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关于沈志华的故事

已有 154 次阅读2020-3-27 11:20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关于沈志华的故事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央视曝光台湾女间谍色诱大陆学生,可这个“间谍”却潜伏在北大做教授!
“杀”人、坐牢、贩黄金、偷国家档案,还有什么是他做不来的?!
锐视界2018.9.19 本文由锐视界(rshijie)原创 作者:扁扁

最近几天,央视新闻曝光了一批台湾军情局的间谍人员。玄幻的剧情以及间谍人员的无所不用其极,叫所有人目瞪口呆。

大陆赴台交换生以为自己寻得真爱,却未料在3年后才发现,对方竟然是一名可怖的间谍。曾经那个体贴温柔的知心恋人,原来是大自己16岁的不法恶徒。

赤裸裸的真相令人瞠目结舌,而间谍的无孔不入更是让无数国人震惊到浑身直冒冷汗。

他们装成喜欢你的模样,给你金钱和所谓的爱情,骗你一步步误入陷阱,为她所用,很多人单纯的人儿都被这种无下限的行为给欺骗了。

曾以为间谍只是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名字,早已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如今才恍然惊觉时代一直在进步,但心怀不轨之人却始终存在。

可是你知道吗?

现实偶尔也会开个玩笑,有人是真真实实的间谍,也有人也会莫名其妙“被间谍”。

而今天要讲的这位传奇人物,就曾经有过此般经历。

他被称为“全中国运气最不好的人”,从根红苗正的高干子弟,到出类拔萃的部队工程师,再到身背杀人命案,两度沦为阶下囚,每一次身份的转变,他都是最无辜的那一个。

两次,与清华只差一步之遥,却都被生生阻拦了。所有人都觉得他这辈子不能再糟了,可他却愣生生从社会所不容的“三无人员”,拼成“头号黄金贩”,但最终放弃商海,为学术花光了万贯家财。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历程全是坎坷。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有哪些不为认知的「人生比小说精彩」的传奇人物?

而他稳居第一。

如今,他在学术界誉满天下,可曾经被被命运狠狠扼住喉咙,至少被生活甩了七次响亮耳光。

他就是沈志华。
?
关于沈志华的故事,得回到1950年。

那一年,新中国刚刚1岁,而他也初初降临在首都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

父亲年轻时就是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早在1937年之际,就在延安的政治保卫局从事锄奸保卫工作。回到北京后,更是做到了公安部劳改局副局长的职位。

母亲亦有一颗殷切的爱国心,曾是“西安事变”中积极呼吁学生运动的红色青年,在事变结束后与同学一起到延安工作,后来曾任公安部处长。

毫无疑问,沈志华的出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自幼受到了极其严格的家教,而一本名为《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的书籍总叫他爱不释手,心中的那颗科学梦也渐渐发芽。

沈志华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无需父母担忧,小学开始,几乎门门满分。而后,他更是直奔清华的目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闻名全国的北京四中。

一旦踏入北京四中就等于半只脚踩进了清华校园,这是大家默而不宣的共识。当今声名赫赫的俞正声、陈凯歌、李敖、高晓松、北岛等皆出于四中。

北岛曾经甚至还写过,他在考上北京四中以后父亲对他另眼相待,亲戚邻居全都赞许有加的情形。

如果没有出现意外,沈志华本可以按照预期路线,进入大学,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可是人世多变,他成了兄妹几人中,唯一一位止步于大学门前的孩子。

1966年爆发的浩劫,曾经改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可这仅仅是他传奇经历的开始。

沈志华的科学梦,第一次破碎了。

“一颗红星头上戴,鲜红的旗帜挂两边。” 动荡时局下,军人世家出身的沈志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军旅之路。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数十载人生里的好运算是到头了。

他成为了一名海军航空兵,专门负责修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家的理想有了一定的重合。

当时,他全身心扑在设备、仪器上,一门心思钻研技术。谈吐文雅、出口成章,而技能更是一流,沈志华显得格外出类拔萃。

不过多久,他就当上了代理机械师,跟专家有着同样的话语权,前途无可限量。就连师长都对他青眼有加,一次下飞机后,还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小伙子,你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新星啊!”

听及此,沈志华在心里为自己放了很多簇烟花。他开心极了,也得意极了。现实的走向都在告诉他:此生将与部队紧紧相连,伴着航空兵一起走向强大。

进入部队的第三个年头,领导单独找他谈话,想要发展他入党,同时提拔干部。

他对未来燃起了无限热情和期望,可未曾想,这等来的竟是别离。

一天,中队长宣布复原战士名单,沈志华竟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明明前两天还大受褒奖,前途可期,怎么转眼间就“被复原”了呢?

