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评制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的深化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下面请看
《世界哲学源流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七:学说的深化
麟剑的人类史 2022-1月 会计师资格证持有者
1871年3 月18日,巴黎工人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以高度的热情全力支持公社的革命斗争;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从理论上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曾提出打碎、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思想:"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布各地的机关(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法官)乃是巨额国债和苛捐重税的温床,是统治阶级中各个争权夺利的党派的冒险家彼此争夺的对象,具有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的性质,具有进行纯粹压迫的阶级统治机器的性质;它表面上似乎是高高凌驾于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力量之上的社会救主,实际上却" 正是这个社会的莫大耻辱,是一切龌龊事物的温床。" 随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发展、扩大和深化,现代国家政权已由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工具变为" 资本奴役劳动的工具的国家政权的最淫贱和最后的形式。" 因此,工人阶级决不能把奴役自己的政治工具当成能解放自己的政治工具来使用,而必须首先彻底改造这种传统的国家机器,即:" 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 把" 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 国家' 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不仅更明确更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仅阐明了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工人政权去取代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而且结合对巴黎公社实施的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创举的考察,具体、清晰地指明了如何确保" 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不蜕化变质的途径。
巴黎公社成立后的第一个创举就是废除保护政府反对人民的常备军,以武装起来反对政府篡夺行为的人民取代之;废除警察的一切政治职能,将其改造成公社的、随时可以撤换的负责机关。马克思指出:" 随着常备军和政府警察的被废除,实行压迫的物质力量会被摧毁。" 因此必须使这件事实成为确定的制度。
公社在废除了常备军和警察这两个旧政府物质权力的工具以后,立刻着手摧毁" 精神压迫的工具" :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教会所占有的财产,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马克思称赞这一措施使得" 不但学校教育人人都能享受,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
公社宣布废除官吏制,实行普选制,一切社会公职,包括法官,都由普选产生。马克思不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明确指出:" 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是根本违背公社的精神的。" 而且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绝对不能接受和运用现成的普选制,因为它" 仅仅是行政当局手中的玩物,仅仅是行政当局从事欺骗,意外行动和弄虚作假的机器" ;真正的普选制不是为了让人民每隔几年决定一次," 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压迫人民,而是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正如个人选择的权利为任何一个工厂主服务,使他们能为自己的企业找到工人、监工和会计一样。" 马克思指出,由普选产生的各级工人官吏、人民代表必须对选民负责,必须严格遵守选民的确切训令,一旦发现不称职,就可以由选民随时撤换。
公社取消了旧政府高级官吏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并明确规定:" 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实际上,公社委员所得报酬的最高额,还不及当时伦敦国民教育局一个秘书所得最低薪额的五分之一。所以马克思说:" 公社是以大规模的节约,不但以政治改造,而且以经济改革来开始其工作的。" 公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 廉价政府" 的口号变成了现实,同时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但这并不是公社的终极目的,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 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因此,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巴黎公社首倡的一系列历史性的创举,应被一切工人阶级政府引为范例。
综上可见,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给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增添了新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的一段时期,一方面是各国工人运动继续向纵深发展,即" 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些政党学习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创办自己的日报,建立自己的教育机关、自己的工会和自己的合作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另一方面是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其中最突出的是巴枯宁主义和拉萨尔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同这些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巴枯宁一方面在国际工人协会内部建立独裁的、教阶制的宗派团体,即" 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进行分裂国际工人协会的阴谋活动;另一方面却要求国际在旧世界正力图置国际于死地的时候,用无政府状态来代替自己的组织,把在无产阶级队伍中实行无政府状态说成是摧毁集中在剥削者手中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最可靠的手段。他认为,国家是产生剥削、奴役、掠夺、战争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废除一切国家。他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写道:" 如果无产阶级将成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 "如果有国家,就必须有统治,因而也就有' 奴役' ;没有公开的或隐蔽的奴役的统治,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我们要与' 国家' 为敌的原因。"
针对这种谬论,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 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本家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还没有消失,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无产阶级本身还是一个阶级,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么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 就是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不能立即废除国家,而必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这种阶级统治" 必须延续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的时候为止。"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论权威》、《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政治冷淡主义》等一系列论著,对巴枯宁及其追随者的分裂工人运动的阴谋活动和他们鼓吹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拉萨尔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拙劣地抄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把国家理解为一种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础的独立本质,并由此出发鼓吹" 自由国家" ,同时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归结为国家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在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大会上通过的《哥达纲领》,就渗透着这种机会主义的思想。
为此,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也给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奥.倍倍尔写了长信,对《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作了严厉批判,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实质,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指明了这个时期的国家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针对拉萨尔派脱离生产方式宣扬" 公平的分配" 、" 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归结为分配方式的改良的谬论,马克思写道,把所谓" 分配" 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资料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生产与分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真实关系早已弄清楚了,德国工人党把拉萨尔派的信条写进党的纲领,乃是开倒车。
在批判拉萨尔派所谓" 公平分配" 的理论时,马克思依据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和" 高级阶段" 的理论,并对两个阶段的各自特点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述。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还没有使社会产品达到极大的丰富程度,所以消费资料是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来分配的。这种分配原则,就其使用同一尺度即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来计量,是平等的。但这种分配原则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此外,由于不同劳动都在婚否、子女多少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即使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其实际的富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也就是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会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