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央视《人物》先生 吴宓

已有 186 次阅读2020-7-24 15:16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央视《人物》先生 吴宓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人物》 20161216 先生 吴宓)
http://tv.cntv.cn/video/C10366/e281defb2821462f99ffd99092af73d5

本期介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的一个大家族,童年优越的生活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环境,但也带给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一生,做事总是非常较真儿,常处在自我矛盾当中,感情容易冲动,也很容易有过激的言行。吴宓的一生与《学衡》杂志分不开,《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这也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这一主张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他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吴宓(1894年8月~1978年1月)字雨僧,男,汉族,陕西泾阳人,出自吴家西院。

  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

  1917年就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学士(1920年)、硕士(1921年)学位;

  1930年~1931年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21年~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50年~1954年))、历史系(1955年~1957年)、汉语言文学系(现西南大学文学院)(1958年~1977年)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讲授过英语、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判、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课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编写有《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大纲》、《汉字字形、字音沿革(发展变化)简表》、《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在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任教,为国内培养了一批一流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等。

  1940年代,曾在昆明、贵阳、遵义、成都、武昌、汉口作《红楼梦》演讲。

  1920年在哈佛大学发表《红楼梦新谈》(《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后用中、英文发表有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评价》、《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任学衡杂志总编辑,出版79期。任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出版316期。任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编辑(1947年,撰、校、编),出版52期。用文言及旧诗韵律译西洋文学理论及名著多篇,刊于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上。曾应正中书局之邀校译《袖珍牛津英汉双解字典》,任总校。出版有《吴宓诗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956年将珍藏的世界历史、文学书籍738册译出书名、附上作者简历、内容提要,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西南大学图书馆)。

附录:

毛彦文 
毛彦文(1898-1999),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沙埂人。1898年阴历1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1999年11月10日于台北逝世,享年101岁。著作有回忆录《往事》。

人物关系
丈夫 熊希龄
 
表哥 朱君毅 
 
毛彦文(1898-1999),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沙埂人。1898年阴历1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一个乡绅之家。7岁入家塾启蒙。辛亥革命后就读于江山西河女校。1913年被保送入杭州女子师范。1916年入浙江吴兴湖郡女校,四年后毕业,又以浙江省第一名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22年,被推选为女权运动同盟会浙江支会临时主席。同年,转学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9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教育行政与社会学,两年后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到欧洲游历,与在欧洲游学的吴宓一同回国。

回国后,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1935年2月9日与熊希龄结婚后辞去大学教职,协助丈夫开展慈善事业。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病逝后,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曾出席印尼雅加达国际禁贩妇孺会议。1939年,当选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当选北平市参议员,同年11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4月去台湾,1950年4月赴美国,先任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编辑,后任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研究员。1962年回台湾定居,并执教于实践家政专科学校。1966年退休,定居台北内湖。1999年11月10日于台北逝世,享年101岁。著作有回忆录《往事》。

爱情故事
毛彦文生于大户人家,父母相对开明,因此有机会成为民国第一批知识女性,读中学,读大学,还远赴重洋读硕士。毛彦文9岁定亲,19岁时夫家抬着花轿来迎娶,她却从后门逃了。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故事,后门的锈锁,总是在呜咽的唢呐声已逼近花厅时才訇hong1然弹开。守在门外的,是她的表哥。这一点,也未能逃出窠ke1臼。

表哥朱君毅,清华高材生,留美博士。二人两小无猜,亲密无间——那年月,尽管风气渐开,但毕竟有男女不亲之防,而最具方便条件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厮混的,就是表兄妹了——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青梅表姐竹马表妹的根本情由。

朱表哥去美国留学前,与毛海誓山盟,锦书缠绕,家长们也乐得成全,一桩好事眼见得要花开蒂落,水到渠成。

朱君毅的清华同学吴宓mi4,后世的国学大师,却被毛彦文写给朱的情书深深打动,一颗爱的种籽,就此埋下。朱与吴又有同学陈烈勋,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了吴宓。陈心一与毛彦文是同学,吴曾托毛彦文了解陈心一的情况,算起来,毛彦文该是吴宓的媒人。其后,朱君毅学成归国,突然变了心,要与毛彦文解除婚约。能说出口的原因是他接受了现代观念,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害处。但在毛彦文看来,此是借口,6年苦候,青丝白发,一朝成空,她无法接受。毛泪眼婆娑求吴宓劝朱回心转意,未果。这样,吴又成了毛的媒人。原来,朋友妻,有顾忌;如今,媒人要往花轿里跳了。吴宓与陈心一离婚,决绝地抛妻别子,苦追毛彦文不休。这一段情丝缠绕,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吴追毛时,每次写信,总念念不忘说某年从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生爱慕和幻想。毛彦文心口哪块疼,难道吴宓不知道?他这么往伤疤上捅,好像是在故意胡来,毛彦文的反感一日深似一日。难怪活到一百余岁的毛彦文,耋耄之年对吴宓的评价依然是:“书呆子!”

