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评制点评关于天安门广场的中山先生画像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余涅|关于天安门广场的中山先生画像
余涅 · 2020-10-05 · 来源:新文化研究
如果国家能够给予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以和他伟大历史地位相称的尊崇,那么继续摆放中山先生的画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任何国家的政治都由‘尊严的部分’和‘效率的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尊严的部分’又是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来源。”
最近几天,一则题为“2012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惊现孙中山画像”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浏览量高达数百万次。
这个视频的标题,自然是故意耸人听闻,因为每逢重大节日,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孙中山画像,已经是五十年代以来的老传统了,八十年代之前,还会同时摆放马恩列斯这四位革命导师的画像。
至于这个视屏的文字解说就更是胡说八道(见截图)——说什么孙中山“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云云,硬是把毛主席的历史功勋给安到孙中山头上了。
这个视频的广为流传以及其所折射的对历史认知的混乱,所反映的问题是严重的。
余涅认为,必须重新考虑在天安门广场摆放中山先生画像所发挥的政治功能问题。
毛泽东时代为什么要在天安门广场摆放中山先生的画像?
有人说是为了统战台湾,余涅认为,这未免把主席想得太功利了。摆放中山先生画像,主要是为了表示对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尊重。这一点,在毛主席1956年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的很清楚。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当毛主席健在的时候,天安门广场摆中山先生的画像,不会产生任何政治误读,因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他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历史定位都有清晰认知。
同时,由于天安门广场还有马恩列斯这四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画像,时时提醒人们新中国的真正来历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的布局传递的政治信息是完整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是,在毛主席去世之后,当马恩列斯的画像也不再摆放之后,中山先生的画像就格外突出了,而且每次摆放,媒体都会大肆报道,形成新闻热点(见截图)。
当然,即便如此,如果国家能够给予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以和他伟大历史地位相称的尊崇,那么继续摆放中山先生的画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在余涅看来,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
八十年代以来,非毛化的思潮一直暗流涌动。
比如,重要的政治人物很少去毛主席纪念堂;比如,宣传画上的天安门城楼,往往会刻意遮蔽或抹去毛主席的画像;比如,电视台在直播天安门广场举行重大的政治活动时,从来不肯给城楼上的毛主席像一个特写……
对普通民众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影视作品的问题就更大了。
比如,在去年的国庆献礼片《决胜时刻》中就虚构了毛主席带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告慰”中山衣冠冢的情节。
总之,在毛主席走下“神坛”的同时,中山先生却在走上神坛。
这种状况就诱发了前述历史认知的混乱,一些官方人士和教授,谈起中山先生,言必称“国父”,这就更是一种“不知其父”姓甚名谁的可笑状况了。
这种状况有什么危害呢?
余涅认为,这种状况所导致生的政治后果就是共和国失去自己的尊严。
任何国家的政治都由“尊严的部分”和“效率的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尊严的部分”又是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已经成立71周年了,已经是一个成年共和国,不再是年轻共和国了。在新中国成立前24年已经去世的中山先生,既应该得到身为“革命先行者”的应有尊重,也应该适时走入历史,以免造成政治认同的混乱。
余涅郑重建议:重大节日不再在天安门广场摆放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丝毫不意味着不尊重中山先生,正如不再摆放四位革命导师的画像不意味着不尊重他们一样。
在现在摆放中山先生画像的地方,应该再摆放一幅同样规格的毛主席画像,两侧以稍小的规格摆放一些重要的开国元勋以及革命英烈的画像。
这样的天安门广场,才最能体现对共和国历史的尊重,才最能体现共和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