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不确定性原理 何以被误导(七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赵磊 等:演化经济学如何自圆其说?
——“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之七)
赵晓磊 赵磊 · 2020-11-10 · 来源:乌有之乡
既然演化经济学坚决否认“超越个人意志选择的力量”的存在,那么,它也就否认了“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存在,从而也就否认了“人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
赵磊 等:演化经济学如何自圆其说?
——“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之七)
赵晓磊 赵磊
作者按:本系列博文来源于赵晓磊、赵磊《“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此处转发时,加了三级标题,补充了文字说明,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如需确认,烦请核对原文。
(一)过度自信的“不可知论”
把“不确定性原理”解读成微观世界甚至宏观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这种观点看似对人的认识能力“不自信”,其实恰恰是一种“过渡自信”的表现,即:拒绝承认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文献证明,“过度自信”是人类的一种经常性的心理表现。拒绝承认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把“无知”或“未知”归结为认识对象自身的神秘性质,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几乎是一种常态。
进而言之,把人类无知的领域或者无法控制的领域归结于某种神秘实体或超自然力量的本性,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古代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被归结为上帝、神仙、天主和超人,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宗教。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由于“上帝死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都是高杨人性、反对神性),人类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要么承认自己无知,要么在上帝之外再找一个替罪羊,总之,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上帝,不能再拿上帝打哈哈了。
当上帝被理性从至高无上的宝座赶下来之后,也就预示着人的理性或许会膨胀为新的“上帝”。
遗憾的是,出于对理性的迷信,“过度自信”的人类往往拒绝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自信心满满的现代人看来,既然宇宙的神秘性并非源于上帝的旨意,那么这种神秘性就只能是自然界天生的禀性。
总而言之,在“自信心满满”的现代人眼里,世界所具有的不可捉摸、鬼魅般的“不确定性”肯定不是源于人类认识的盲区,而是世界与生俱来的本性——用专业术语表达,就是世界的“内禀性质”。
于是,各种否定因果关系,否定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必然性的思潮和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因果关系”和“历史决定论”的争论,我们将另文讨论。
(二)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观
晚近以来,“不确定性”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常用范畴,进而成为其用来消解因果规律、否定必然性的分析工具。
在经济学界,不少人以“不确定性原理”为依据,不仅把“不确定性”看做微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甚至将“不确定性”引申为宏观世界以及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进而否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拒斥经济学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可能性。
我们注意到,正是在“不确定性”的语境下,否定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必然性已然成为经济学界时髦的学术思潮。
比如,有学者断言:量子力学以及混沌科学“揭示出世界的不确定性本质,从而把物质从决定论的枷锁中彻底释放出来”。
既然“不确定性”成了世界的“本质”,那么“决定论”是束缚物质的“枷锁”的罪名,也就从此板上钉钉。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当下风头正盛的演化经济学,已然成为否定历史必然性的学术重镇。
与哈耶克的逻辑一样,演化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演化的过程中,个体层面的变化(即经济人的行为)完全是随机的。
请注意“随机”二字。
所谓“随机”,在当今学界的话语中,就是“不确定性”。
基于“不确定性原理”,演化经济学“否认超选择力量的存在”,且这种否认的态度十分坚定。
演化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超选择的力量”。
什么是““超选择的力量”?
所谓“超选择力量”,就是指“超越了个人意志的选择力量”。
进而言之,所谓““超选择的力量”,就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看见了吧,坚决否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存在,这就是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观。
(三)经济演化过程能“随心所欲”吗?
滑稽的是,有学者总是想让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套近乎”。
他们大概忘了,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根本就没办法“套近乎”。
因为,这两种历史观打了起来。
众所周知,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既然演化经济学坚决否认“超越个人意志选择的力量”的存在,那么,它也就否认了“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存在,从而也就否认了“人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
问题是,否认了唯物史观的演化经济学又将坚持什么样的历史逻辑呢?它的逻辑只能是唯心史观的逻辑,即: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也就是说,演化经济学的历史逻辑是:经济演化过程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演化的方向完全是随机的,没有客观规律可循。
演化经济学的历史逻辑看起来很“现代”,也比较地“高大上”。
但令人遗憾的是,演化经济学一边坚决否认“超选择力量”(超越个人意志选择的力量)的存在,一边却坚定地宣称:“所有生物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低熵稀缺的制约”。
问题是,既然“所有生物体的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都要“受到低熵稀缺的制约”,即都要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寂理论”)的决定,那么,经济人的主观选择又何以能够不受““超选择力量”的制约,而可以为所欲为呢?
请问:既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力量不可违背,那么,经济演化过程又凭什么可以否定“超越个人意志选择的力量”的存在呢?
难道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选择力量”吗?
对于这样的逻辑悖谬,不知演化经济学的信仰者将如何自圆其说。
(完)
(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