毛缠朱,吴追毛,一场三人马拉松,漫漫无穷期。等到毛彦文心灰意冷时,抽身而退,一场游戏戛然而止。毛彦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疗伤法子,只不过是暗下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干什么好呢?此时,恰金陵大学的同学熊芷请毛去北平散心,毛就离开了南京这个伤情之地,只身北上。

这个熊芷,有位大大有名的父亲,熊希龄,前清翰林,曾任奉天盐运使;民国后,又做过财政总长、国务总理,领导着梁启超、孙宝琦等,是所谓的“名流内阁”。其后他脱身宦海,全力创办香山慈幼院,聘李大钊、蒋梦麟、胡适等组成评议会,摸索出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现代教育方法,把个孤儿院办得无比红火,人数最多时,达一千六百余人。毛彦文到北平后,在熊芷的陪同下,参观了熊希龄主办的香山慈幼院。恍然间,毛觉得,这就是自己该干的事业啊。

熊希龄与毛彦文伉俪 [1]
而当时,熊希龄已丧妻4年,依然悼痛不已,因之意气消沉,甚至已无心打理慈幼院业务。也许是大家从毛彦文的眼里发现了火花,也许是熊芷爱父心切,于是推举熊希龄的内侄女朱曦出面,极力鼓动熊希龄向毛彦文求婚。熊听说过毛,对毛的评价是“民国奇女子”。毛也犹豫,毕竟年龄差得太大了。只是,转念一想到“事业”两个字,心一动而不可收拾了。

1935年2月,熊与毛,在上海办婚礼,《申报》有这样的报道:“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氏,现年66岁,悼亡四载,昨日下午三时,借慕尔堂与毛彦文女士行婚礼。毛女士为留美女学生,任大学教授,芳龄三十有八,红颜白发,韵事流传,沪上闻人咸往道贺,汽车塞途,极一时之盛。”

毛彦文对熊希龄只提了一个要求,必须剃去他蓄留了20年的胡须,熊希龄欣然听命。一场风花雪月事,就此有了一个喜剧的收场。 [2] 

感情生活
毛彦文:感情生活的啬与丰
19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吴宓其人的被发掘与其文的被不断刊印,一位名为“毛彦文”的女性逐渐浮现出来,引起了读书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起初是《吴宓诗集》中诗人不吝笔墨地喷薄其对毛的无限倾慕之情,“吴宓先生之烦恼”组诗的第一首“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成为读书界不少人茶余饭后消遣的轶闻;在1995年《吴宓自编年谱》中,我们看到了毛彦文1914年为追求婚姻自主而逃婚的壮举,1919年毛受未婚夫朱君毅之托,两度去杭州代吴宓侧面打听陈心一女士情况,以及1924年朱君毅毛彦文解除婚约前后的种种曲折;1998~1999年出版的《吴宓日记》以“现在进行时”记下了吴宓与毛彦文之间交往的无数瞬间,其中最令人叹惋不置的,则是1928年夏吴宓南游之后大约6年间两人复杂的情感纠葛——欢愉总是短暂的,留给当事人尤其是吴宓的,更多的是愤懑满怀。这场没有结果的,单方面的“爱情”并未随着1935年2月9日毛彦文与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缔结姻缘而结束,吴宓依然牵挂着他心目中的“海伦”。

透过吴宓遗留文献中繁密的记录丛林,过滤掉其中夹杂的吴宓个人强烈的情感偏好,我们依然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毛彦文的形象:有个性、有追求,好交朋友,处事稳妥,秉性善良。她不是像吴宓离异的妻子陈心一那样淳朴善良而又逆来顺受,她无法忍受吴宓急躁的情绪。她有她个人事业上的追求,所以才克服种种困难,毅然留美求学,1930年在法国的吴宓屡次电招她来法结婚,享受巴黎明媚的春色,她以不愿中断学业等原因为理由迟迟不愿前往,1931年夏两人在法国会面后相互指责,她的理由之一是这一年因与吴宓频繁的鱼雁往来使她未能专心学问,而吴宓对此几乎未予考虑。她的朋友很多,以致于被称为“交际花”。她办事平稳、得体,在事情没有确定时不愿到处张扬,她多次拒绝与吴宓通信或共同外出,以免流言沸沸扬扬,而吴宓恰恰是一个喜欢到处倾诉个人情感衷曲的人,甚至不惜将之写进诗歌里到处传扬。吴宓的热诚、善良也曾打动过她,也许因不愿伤害吴宓的心情促使他们几乎走到过婚姻的边缘。 [1] 

