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评制是什么?普评制就是一个,最顶层、最高端的核心设计,然后,再从基层的基层做起,成功一层,往上推进一层,用水到渠成的办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万无一失的政体改方案。
什么叫基层的基层?我们知道国家的基层叫做县,所谓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就是要作好基层工作,基层工作作好了,国家才能富强。
而县的基层叫做村,村的基层叫家庭联户,居委会的基层叫楼组,企业的基层叫班组,学校的基层叫班级,如此等等。为此,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通过实行家庭联户代表制,而进行民主改革,很成功的案例。请看
而进行民主改革,我还有一个很成功的案例。那就是
而这样两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为什么没能推向全国?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普评制的理论指导。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顶层设计。请看
顶层设计,基层做起
――专访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
顶层设计没有搞好,地方很可能就是小打小闹,不 解决根本问题
2011年全国两会大幕落下,有些地方值得回味。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正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新名词。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建议》)中第一次使用该词,当时的表述是“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建议》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很看重这个提法,“‘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有了这个设计之后,才谈得上其他。”
此次两会上,虽然诸多代表委员都认同,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现阶段中国解决错综复杂矛盾的重要路径,但大家更关心的是,“顶层设计”如何从一个政治新名词变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基层动力。
长期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对“顶层设计”的内涵以及它对中国改革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中国新闻周刊:看到“顶层设计”这个词,你当时有什么想法?
许耀桐: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这个说法。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出来后,我就去查资料。发现这个词最早用于工程技术行业,比如大的水电、核电工程,后来从自然科学领域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用于我们的改革事业,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它的英文是“top-down”,就是从最高层开始,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一层一层去设计好。
当代社会,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系统的观点,社会领域也是这样,尤其改革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将这个自然科学的理念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是完全说得通的,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这其实是一个决策的问题。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需要决策,在早期农耕时代,社会决策的常态可能是个别决策、感性决策、经验决策,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更加复杂,决策慢慢过渡到理性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这就需要很多现代技术性的手段,比如我们需要有智库,有一帮人专门收集信息,然后进行推导、推理,大家集体讨论,有时需要先试验,到最后还需要有反馈,不断修正等等。
“顶层设计”是决策学领域的东西,中央提出这个,其意义在于更强调了在科学发展时代要进行科学决策,“顶层设计”是科学决策的表现形态之一。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