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毛泽东十年总结》与开创新局

已有 189 次阅读2021-2-26 16:05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毛泽东十年总结》与开创新局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毛泽东《十年总结》与开创新局
2021-02-19 14:51 星岛环球网

核心提示: 这时,毛泽东深深体会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易,进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

摘 要: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或每到重要关头,都要总结经验,为的是开创新局。1960年毛泽东写的《十年总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十年总结》,是在“二五”计划的制定和补充过程中诞生的,是毛泽东在经济困难形势下反思“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和弊端的结果。这篇文献以“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作为十年历史的线索,重申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制定指标要“留有余地”,把握主动权,承认失误,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今天重温《十年总结》,我们仍然能够获得关于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统筹“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新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有益启示。

1960年6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面对比较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写了《十年总结》一文,对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号召纠正“左”的错误。毛泽东《十年总结》以及在大会上的口头讲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作了初步总结和分析,反映了毛泽东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寻找出路、走出困局的基本思路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创新局的不懈努力。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或每到重要关头,都要总结经验,为的是开创新局。今天,我们重读《十年总结》,学习研究其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影响意义等,仍然能够获得关于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统筹“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新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有益启示。

一、《十年总结》为的是扭转被动局面

《十年总结》,是在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补充过程中诞生的,是毛泽东在经济困难形势下反思“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和弊端的结果。

1955年夏,国务院开始着手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的15年远景规划及“二五”计划轮廓。同年10月,毛泽东看了国家计委的报告,对设想中的发展速度不满意。12月,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反对建设中的右倾保守思想。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和国家计委关于“二五”计划的汇报,多次就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和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关系问题发表讲话。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我们党开始对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开始。但是,在反右倾的总思路下,毛泽东对建设速度仍抱有过高期望。

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并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这时,毛泽东头脑中急于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主观意识又变得强烈起来。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农村也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

《人民日报》1960年元旦社论《展望六十年代》宣布“二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三年胜利实现。而实际情况是,到1960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一系列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需要提供的商品粮数量猛增,粮食征购任务虽一再加码,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市场供应紧张,农村和城市的缺粮状况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6月上旬,经济困难的问题开始大面积暴露。各调出省所调出的粮食仅完成了计划的一半,一些大工业城市调入的粮食不够销售,库存几乎挖空。北京存粮只够销7天,天津只够销10天,上海大米已无库存,天天告急。中央虽然屡次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但调出省本身也很紧张,难以完成调出指标。这样严峻的形势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所没有过的,也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年初没有意料到的。

1960年6月8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三年(1960年到1962年)的补充计划,并讨论国际形势。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始料未及的困难,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一天早晨写出《十年总结》一文,印发与会同志,并在当天下午作了口头讲话。他试图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扭转被动局面,下决心降低计划指标,以便走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十年总结》主要内容是对开创新局的思考

《十年总结》篇幅很短,只有约2000字,而新中国成立10年来,重整山河,除旧布新,从恢复经济到大规模建设,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工作,有无数治党治国治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的内容实在太多了。那么,毛泽东是怎样用区区2000字总结十年并展望未来的呢?

(一)以“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作为10年历史的线索

在《十年总结》中,毛泽东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指出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就是“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他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一九五七年反右整风斗争,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反映了客观规律,而前者则是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①]

毛泽东接着谈到了在“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过程中我们取得的成绩和造成的失误。他对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予正面评价,但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较多、较严重。他写道:1958年“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与秋冬大办钢铁同时并举,乱子就更多了。于是乎有十一月的郑州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谈到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自给生产、交换生产。又规定了劳逸结合,睡眠、休息、工作,一定要实行生产、生活两样抓。十二月武昌会议,作出了人民公社的长篇决议,基本正确,但只解决了集体、国营两种所有制的界线问题,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线问题,一共解决两个外部的界线问题,还不认识公社内部的三级所有制问题”[②]。毛泽东还比较详细地回顾了1958年、1959年两年钢产量指标从3000万吨逐渐降到1300万吨的过程。他认为,钢产量指标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调节到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但粮食、棉花生产的高指标依然没有降下来,“农业方面仍然被动,直至于今”[③]。

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10年的历史,就是“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的历史,就是通过反复实践,逐渐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过程。“我们过去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些错误,以归于正确”[④]。

