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

已有 602 次阅读2020-8-31 12:27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
2016-11-23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在五十岁前后,思想经历了一次深刻变化:在思辨内容上,逐渐从思考人生和世道拓展到探究天道和命理;在思辨形式上,逐渐趋于理性化、理想化和神秘化。所以他说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无独有偶,孔子在“知天命”之年开始钻研《易经》,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能注意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之间有何关系?《易》原本是上古时期的占卜之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传》)。可见,《易》是一部使人们主观意识和外部客观规律达到统一境界的命理书。《易》分《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诠释和解读。

    按照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说法,《易传》是孔子晚年喜《易》而作,不过这种说法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必须承认:孔子晚年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研究《易经》,并对《易经》思想做出许多精辟阐述,这是他一生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
 
    首先,孔子研究《易经》与其人生遭际和鲁国政坛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五十岁以前一直仕途蹇促,郁郁不得志。五十岁以后突然时来运转、春风得意,先出任中都宰,然后升为司空,旋即又擢升为大司寇行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然而孔子深知鲁国政坛凶险多变,“公室”与“私家”、宗主与家臣以及“三桓”之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关系扑朔迷离,各种争斗异常激烈。短短数年间,前有“阳货之乱”(《左传·定公八年》),后有公山弗扰以费叛(《左传·定公十二年》),政坛几乎一直没有安宁的日子。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 - 亚洲风水策划风水培训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策划与风水培训

    孔子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伟人,面对鲁国混乱复杂的政治局面,既要有所作为,又要规避风险,确实需要大智慧。如何才能做到“无大过”呢?必须“知天命”。如何才能“知天命”呢?必须认真研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易经》,从中领悟顺应天道、规避人祸的哲理。

    其次,儒学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直偏重于人文应用领域,对于世界本源以及自然现象等问题则始终采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的回避态度,因而致使儒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儒学的发展。孔子在构建儒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他从五十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易经》,因为《易经》中蕴含了许多关于天地之运行、四季之交替、阴阳之变化、人事之休咎、政治之得失等高深哲理,他可以借此来实现儒学的理论升华,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易经》是儒学经典之一,孔子在完成《诗》、《书》、《礼》、《乐》等儒学经典修订工作后,必然转而集中精力来整理和诠释《易经》、《春秋》等内容更加深奥的典籍,这样才能开设新的教学科目,以满足弟子们进一步求学的需求。不过,《论语》中未见孔子教授或与弟子讨论《易经》的内容,先秦典籍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可能孔子觉得《易经》内容过于深奥,他一直没有物色到天资和悟性俱佳的合适人选,所以只好自己穷究其理、自得其乐了。

    到了两汉时期,有关史书关于儒家《易》学的传承脉络突然清晰起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汉书·儒林传》: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司马迁和班固在梳理儒家《易》学传承脉络时必有所本,每代传人都有明确的姓名、国别和师承关系等信息,只因年代久远,史料阙如,这些人现在已经无法一一考证。 来源: 南京日报(南京)-- 雨花石 -- 


南怀瑾全集 >> 《易经杂说》
《易经杂说》第02部分 系辞杂说(01)
《系传》——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

谈到《系辞》上下二传,相传是孔子所著。大家注意,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学《易经》的心力,他认为得了道。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认为《系传》不是孔子著的。不过我对考据的事情,虽非常重视,但不太去管它,原因是考据的东西很难断其是非,我始终有一个理论,即使我自己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若要说出来,都会有些模糊,如果说今天拿到一块泥巴,考据到几千年前的事情,硬说它是某种情形,那你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好了,谁有把握?所以《系传》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那只是次要问题,我们现在主要的是研究这篇心得报告的内容。其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非常美的,《系辞》的文字真是美极了,在古人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孔子自己写的,的确很美,文字用得很简要,一个字代表了很多意思,而且读起来很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一段文字不但很美,包含的意义也很多,和《论语》比较起来,学生们的文章,到底差了一点。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系传》,以文字的立场看,的确很美,文章中有关哲学的道理、科学的道理,实在包含太多了,中国人都懂。


