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姚桐斌 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已有 167 次阅读2020-9-24 13:58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姚桐斌 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姚桐斌: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密斯赵(2020-02-10 10:11:15)

1963年,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欧洲的冶金专家们质疑一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面对国外同行的疑惑,姚桐斌大声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20年前,共和国的国力相较建国初期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航天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那一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了三位“两弹一星烈士”,追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材料科技奠基人”姚桐斌就是其中之一。

 姚桐斌: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宣传新中国诞生,竟得到了伦敦警署的驱逐令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于江苏无锡黄土塘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家里共有三男五女八个孩子,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以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家里的大孩子小学毕业后就工作、帮着父母一起养活弟妹属于常态。是黄土塘小学的校长再三向姚父劝说,他才同意让这个“很会读书的娃儿”继续升学。

    1934年8月,姚桐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无锡县立初级中学,但学费又成了问题。他无奈辍学两年,摆摊卖起了香烟、火柴、袜子等杂货,晚上则去别人家里做家庭教师赚钱。他不愿向家里开口,他要用自己赚够学费。

    15岁那年的夏天,姚桐斌带着全部积蓄,只身来到上海,先后进入私立成康中学和私立汇南中学读高中。然而,又因缴不起住宿费和学费,再次辍学。考虑许久,他辗转来到江西吉安并申请到了吉安国立13中学高中部的助学贷款。

    1941年姚桐斌以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13中所颁发的奖金就成了他上大学的路费。13中的校长惜才如金,知道这个毕业生家里困难,就掏腰包资助姚桐斌赴湖南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接下来的两个月,姚桐斌一边积极复习迎考,一边在衡阳湘桂铁路局机务处修理厂工具室打工,结果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录取!
    他选择了当时迁于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随后随校又迁至四川璧山。 四年后,姚桐斌不但在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拿到了工学士的学位,而且总成绩又是全校第一。从小学一路优秀到大学毕业,真正的学霸理应如此。

    然而,姚桐斌心怀更远大的理想,他渴望走出国门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于是,在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工作的两年间,他积极准备着留学事宜,终于在1946年10月获得了作为公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资格。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拿到工学博士学位后,姚桐斌进入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继续深造,随后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在德国冶金厂实习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8篇关于冶金和铸造的科技论文,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副刊》等刊物上。

    在国外的这些年,他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初心。在英国,他加入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担任了进步刊物《循刊》的编辑工作。姚桐斌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祖国的命运。得知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欣喜若狂,到处奔走。他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共产党会社、伯明翰青年会、教会、契期特劳工学院作了演讲,他省吃俭用背包跑遍了英伦三岛,只为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更多人知道。结果却领到了一张伦敦警署的通知书,勒令其限期离开英国,但不能返华。

    姚桐斌只得去了德国。哪知德国政府发现他是难得的科技人才后,也不放他归国。姚桐斌先是1956年9月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后,由周恩来总理出面交涉 ,才将他迎回了共和国。

两个月就攻克了美苏高度保密的“胡子难题”

    姚桐斌归国后,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了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因为他攻读的是冶金专业,所以一回来就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钢铁学院及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邀请。

      1958年1月,姚桐斌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报到。时任院长的钱学森慧眼识人,任命这位新人为研究室主任,给他安排了组建航天材料研究室的任务。

        航天二字对当时的共和国而言可是个新鲜玩意。1958年9月8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师生在河北宣化共发射两枚火箭,均为固体二级火箭。这次发射成功,宣告了中国火箭发射零的突破,拉开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奋斗序幕。

    新筹建的导弹研究院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航天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所,是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工艺研究室的前身。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703所)。姚桐斌的职务从研究室主任变成了研究所所长,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

      当时,我国的材料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处在明显落后的情况,研究所里只有区区十二个研究员。更令人嗟叹的是,所里唯一的科研设备只是一台老式显微镜、一台手摇计算机。也就是说,白手起家是必须的。幸而暂时缺的是设备而不是头脑和决心,姚桐斌与同事们反复商讨,确定了“材料先行”的方针。

        虽然当时我国已经能自行研发制造火箭,但火箭发射时三千多度的高温会烧毁零部件,因此尽快找到耐高温金属是迫在眉睫的国家级科研任务。因此,姚桐斌他们研究的第一个材料就是钎焊合金。

       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有这种耐高温材料,而且都是高度保密的高科技工艺。有的人摇摇头泼冷水,说这明显是个“胡子课题”,意思是研究到这群人都变成老头子也未必能研究出。然而,姚桐斌他们却斗志满满。大家索性把家都搬到了厂里,主动放弃了休息日,终于用“真空吸注”的方法攻克了技术上的难点。经过不断的试验,两个月后,姚桐斌终于拿出了钎焊合金的研制方案。这种极其耐高温的合金被运用在了火箭发动机上,大幅提高了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从而增强了火箭发射的射程。

   之后的几年,姚桐斌带领研究所全员马不停蹄,攻克了500多项大小科研难题,发表了关于“火箭工艺的研究方向及理论问题”的论文,其科研成果在新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中都获得了应用。

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为一个海归,他顶着被说“崇洋媚外”的风险,组织全所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以便阅读海外资料,参加国际研讨。他将全所人员的英语水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有针对性地分班辅导来提高。姚桐斌的眼光是远大的,他的爱国心更是赤诚的。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欧洲的冶金专家们问他为什么当初舍弃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选择回国。要知道,姚桐斌在德国搞研究的时候月薪有3000马克,而归国后的工资只有230元人民币。面对国外同行的疑惑,姚桐斌大声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可惜姚桐斌没能亲眼目睹共和国成立之后,70年以来愈发强盛的面貌。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毒打致死。就在姚桐斌牺牲前的二天,他还参加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会议。他在会上提出了承担卫星防热系统群等研究任务的提议。会后,他立即把这些任务布置到各科室。   

    1968年6月8日早上,姚桐斌像往常一样来到研究所上班。中午12点,他批改完文件后回家准备吃午饭。哪知却被强行闯入的暴徒毒打致死,年仅46岁。可以说,姚桐斌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历史终究还了他一个公道。“四人帮”粉碎后,毒打姚桐斌的凶手被送进了监狱。

    令人唏嘘的是,文革结束后,我国航天科研事业再次启动,不料某型号火箭的发动机材料却始终不过关。一直到多年以后,相关人员才在法国的一份期刊发现了一篇关于这种材料的论文。而论文的作者正是姚桐斌。可见他对我国航天事业影响之深远,贡献之显著,而共和国也不曾忘记他。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七机部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姚桐斌追悼会。

    1983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书》,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85年,追授姚桐斌烈士“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向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颁发了二等奖。

    1999年,鉴于其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姚桐斌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三位“两弹一星烈士”之一。

    2000年9月15日,姚桐斌铜像在703所落成。钱学森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由姚桐斌撰写的《研究工作方法》一文,至今仍是703所新员工的入职必读。

    这就是“中国航天材料科技奠基人” 姚桐斌,共和国的功臣。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