(二)剖析高指标、高速度的根源,重申实事求是的原则

为什么会出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高速度呢?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给出了回答:“管农业的同志,和管工业的同志、管商业的同志,在这一段时间内,思想方法有一些不对头,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些片面思想(形而上学思想)。”[⑤]毛泽东在当天的口头讲话中又对形而上学思想问题作了剖析:“也许有些同志不赞成,说实际工作中不要每一样都搞到哲学上面去,我也赞成,不是每一样都要搞到哲学上头去,但现在搞了那么多年,指标老是提得那么高,就是相信下面的那个统计数字,累计起来打一个折扣就觉得可靠了。所谓片面思想,就是孤立起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⑥]毛泽东还以自己的错误为例说明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说自己1959年同意3000万吨钢的指标和主张对“一平二调”的账可以不算,就是因为情况不摸底。毛泽东认为这一问题当时在党内具有普遍性:“你说只有我不摸底,你们管粮食、管棉花的人那么摸底?我看也没有摸。”[⑦]

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主观意愿出发,孤立地看问题,盲目性也就成了必然,高指标、高速度带来的被动性也就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减少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呢?毛泽东的回答很明确:“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对于人们头脑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⑧]他希望全党立足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去规定符合实际的指标和速度,去摸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上海会议期间,毛泽东头脑开始冷静下来,一再重申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全党“按实际可能办事”。6月15日,他在将四份关于国际动态文件印发会议的批语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事物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的”,“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就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们的理想。否则是不可能的”[⑨]。

(三)强调制定指标要“留有余地”,把握主动权

《十年总结》强调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不但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要留有余地,应对意想不到的情况,把握主动权。“二五”计划后三年补充计划的多项指标,虽然经上海会议前期讨论已经压缩不少,但毛泽东还不确定其是否符合实际,他认为“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就是对于留余地,对于藏一手,对于实际可能性,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当事人还不懂得”[⑩]。毛泽东特意在“实际”二字下面打了着重号。这时,毛泽东改变了过去的态度,高度肯定1956年周恩来主持制定的“二五”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这实际上是为“反冒进”平了反,为周恩来平了反。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指出“二五”计划的不足:“农业方面则犯了错误,指标高了,以至不可能完成。要下决心改,在今年七月的党大会上一定要改过来。”[11]

留有余地是为了争取工作主动权。毛泽东强调:“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他解释了什么是主动权、如何获得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12]。为什么要降低指标把主动权拿来呢?他说:“就是想得点自由,不然总是捆绑手脚,自己不得翻身。我当了这么多年解放军,结果自己又没有解放。”[13]

在这次上海会议上,毛泽东讲得最多的就是指标要留有余地。他说:“盘子还得要降,学习八大一次会议的那些经验,宁可打低一点,在年度中去超过,决不可以打得过高,以至于超不过。”[14] “奉劝省、市、自治区的同志们,你们公布什么东西,总之搞小一点,做得多一点,说得少一点。”[15]他分析了“留有余地”对“鼓足干劲”的促进作用:“我这样讲不是泄气,不是促退派,而是促进派,是为更好地跃进。不是纸头上、口头上留有余地,而是实际上真正留有余地,这个气就可以鼓,干劲有鼓的余地,不然干劲就鼓不上去。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16]

毛泽东还要求经济建设重视质量,他说:“今年和今后两年的基本建设,盘子绝不可以搞得过大,数量不可不讲,但恐怕要提出质量放在第一位。”“报告指标要修改,讲质量、品种、规格,把这个提到第一位,把数量放到第二位。”[17]

在毛泽东的主张下,上海会议将“二五”计划后三年补充计划的指标一压再压,会议的过程成了压指标的过程。

(四)承认失误,指出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在《十年总结》中,毛泽东不仅承认失误,提出亡羊补牢的措施,而且带头自我检讨,承担责任。他说:“我本人也有过许多错误。有些是和当事人一同犯了的。例如,我在北戴河同意一九五九年完成三千万吨钢;十二月又在武昌同意了可以完成二千万吨,又在上海会议同意了一六五○万吨。例如,一九五九年三月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主张对一平二调问题的账可以不算;到四月,因受浙江同志和湖北同志的启发,才坚决主张一定要算账。如此等类。”那么,如何看待过去所犯的错误呢?毛泽东说:“看来,错误不可能不犯。如列宁所说,不犯错误的人从来没有。”[18]他认为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吸取教训,改正错误:“郑重的党在于重视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分析所以犯错误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公开改正。”他进一步阐述:“我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实际工作也是基本上做得好的。有一部分错误大概也是难于避免的。哪里有完全不犯错误、一次就完成了真理的所谓圣人呢?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19]

《十年总结》是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范围内,向党内高层首次公开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态度十分诚恳,表达了坚决纠正错误的决心,体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襟和巨大勇气。

(五)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十年总结》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灿烂而艰难曲折的历程,基于“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的”的观点,毛泽东既肯定“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又深感“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他提出“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20]。