长知识!原来孔子学的是《周易》,老子学的是《归藏易》!
博雅读国学 百家号17-12-0713:41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最伟大的人物,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础,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但是从古到今关于老子和孔子思想高下的讨论却很激烈。凡支持老子学说的就抬高老子贬低孔子,反之亦然。依博雅看来,老子孔子儒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追根溯源只不过是从不同方向对7000年前《易经》的解释罢了。下面以老子和孔子的核心思想进行探讨。

大家知道,易有三易,就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易也称之为神农易,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故以山为首。归藏易又称黄帝易,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故以地为首。周易即周代的文王易,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崇尚天,以天为首。由于连山易时代最久远,失传也最早。后来归藏易也基本失传,至今只留下一鳞半爪,已难窥其全貌。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只是周易,其卦爻辞是文王和周公所著。至于连山和归藏卦爻辞是谁所著,已无人知晓。推理应是神农时代和黄帝时代所著吧,故应该和周易有所不同。

我们先看老子的时代周王朝,应该是把周易当作唯一版本,这是肯定的,因为是他们的老祖宗写的卦爻辞嘛。而连山归藏可能均不再流通。但是老子由于当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有利条件使他能够阅读到当时的所有书籍。我们知道在周以前,能留下的名著几乎没有,唯有易经这本伟大的著作,博雅猜想当时老子一定是认真加以研究的。也许那时连山已经失传,而周易却并不符合老子的道,最终老子选择了归藏易作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发端,那就是道。老子跟易学的思想非常密切,道德经有许多话和思想是出自易经,老子书中的思想也都是由易经而来。道德经中很多章节如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等的论述和易经的思想是一致的。比如:《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等于是讲万物生成始于太极。整个“太极”观与“道”在本质上其实没有区别。由于篇幅关系,不能一一列举。

所以道德经其实是对《归藏易》的义理阐述。博雅大胆来判断一下: 道家其实就是易经的一个别派。道德经就是易经的另外一本书,老子事实上就是一个易学家!

我们再来看孔子,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韦编三绝”就是这么来的,可见他对周易的痴迷程度。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但是博雅以为当时在民间可能归藏易已经找不到了,或者是已经不全。所以孔子研究的一定是周易,那么他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也都是从周易来的。孔子一生删诗书修礼乐,作春秋,但是他对周易却是一字未改,为它作了十翼,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可见他对周易的尊敬程度。孔子在韦编三绝之后,终于发掘出易经中形而上的终极原理,就是孔子在《易传》中(周易.系词上)所说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凝聚了易经的最高智慧。亦即阴阳之道。所谓阴阳之道,亦即是生生之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亦是哲学上的最高智慧。

所以我认为老子和孔子只是用不同的易经版本,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道,他们都可以被称为易学家,并不存在着谁高谁低的问题。只是由于老子研究归藏,孔子研究周易,所以到后世两者相差越来越远,这才造成儒学和道家两派的不同。但是他们两者皆源于易,《易经》就像一棵大树,老子孔子都源于此,无非是殊途同归。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易经》?
2016-11-09  仙人指路2  


孔子晚年全心专注于《易经》的研究和整理。《论语》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应该在五十六七岁左右。在《论语·述而》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假如老天再给我五年或十年研究周易,那么我的人生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从孔子的这番话里,不难看出孔子非常推崇易经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其实,孔子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跟随商瞿子学过易经,只是学易不精,没下工夫,只是它当成一种占卜术来看待。到了晚年百事不成之时,才重新开始研究易经,并形成了深刻的领悟和认识。孔子迷易经达到什么程度?“居在席、行在囊”,手不释卷,非常喜爱,最后给易经加了十个注释。

当时孔子用易经占卦,“百中七十”,一百卦中有七十卦是准的。孔子读易、研易的这一举动,令其弟子们大为不解,子贡就直接问他,老师,你以前不是教导我们说,丧失德行的人才去求神问鬼,没有智谋的人才去打卦问卜吗?可是老师你怎么又喜欢这玩意了呢?

