彻大悟,相反却为自己喝酒吃肉,却被密宗的上师喝酒吃肉拿来当作挡箭牌以外,假令真有济公其人其事,如此喝酒吃肉,显示神通,即便是当初因此度化了几个人,但是危害却流传到现在将来,此所谓利于一时,害于百世者也!智者所不为也!

 

论坛上护密者需要知道,没有根据的话,如果后学没有充分的根据,打死后学也是不敢乱说的,因为诽谤佛教正法,诽谤善知识是地狱重罪,这一点后学时刻记在心里。没有把握的话、事、观点,后学绝不敢乱说的!不像密宗的弟子、上师,什么大妄语都敢说,只要他们认为对他们有利的,不管是不是事实,甚至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都感拿出来做挡箭牌,一点也不怕诽谤佛教正法,诽谤善知识!

------------------------

其他说法

-------------------

不过济颠是否真的存在过!至少很多人会学他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嘛!!!

可是大家也别忘了,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学我者入地狱,谤我者上天堂

所以完整的应该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学我者入地狱,谤我者上天不要只看前面不看后面啦!

争有没有济颠其人有个什么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sunwen9983 2011-7-25 03:35
其实人们只要用心研究汉字,必会有感悟:上苍是公平的,不同的修为感悟是不同的。
如:命。
上方为一人,中人内涵一,左下侧为口,而右下侧为令。
道德经云:天得一而清;一一一一一万物得一而生。
那一代表人的原神,如无这一降临人就无法怀孕。
不同的一其命运相差万里,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结阴德、五读书就是这道理。
人的历程除了那先天的原神的修为外,还有左侧那口也可影响人生,古人心口一致,口即是心,也夫就是说:当其心灵所属变化时,其命可改变,最后改变人的命为右侧的令,他指的是外界的强力影响,或政策或行政命令。
回复 tarcuslao 2011-7-24 00:38
多謝為濟公活佛搜集文獻史料。從資料分析,濟公有真人史蹟,是依據佛門記錄為準繩,其人其事,可信性受肯定。近代字典辭典也有記載道濟和尚,真實性可見一斑。
回复 菩提法雨 2011-7-21 11:56
To: niuniu1924 你曾经说:
‘道’是不可言说的逻辑,(包括文字),你看布施除了你上篇所提的几种,其实人生何处不是布施呢?爱 上一个人同他结婚,是布施,给他今后一生的幸福;拒绝他的求婚,是布施,不愿给他今后的生活增添太多的包袱。买来小鸟放飞,是布施,给生灵以自由;不放,自己养着,也是布施,照顾它给它安享。手持利刃,在大街上,抢劫是布施,给她们以赎罪的机会;把利刃丢弃,跪下来乞求布施也是一种布施,给路过的人修行布施的机会。总之:
世上无美人,情人眼中才出西施。
世间无高人,每个人都可以幻想眼前的是高人。

佛法无善道,皆因过去的佛法,经过千年流变,伪经邪说泛滥,早已沦为众人谋生工具,真假佛法混淆不清,此佛法也非彼佛法,自命为上师上人不知凡几,自称得道者,皆另有所图。

感谢您的祝福,我也回赠一句:劝君莫追逐所谓得道高人,无须与人“一较法道”,只须挥出您的挥剑,斩妖除魔,则为万民之福。
回复 niuniu1924 2011-7-20 11:24
‘道’是不可言说的逻辑,(包括文字),你看布施除了你上篇所提的几种,其实人生何处不是布施呢?爱 上一个人同他结婚,是布施,给他今后一生的幸福;拒绝他的求婚,是布施,不愿给他今后的生活增添太多的包袱。买来小鸟放飞,是布施,给生灵以自由;不放,自己养着,也是布施,照顾它给它安享。手持利刃,在大街上,抢劫是布施,给她们以赎罪的机会;把利刃丢弃,跪下来乞求布施也是一种布施,给路过的人修行布施的机会。总之:布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并非是什么善行,而佛的意思是教人,从做一个利他的行为当中得到自己的自信修行。具体是把自己的修行摆在前面还是把利他摆在前面,那就是人有人的做法,鬼有鬼的做法。博主是饱读佛经经典的高人,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