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开国将帅为什么要改名?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多位开国将帅为什么要改名?
2021-02-19 11:00 星岛环球网
核心提示: 开国大将许光达原名“许德华”,在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前,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的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开国少将汪易原名“王善德”,长征途中,与王善德一起参加红军的同村好友汪伦山、易天润相继牺牲。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位开国将帅为什么要改名?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新网北京2月19日电 (郭超凯)说起新中国开国将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十大元帅,粟裕、徐海东、陈赓等十大将军的名字如雷贯耳。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曾经更改名字,有的甚至多次改名。这些开国将帅为什么要改名?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
纵览诸位开国将帅的改名经历,三方面考量最多:
一是明志,这是多数开国将帅改名的主要原因。原名“彭得华”的彭德怀,在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时改名彭德怀,寓意“君子怀德”。他告诉妻子,自己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而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
改名明志的还有“布衣元帅”徐向前,他原名“徐象谦”,字子敬,改名就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冲锋在前,为革命赴汤蹈火。叶剑英在考入云南讲武堂时,特意将名字从“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开国大将许光达原名“许德华”,在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前,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的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里,也有不少中共党员,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或是开展地下工作,改名换姓,隐藏行踪。
开国中将邝任农原名“邝有槐”,另有曾用名“邝世林”。1928年他加入江西寻乌的游击队后,与当地的反动势力发生冲突。为配合党组织开展工作,他改名为邝任农,秘密发展寻乌农民协会,帮助红军招募有生力量。
另一位开国少将周吉一也有着类似经历。原名“李松立”的他1938年4月被派至军阀石友三的第六十九军开展地下工作。出发前,李松立舍弃原名,改名周吉一。这个姓名源自他的中学语文老师周子凡,难忘师恩的他摘取周字为姓,而“吉一”则是从周字演化而来。
此外,还有一些开国将军改名是为了悼念战友。开国少将汪易原名“王善德”,长征途中,与王善德一起参加红军的同村好友汪伦山、易天润相继牺牲。为了永远怀念两位亲密战友,王善德就用两位好友的姓“汪”“易”做自己的姓名,以示缅怀。
开国将帅们改名换姓的原因和考量不尽相同,但这些故事的背后,恰好印证了一句话:无私无我,只为民族而奋斗。
反观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更需要无私奉献、“无我”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