一切来的猝不及防,他的心就像被捅进了一把刀子,整个人都被懵了。他近乎魔怔地不停念叨着:“是不是念错了?怎么会是我?怎么可能是我?中队长,你再看一眼名单啊,再看一眼……”

他委屈的像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孩,激动的泪水止不住下流,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他在部队的梦碎了,他第二次接近科学的路断了。

究竟是怎样严重的原因,才能让说一不二的部队收回之前的决策?

对此,领导并未多言,只是告诉他:“部队有纪律,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是你记住一条,复员对你有好处,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我只能说到这个程度。”

当时,他不过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正是一生中傲气最足、意气最盛,也最不愿意接受失败的年纪。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

纵然胸有深远海又能怎样,他还是逃不开命运的捉弄。

而后,他被分配到石景山发电厂锅炉车间,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检修钳工。部队机械师与锅炉钳工,这两个职位对他而言,何止有天壤之别。前者,还能是梦想的延续,可后者只能让自己不被饿死而已。

沈志华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震怒之余,心也变成了一潭死水。他撕碎了自己珍藏的物理课本,也打算撕掉自己心心念念的梦想。

这时候,父的一句话点醒了这位迷途少年:

“人不能受一点儿挫折就这样灰心丧气的,你要好好学习。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有了本事无处施展,而是社会为你提供了条件,你却拿不出本事来,所以你现在最重要的是积累,需要学习。”

不甘于就此沉沦的沈志华,重新拿起课本,开始再一次与命运抗争。

他有多刻苦?

两年过去后,他堆在墙角的稿子比椅子还要高了。

人人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沈志华人生中的又一个机会来了。

1973年,一场空前绝后的全国性升学考试在乱流中开始,他以四门科目门门第一的优秀成绩夺得众人眼球,就连清华的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恨不能立即抓他来跟着自己深造。

然而这个原本属于他的机会,改道儿了。

当年,有一位叫张铁生的男生,在数理化的考试中,交了一份白卷,并大笔一挥在试卷之后附上一封书信。信中内容无外乎为自己的胸无墨水辩白,同时暗戳戳拉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

“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

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

——书信部分内容(源:百度百科)

张铁生一举成为高考史上绝无仅有的“白卷英雄”,而这份书信更是改变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沈志华只是其中之一,却也是经历最为传奇的一位。

本以为自己兜兜转转一圈,总算能够去自己倾慕多年的清华了,沈志华甚至连行囊都收拾好,就等着拿红腾腾的通知书到手。

可是他迎来的却是一个冰火两极的消息:总分只有15分的张铁生获得了清华的名额,而他再度与梦想失之交臂。

他还是逃不过,气的是,沈志华还因为学习英语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自己明明没有什么错误,不能被认可也就罢了,凭什么还要被批判!

纵然胸有理想深于海,又能怎样?依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

几次三番的致命打击,折磨得沈志华苦不堪言,他在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同时,却也狠狠发誓,自己一定要搞清楚大家宣扬的社会主义梦,究竟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如今的情形,和他之前所了解的不一样。

于是,他默默地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此时,原来部队的副指导员来京出差,向他透露了被复原的真实原因:他的档案里有一份致命文件——“联动”分子,还打死过人。

因为出身原因,沈志华在当时本就是被严查的对象,他的父母也曾先后遭殃。苦于找不到证据,领导只能让他回家。

沈志华十分委屈,自己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儿,只因为别人的一口乱咬,他就要背负这莫须有的罪名,他实在是忍不了了。

他找到了举报者,结果发现二人压根 没有交集,却几乎被那人毁掉了一生。

“对不起,对不起,我那时在监狱里被整怕了,就想立功,就想早一天出去……”

后来,举报者写了材料,证明沈志华是无辜受冤的。自此,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才算落地。

而后的一两年内,平冤昭雪的沈志华颇得赏识,被厂党委宣传部调到了办公室。从锅炉工晋升为小有名气的笔杆子,这也让沈志华破碎不堪的内心,稍稍甜蜜了几天。

可惜,好运从来不属于他。

1976年,局势依然尚未明朗,他被劝出去避几天。正在广州躲避的他,突然收到了厂里的紧急电报,他知道情况不妙,却也不能逃跑。

堪堪回到北京,他就被以反革命的罪被抓入监牢。直至唐山大地震后几天,他才被放了出来:“你可以回去了,但这事儿没完,我们还会接着查下去。”

等他再返回厂里,已经回不去办公室了,只能继续干锅炉工。他曾经找公安局平反,可是他们却没有查到逮捕他的记录,同时,也找不到他的档案踪迹了。

俗话说,祸不单行。对沈志华来说,不幸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触全发,一桩紧紧连着下一桩。

1977年,高考重新开启,可他却不能参加,因为找不到档案,过不了政审。直到年底,局势渐渐明朗,他才得以拨云见日。

转眼就到了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之际,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许多中央机关和中直机构也纷纷登报广招社会人才,沈志华同时报考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心藏乾坤的他自是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最终,沈志华选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此时,苦苦等待录取通知书的他,却不见通知书真容。

原来,他又出现了“错误”!!!

