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看粟裕的说法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看粟裕的说法
2020-07-13 10:26 星岛环球网 来源:中华网
核心提示: 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还对女婿陈小鲁说:“当年如果不是你父亲把我们带到井冈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 由此可见,说粟裕与陈毅晚年之间“不睦”,纯属谣言。
在战争年代亲密无间的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粟裕的说法
《史记?伯夷列传》里有一句称赞伯夷和叔齐这个二人组合的话,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这就是成语“相得益彰”的来由,说的是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在我军队伍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相得益彰的革命组合,令人无限钦佩和赞颂不已。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有“林罗”、“刘邓”、“彭习”、“陈粟”等等组合。
上述组合中,又以“陈粟”组合最为突出。
这“陈”,就是指陈毅元帅;这“粟”就是粟裕大将。
陈毅元帅比粟裕大将年长六岁,两人都参加了湘南起义,又一起走上了井冈山。
南昌起义余部转战途中,陈毅时任团指导员,粟裕为五连指导员。
朱毛两军合编为红四军后,陈毅担任的职务较高,粟裕依然属于基层干部,两人并没有太多直面交往的机会。
在战争年代亲密无间的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粟裕的说法
一直到了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和谈成功,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陈毅担任了1支队司令,粟裕为2支队副司令(不久即代司令),两人旋即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
尤其是一年后,这两个支队合编为了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后又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兼参谋长,用陈毅元帅的话来说,这是“两人一个锅里吃饭”的搭档生涯开始了。
陈毅元帅长于政治,主要负责统战工作;粟裕大将精于军事,则主管作战、训练等工作。两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也从这个时期开始流行。
言下之意,那是陈毅离不开粟裕,粟裕也离不开陈毅。
两人亲密无间地联手在一起,基本是战必克、战必胜,所向无敌。
在战争年代亲密无间的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粟裕的说法
在黄桥决战中,更是以少胜多,一下子就干掉了韩德勤的顽军一万多人,在华中建立起最大一块根据地。
而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陈毅重返华东前线,出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则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两人一北一南,表面上是遥相呼应,事实上却是天各一方,各自为战。
没有了粟裕在身边,陈毅判断失误,移帅往沭阳以南、宿迁以东地区,遭到的薛岳主力的猛烈攻击,又部署失当,险情频现。
这边的粟裕虽在苏中七战七捷,却对陈毅的险情鞭长莫及,救援不上。
最终两淮失守,华中一度陷入被动的局面。
陈毅大感痛心,连续三次向上级、同级和下级做诚恳的自我批评,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陈粟重新联手,那无往而不利的势头又重新回来了。
1946年12月,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便取得了宿北战役大捷,全歼国民党军整编69师两万一千多人,师长戴子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
随后,两军合势,一鼓作气,战鲁南,夺莱芜,威震天下!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也因此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在战争年代亲密无间的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粟裕的说法
补一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之前,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曾提出“以粟代陈”。但毛主席已为即将合并的华东野战军指定了“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特殊指挥体制,当面告诉饶漱石:“陈粟不可分,陈粟合则胜,分则败。”
华野悍将多,如叶飞、陶勇、王必成等等,而由于陈毅在军中地位极高,也只有陈毅能一句话震慑诸将。
有这样一段小插曲:粟裕在调动部队的时候,某纵队司令员有抵触情绪,在电话里和粟裕争辩。陈毅抢过电话,怼了一句: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研究过的,你们不要讲什么价钱了!对方马上服服帖帖,依令而行。
1948年淮海战役前,中央为加强中原局领导,决定调陈毅为中野副司令员和中原局副书记,主要原因是中原野战军在各方面需要华东的支援。
粟裕大急,赶紧向上提出“华野离不开陈军长”。
粟裕相当清楚,只有“陈军长”在,才能镇得住众将,作战指令才能畅通无阻。
中央最后决定,陈毅继续担任华野司令、政委,粟裕为代司令。
在战争年代亲密无间的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粟裕的说法
由此可见,粟裕对陈毅是钦佩的,他曾经说过,自己在陈毅领导下工作,心情是无比舒畅的。
陈粟组合,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陈毅被调外交部,粟裕被调任军委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才算分开。
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了陈、粟二人关系不睦的传言,主要依据是1958年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了粟裕。
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斗争中,粟裕受到错误的批判,陈毅在会议上首先作了发言。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粟裕作了检讨后,也是陈毅带头鼓掌,大声说“讲得很好”,表示通过的。
在第二次大会上,陈毅还说:“昨天他(粟裕)的检讨,我觉得很好……我个人表示欢迎。过去他在三野军事上贡献是很大的,这是不能抹杀的,战场指挥搞得好的,主要是打胜仗的……”
看,这哪是批?这分别是褒赞嘛。
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说:“1958年,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是批判了粟裕……不批不行啊!但陈毅还保了他,对粟裕在会上的检讨发言,还鼓掌欢迎表示通过,才结束了事。”
在战争年代亲密无间的粟裕和陈毅晚年出现了不睦?来看粟裕的说法
实际上,到了晚年,陈毅还和粟裕做了儿女亲家——陈毅儿子陈小鲁娶了粟裕女儿粟惠宁。
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还对女婿陈小鲁说:“当年如果不是你父亲把我们带到井冈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
由此可见,说粟裕与陈毅晚年之间“不睦”,纯属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