情感状态
不过,总的来说,吴毛个性差异太大,吴宓当时的情感状态还不能给毛彦文以安全感,两人未能缔结姻缘也可以说有几分必然。对于吴宓来说,这是一段给予他身心以巨大损害的伤心之旅,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之旅,但是对于毛彦文来说,她的感情兴奋点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她是不愿意承认她和吴宓之间有过什么“爱情”经历的。

1987年,毛彦文年近九旬,以一本《往事》记录自己一生的雪泥鸿爪,我们看到,她在刻意回避写吴宓。1931年夏她从美国绕道欧洲回国,除了几个女伴以外,在欧洲旅行和归程中的同伴里就有吴宓,但她几乎提都不愿意提一下。在第三章的末尾,仅有一小节“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纠正了一些关于吴毛感情纠葛的错误的传闻,冷静地表白了她对吴宓的看法。也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这些看法客观、深刻,对于这场失败的爱情做了最透彻的解释。如她认为:“自海伦(即毛彦文)与朱(即朱君毅)解除婚约后,她想尽办法,避免与朱有关的事或人接触,这是心理上一种无法解说的情绪。吴为朱之挚友,如何能令海伦接受他的追求?尤其令海伦不能接受的,是吴几乎每次致海伦信中都要叙述自某年起,从朱处读到她的信及渐萌幻想等等,这不是更令海伦发生反感吗?”但是,毛彦文的善良本性也使她看到吴宓其人的优点:“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倍加关切,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

回避谈她和吴宓的情感纠葛,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认为这是一场由吴宓单方面产生的“爱情”,从她自身的感受来说,“爱情”并不存在。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仿佛真有所谓的“爱情”,而且不知内情的人都责她寡情,使她备受责骂与误解。1999年6月,内地学者沈卫威访毛彦文,提到吴宓日记详细记录对毛彦文的爱慕以及内地许多人关注吴毛感情关系时,毛彦文摇摇头,说:“真是无聊!”

不过,毛彦文并不回避失败的爱情。毛彦文与表兄朱君毅青梅竹马,维持恋爱关系二十余年,最终因朱的移情别恋而终结。这场给予毛彦文以巨大打击,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的重要事件,在《往事》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1963年11月,当听到朱君毅半年前在上海去世的消息后,“为了这个噩耗,使我心乱如麻,旧情复炽,夜间失眠,所有沉淀在脑中往事都一一浮现,那么清晰,那么真实。君毅往矣。我的创痕并非平复。”为了发泄胸中郁积,她写下了一篇长文“悼君毅”,在书中从第37页排到第52页,篇幅居她各种怀人文章之首。

由于是一本女性的自传,《往事》以大量的篇幅写亲情、爱情与友情,其感情相当丰沛,有欢欣,有郁闷,有伤感,所有这一切,都出之于幽雅而节制的笔调。在经历过世纪沧桑的老人眼里,自己是平凡的,经历的事情也是平凡的,即便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也成为平凡的了。她谦虚地说:“这似乎是一本流水账,谈不上格局,也没有文采的,故本书将仅赠少数亲友作为纪念。”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1987年稿成以后,她只自费印刷赠送亲友,她不愿让不相干的人看了作为茶余酒后的谈资。

吴宓曾在1933年8月18日的日记里,将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个女性比作不同的饮料,有的如白开水,有的如酒,有的如仙露,有的如茶。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吴宓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处常常缺乏把握,不过,他对毛彦文的感受也有准确的地方,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可能就是很到位的一处。 [3-5] 

参考资料
1.  熊希龄与毛彦文婚礼  .新京报[引用日期2015-07-09]
2.  毛彦文:?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历史网[引用日期2015-05-21]
3.  图文来源 
4.  毛彦文晚年评吴宓: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  .腾讯[引用日期2015-07-09]
5.  毛彦文的传奇  .新快报[引用日期2015-07-09]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