孔子答道,我并非沉迷在周易的卜筮之应用,而是喜欢周易的哲学和思辨。通过研究周易的卜筮之道,可以通晓天地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理啊。子贡等弟子们听后很信服,更加敬佩孔子了。

研究周易,希望百占百灵,那只是普通人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易道智慧。真正的易道智慧,就是通过研究《周易》,发现天地人生的运行规律,从而能够敬畏规律,趋吉避凶,顺应天命。

《易经》被誉为“百经之首”,春秋诸子百家所有的理论思想,都源于《易经》,可以说《易经》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孔子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研究整理易经,并将其提升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因受益于《易经》,领悟了通达的大智慧,才从一位教育思想家变成一位先贤至圣。

最后引用孔圣人对易经的评价:“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

意思是,《易经》让鲁莽的人知道害怕,让软弱的人知道勇敢,让愚昧的人不敢妄为,让奸诈的人回归忠厚。



孔子几时开始读《易经》? 
(2016-03-21 23:44:38)
孔子几时开始读《易经》?
丁启阵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这一番话,词语十分简单。但是,理解上分歧不少。
孔子说这番话时的年龄,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四十五六岁至五十岁间,一种是将近七十岁时,还有一种是无所谓。

“加我数年”中的“加”字,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作本字理解,即增加;一种是认为当作“假”,即假借。
“五十以学易”,其中“五十”,有人认为原本是“卒”;其中“易”字,有人认为当作“亦”。

我同意朱熹的意见,孔子说这一番话时,应该是七十岁前后。敢于说自己研究一门学问“可以无大过”的,应该是学得差不多的时候,而不可能是尚未开始的时候。《史记》:“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又有“假我数年,我于易则彬彬矣”的话。晚年还在那么努力地研读《易》,说明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还有“过”。

这样理解,“五十以学《易》”,似乎不太好讲。可以这样理解:孔子十五岁立志做学问,《易》相传又是孔子所敬仰的周文王所撰,他理应早就学习过了,不可能等到知天命的五十岁才开始。所以,这一句不妨理解为“即使五十岁时才开始学《易》”。

因此,孔子的这一番话可以翻译为:“让我多活几年,即使五十岁才开始研读《周易》,到时候也差不多可以弄明白了。”言外之意,说这话的时候,孔子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把《周易》读通了。

这一番话,既像孔子晚年学《易》有所领悟时不无得意的感慨,也像是他对某位年未半百的弟子的勉励,勉励其开始研读《易经》。
 


读易关键:没有孔子就无法解读《易经》
典籍导读沈阳日报毕宝魁2014-08-26 20:28

[导读]没有孔子的引领和介入,我们是没有办法解读这部天书的。没有孔子的“十翼”作为翅膀,这部书便很难穿越历史的时空而流传下来。

最近徜徉在《易经》的境界中,发现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太大,简直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没有孔子的引领和介入,我们是没有办法解读这部天书的。没有孔子的“十翼”作为翅膀,这部书便很难穿越历史的时空而流传下来。这里只简单讲讲“十翼”《系辞传》中孔子思想的闪光点。

《十翼》是孔子关于易经的十篇文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各分上下,是六篇,还有《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四篇,共十篇。《文言传》是文饰“乾”、“坤”两卦的,与其他卦爻无关,《序卦传》是讲解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原因的,非常值得研究,拟另撰文说明。《说卦传》是推论八个原始卦象,所谓的经卦意义的,是孔子的对于八个卦象的理解。《杂卦传》则是讲综卦、错卦原理的。这三篇文章都属于专门的论述,只有《系辞传》是很分散的议论,有人说相当于《易经》通论,有一定道理,但似是而非,我认为还不是通论,而是孔子解读《易经》心得的总汇。

《系辞传》是孔子读《易》随感录

《系辞传》上下篇各分十二章,孔颖达《易经正义》和朱熹《易经本义》的说法比较有道理,今依其说。上篇前七章都属于总论,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易经的。如开头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对《易经》整体精神的理解和阐释。大意说:天高而尊,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便确定了。低下和崇高的位置一旦依次显现出来,事物高低贵贱就各居其位。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和阴柔的性质便判然分明了。这是对《易经》产生根源的解释,也是把自然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的理解。第二章开头几句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圣人设置八卦的卦象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在卦象上设置言辞来说明吉凶,用阴爻和阳爻相互推移变动而产生变化。是对八卦产生以及运用的进一步解释。

