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三次失误曾认为可制止蒋发动内战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毛泽东的三次失误:曾认为可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
2020-06-17 09:25 星岛环球网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失误之2 第二次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的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当时,毛泽东想让粟裕南下深入蒋管区的计划是不完全符合当时实际的。
毛泽东的三次失误:曾认为可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等人的合影(资料图)
毛泽东指挥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是不是百战百胜呢?其实不然,在内战中,毛泽东有三次失误:
失误之1
第一次失误是1946年初,在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毛泽东过于乐观,对和平肯定过多。
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曾一再说到,如果与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的次数不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经过美英苏三国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
此外,该失误还表现在决策上,比如部队复员多了些。1946年1月,国共达成停战,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五项决议;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3月6日,毛泽东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当时解放军共有130多万人,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因此,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
失误之2
第二次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的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
南线计划,通常被称为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三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然后再视情况晋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战。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但当时三军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
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蚌埠到浦口段东西地区)有困难。所以他建议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时,华中野战军第一步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听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
后来,毛泽东说,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在政治上更主动,同时还可以看出敌人的弱点。因此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就在苏中打,苏中打了胜仗,对其他地区作战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计划先不考虑。到了这时,毛泽东已经有了哪里能打胜仗就在哪里打的想法。
1946年7、8月份的苏中七战七捷更使毛泽东认识到实行积极防御的利处。10月1日,毛泽东起草的《三个月总结》中明确指出:过去三个月,已歼敌25个旅,今后要继续按照现在的办法打下去,歼灭敌人第二个25个旅,“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
失误之3
第三次失误是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
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使蒋介石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
1948年4月18日,粟裕慎重考虑后建议中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因为这时根据地已逐渐巩固,并开始打一些中等规模的战役。所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再研究一次。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毛泽东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
当时,毛泽东想让粟裕南下深入蒋管区的计划是不完全符合当时实际的。第一,江南多水网地区和山区,不像在中原地区那么容易活动;第二,中原地区已经由我军经营了几个月,逐渐具备了打大仗的条件,江南则没有;第三,中原作战可以依托后方的支援,江南则远离后方,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动群众、经营地方的过程;第四,原来中原战场蒋军的有些精锐部队到江南后因受装备限制,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不一定会跟着到江南。不过,幸好毛泽东及时纠正,这次失误并未造成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