毛泽东的话蕴含了三层含义:首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其特有的规律,不能再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一套理论、方法来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创造新的理论,找出新的方法。其次,过去我们太相信人的主观力量了,实际上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最后,今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去调查研究,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真正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写《十年总结》的真正用意在于探究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新局,如何走好第二个十年的路,走好中国未来的路。他在口头讲话中明确表示:“我写这一篇的意思,就是这么几句话:盲目性少一点,自觉性多一点,主动多一点,被动少一点。”[21]

三、《十年总结》启示我们“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十年总结》作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十年探索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晶,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文献。这些思考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提出了不少正确的见解和观点,既对当时走出困境发挥积极作用,又具有长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邓小平曾对《十年总结》作出过很好的评价,他说:主席这篇东西,我很赞成,需要总结一下。我看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如果说我们得到益处,恐怕就是这个。《十年总结》是全面的,提到认识论的高度解决问题,从思想方法上解决问题[22]。

(一)“不断总结经验是重要的”

毛泽东历来重视总结经验,他曾风趣地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23]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是毛泽东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显著特点。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大跃进”以后出现的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和问题,毛泽东更是把总结历史经验摆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毛泽东在1959年11月底的杭州会议上就开始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经验进行总结,他说:我们革命,开始不知如何革法,想革而已,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才得到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的经验,所以不断总结经验是重要的[24]。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程中,他对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把关于我国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来总结。到了1960年6月的上海会议,为了全面降低计划指标,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解决党内高层领导的认识问题。于是,他写出了《十年总结》。在谈到这篇文章时他说:“我企图从历史来说明问题,就是讲一点历史,因为不讲历史,就没有说服力。”[25]毛泽东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认真总结,初步统一全党思想,重视并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渐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开始弄清大跃进症结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不断掌握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

在《十年总结》认识的基础上,后来毛泽东又把总结经验上升为实现人类创新的必由之路。1964年,他审阅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26]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事业要兴旺,就必须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开拓创新。对于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更应如此。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现在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时代呼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而开拓创新不仅需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胆实践的勇气,还需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7]只有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科学深入总结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才能准确把握大势,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二)“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使之以崭新的先进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前人的经验,更没有现成的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只能“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照搬其现代化模式。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按照苏联模式搞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弊端,毛泽东因而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怎样“以苏为鉴”“少走弯路”、创造中国自己的道路问题。从此,毛泽东就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寻找一条反映中国实际、适合中国的、比苏联模式更好更快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一路上充满艰辛,始终伴随着曲折、失误、迷惘、困惑,但这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正确的选择。在《十年总结》中,毛泽东以“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作为贯穿总结历史、认清现实、展望未来的线索,抓住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和核心。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先后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成救国大业;找到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道路,完成兴国大业;找到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完成富国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100年艰苦奋斗所开辟和拓展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28]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勇于改正错误,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提出“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说敢做”,在当时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因为刚刚进入新中国的人们怀着过去的惨痛记忆,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十分强烈。而在遭受客观规律惩罚、陷入被动之后,毛泽东首先冷静下来,写了《十年总结》,承认失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只有主观热情不行,还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发现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十年总结》后,毛泽东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特殊规律的思想不断深化。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告诫广大领导干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其规律,对这个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他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29]

这些观点是毛泽东带头深入反思的结果,反映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品格,敢于推翻自我、逆流而行的勇气和化被动为主动的智慧。这是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者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的发展将不断向人们提出更多的新课题,中国道路的探索仍将继续。在新时代,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科学运用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趋势和根本特征,才能准确识别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矛盾,把握主动权,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只有“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30],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抢占科技等领域制高点,勇于开创新局,才能在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懈奋斗

毛泽东领导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设想以更快的速度、更大更高更纯的公有制形式,让国家富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结果事与愿违,因脱离了实际,国家经济陷入困难,人民生活贫困。这时,毛泽东深深体会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易,进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部分时,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31]。随后,他在《十年总结》中承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有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1960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谈到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善问题,他说:“如果在本世纪内,就是说在今后四十年内,能够改变那就算很好了。如果加上过去的十年,就是五十年,半个世纪。再快也难。”[32]这和他在1960年年初时设想的“1962年赶上英国,1967年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已经完全不同。

总结吸取“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调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预言:“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33]

当前,我国已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来看,我们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依然存在。面临复杂深刻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因已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也不能因害怕困难而止步不前,更不能因畏惧失误而无所作为,而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懈奋斗,努力开创新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34] “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35]

总之,毛泽东的《十年总结》既是对党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党理论思考的创造性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创新局、引领未来的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品格。在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篇重要文献,领会其核心要义,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过去,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作者王颖 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来源:《毛泽东研究》2021年01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