《系辞传》下篇第二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是阐释八卦是如何产生的,是研究易经的开篇之语,被后世反复引用,很多人耳熟能详。如果全面考虑写作易经文章或者通论的话,应该是《系辞传》的开头语,不应该出现在下篇第二章。因此我曾经感觉《系辞传》是孔子读《易》时随笔所写。弟子在传述时不敢调动位置,保持原貌,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易经》中的“十翼”是孔子传给弟子商瞿,以后代代相传下来的。和《论语》不一样,《论语》是弟子们集体编撰的,故弟子们有编辑思想在。“十翼”是弟子直接传递下来孔子的话,他们不敢随便改动。因此,我说《系辞传》不是通论,而是孔子读易经的随感录。

孔子的《易经》读后感 

《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旧瓶装新酒——孔子寄寓思想的载体

孔子曾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即自己是陈述传承古代文化而不是创作,那么就是说自己所作的文化工作都是有根据的,是经过古代历史验证过的。他笔削《春秋》,实际就是在鲁国原有史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所谓的“笔则笔削则削”,而对于《易》,他则采用不修改原文而是随笔写出自己感受以及意见的方式。或总论,或分说,借助卦象爻辞等发表自己对于宇宙、天地、人类社会关系的看法,在原本枯燥的符号体系中注入了人类生活以及伦理等生动丰富的内容,使我们看到了人的身影。

《系辞传》第八章基本是记载孔子对于一些个别爻辞的解释,如:“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前面说“同人”卦的爻辞“先号啕而后笑”,孔子对这句爻辞解释说,君子待人处事的道理,有时可以出行,有时可以安居,有时可以保持沉默,有时可以议论风发。二人同心合力,犹如利刃可以削铁如泥,二人的意志理想相同,说出的话如同兰草般芬芳馨香。强调同心协力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运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个成语,但不太注意这是孔子的话。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前面的话是“谦卦”九三的爻辞。这个爻辞应该是原来存在的,是早于孔子的语言,后面则是孔子对这句爻辞的解释。其大意说:勤劳而不自夸,有功而不居功,不自以为有恩德,这是极其厚道的表现,把自己的功劳推让给下级的做法。道德要高,礼节要谦卑。谦虚的意义,正是要用恭敬的态度来保存自己的美德和功劳。孔子的解释丰富了原来爻辞的内容,更加人性化,增加了我们阅读的快感。

在《系辞传》全文的最后,是这样几句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翻译过来就是:将要叛变的人,他的言辞中有惭愧,心中有疑虑的人,他的话吱吱呜呜显得枝蔓,君子说话简明,焦躁激进的人话多,诬蔑好人的话游离而漫无边际,失去操守变节的人言辞绕弯委曲。将非常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浓郁的人情味融入到对于《易经》卦爻辞的解释中,这才是《易经》被重视和流传下来的关键。

(作者 毕宝魁)


一部《易经》治天下:易经治国四大智慧
典籍导读北京青年报 [微博] 杨力2014-05-21 17:14
一部《易经》治天下:易经治国四大智慧

易经治国四大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易经》是中国人智慧的宝藏,它不是一人所写,也非成书于一个朝代,而是“历更三圣”千千万万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易经》和《诗经》、《书经》一样,是中国传统的“五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它是以易学为核心的儒学、经学,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包含的哲理、事理和物理,令人叹为观止。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一部易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反映了中国由弱到强的奋发精神,积累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智慧,它是中国早期治国经验的集大成。

一部《易经》治天下。

西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代,就是以《易经》治天下的;汉代: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易经》就成为儒家的元典、治国的经典;宋代:亚圣朱熹(皇帝的顾问)把《易经》作为理学的经典,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易学成为了官方理朝治国的圭臬;明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样把《易经》奉为治国之宝。那么,《易经》治国有哪些法宝呢?

(一)《易经》主张变革

我们大概不敢相信,三千年前的《易经》就会有这样先进的思想,但这是千真万确的,《易经》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

汤武革命指成汤灭了夏,建立了殷商盛世,周武王灭了商纣,开创了西周盛世,中国历史上这两场革命,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的变革。

《易经》认为这两场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是顺天意、合民意的,所以坚决支持和拥护,这充分证实了《易经》是支持社会变革、主张革命的。

《易经》的变革还主张改革,如说:“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经·序卦》)

这就是破旧立新,因为鼎是权力的象征,革鼎意味着改朝换代,推翻旧制度,重立新纲纪。这一先进革新思想是《论语》和孔子都无法相比的。

(二)《易经》强调以德治国,以德立人。如说:“君子以振民育德。”

《易经》尤其强调要任贤,古代有一段历史说的是:商代武丁即位,想复兴殷商,苦于无贤助,于是闷闷不乐,政事都交给太宰去处理。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得一圣人名说。次日他暗察宫中无一个是梦中之贤,于是派画工去暗访,终于在傅险这个地方找到了说。他作为刑奴在这里当建筑工人,武丁见了这个人,是梦中贤人,一交谈,果然如圣人,就把他封为宰相,殷商果然得治。于是给他起名傅说。这个故事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任人唯贤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易经》强调创新

创新是《易经》最突出的精神,即:“日新之谓盛德”(《易经·系辞》)。

《易经》主张变革、反对保守,这是《易经》治国最宝贵的经验,因为没有创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四)《易经》强调居安思危

《易经》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就是说,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这对后世的忧国忧民思想有重大影响。

《易经》还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矣”。可见,早警惕、早察觉是居安思危的精髓。


南怀瑾老师讲述:《易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呢?
毒蛇电影 百家号17-06-16 02:35

“子曰:易其至矣乎?”
一个结论先摆在前边,这是哲学性的。孔子说《易经》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顶点的意思,没有学问可以超过它的范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那么《易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呢?拿人生哲学来讲,我们的老祖宗,上古的圣人,拿这个《易经》象、数、理的哲学,指导我们人生的境界,推崇你的人生,崇高你伟大的德业,发展你伟大的德业——这个业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道德的事业,使我们懂得人生伟大的价值,那就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知崇礼卑”四个字。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知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履也,履就是走路,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卑”就是卑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能如此,你这个人生一定会有成就的。不然仅有高远的理想,不晓得从最平凡、最踏实的第一步开始,便永远停留在幻想中、梦想中,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所以圣人的名言是“知崇礼卑”。比如说你要创一番事业,理想尺管很高,但着手处的第一步,要用你的智慧,踏得很低、很卑的地方,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最后非跌死不可。
“崇效天”,所谓崇高就是像效法乾卦一样,像天那么高远,像虚空那样无量无边的伟大崇高。

“卑法地”,就是像大地一样,那么实在、那么能够担负一切。这个大地,担负了万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坏的它都包容、都担负。一个当领导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点,要能“卑法地”——容纳一切,有能够担负一切的精神。所以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最为着重,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中矣”!

研究《易经》,首先要把乾坤两卦研究透彻,这两卦我们过去都讲过的,大家回去要再好好复习复习,务期彻底了解。懂了乾坤两卦就懂了天地,了解了宇宙。天地代表了空间和时间,我们抬头就是天,脚踏就是地,不管我们在太空或飞机中都是一样,天永远在上边,在虚空那边;地就是实在的大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些文字的排列组合,就可看出孔子用字之妙。“设”就是假设,也是人为规定的。永远看不见、摸不着、无穷尽、无止境、无量无边的就是天。当我们脚踏着地,地是可以摸到的,那个确实的就叫作地。所以乾坤两卦,假设了天地的位置,而“易行乎其中矣”。整个《易经》的道理,在你懂了乾坤两卦后,对《易经》生生不已的奥妙、秘密,便可洞若观火,统统了解了。
——《易经系传别讲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