早前,他写了一篇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及其他》的文章,上交给社科院,并在内部刊物《未定稿》上发表了。而后来,各大刊物竞相转载这篇文章,文章一下子就火了,事情也闹大了。

社科院副院长邓力群发现,沈志华的政见与他们不同,与其培养一个高文化的反动分子,不如不接收这种人,于是将他的录取通知书给扣了下来。

一个人的运气再差,也不能事事都不顺意吧!这一次,他再也坐不住了。

沈志华冲到了邓力群家中,几经辩论、据理力争,才达成共识,终于将盼了多年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捧在了手上。

那一刻,他如获至宝,整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本以为时来运转,所有的苦难和背负都将就此结束,可等到的却是又一场更大的灾难。

1982年5月的某一天,距离毕业还有16天,沈志华正在潜心准备自己的论文,却被以“泄露国家重大机密罪”,抓进监狱,判刑两年。

而这次,他更委屈了。

原来,中国警方抓捕了一名在我国教书的外国“间谍”嫌犯。与他有过接触的几人都被捕了,而他因为曾经给这位博士看过不少社科院的内部杂志,也在被捕名单之中。

更令人唏嘘的是,嫌犯被调查是清白之身,限令48小时内离境;而他却葬送了2年的自由光阴。

铁窗前,他思虑良久:自己不过32岁而已,人生的大半才刚刚开启,难道就要这样荒度吗?

既然身不能自由,总可以让心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吧。

于是,他开始查看各类书籍,并且完成了尚未定稿的硕士论文,甚至还靠着一股韧劲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40万字的《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84年,沈志华刑满出狱。

无论入狱原因是什么,有案底的人总会被有色对待,沈志华绝不例外。

虽然他有学识,有文化,有技术,但没有单位敢要他,就连社科院也不能给他不发学位证书。

整个社会似乎都在拒绝他。

别无他法,他只能摆地摊。后来,他又开始南下做生意,临别前夕,他满怀泪水和歉疚向导师齐世荣辞行:

“我现在是走投无路,背井离乡去做生意,只要有一天我赚了钱,就一定回来继续跟您做学问。我要是没本事赚不到钱,那就客死他乡,永远不回北京了!“

就这样,带着一半的心酸和遗憾,一半的期冀和盼望,沈志华踏上了南下之路。

深圳,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为了生存,他抛下面子和身段,什么活儿都干。

摆水果摊,替人拎包,睡马路边…… 这段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人情冷暖,见惯了世态炎凉。

好在,心怀瑰宝总能被赏识,后来,他终于找了份稳定的工作。月薪可达700,年底还有奖金,虽不算多,却也不少。

可此时,一则来自同学张宏儒的消息又一次打破了平静:

张宏儒正在准备译制、编纂一套关于二十世纪文学和历史的书籍,但尚缺一位审稿之人,便问他能不能马上回京帮忙,月薪130元。

听到消息,沈志华都快开心到疯了,能够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接触到学术工作,哪怕不给他一分一厘,就算让他倾家荡产,他都甘之如饴。

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回了北京。

世人皆觉得不可理喻,说他傻,责他痴,可他始终抱着一颗初心、热切付出。

那些日子里,他没日没夜地躲在小屋子里工作,没钱吃饭,就顿顿吃泡面;腿酸了也不会起来伸一伸,怕浪费时间。他累到眼睛都快要瞎掉了,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句苦。

就这样,他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拥着满腔热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编出了近2000万字,整整62本书籍。换句话说,每6天就编纂出一本书,每一天就要校对甚至5万多字!!

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重回学术界的机会了,他一定要抓住这把绳子。哪怕豁出去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

可惜,绳子是给别人的,他什么也没有。

可当他乐颠颠地跑到各大学术机构,希望能讨来一份工作时,全都被拒绝了。

“有污点,没档案,没职称,我们凭什么要你?”

那一刻,他的心被彻底掰烂、揉碎。原来,他的一颗真心在别人眼里竟是如此不堪,甚至成了笑料。他只是想被稍稍认可一下,只是想默默地研究学术,不为名也不为利。

可是他奔走了半生,却始终没有一条路留给他。

何以至此?

一个出身于高干家庭的知识分子,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汉,怎么就被踩在了泥里?!

他不甘心,可是他真的穷途末路了。

生活不给他留出路,他可总要活下去呀。这一次,他带着无尽的绝望和泪水离开了。

可能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捧着一颗真心上赶着追求一个东西,始终爱而不得。可当你受尽伤害,心如死灰地放弃追逐之时,它却跑到了你的身边。

这件沈志华缺失了半辈子,名为「运气」的东西,终于来到了他身边。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结识了做黄金的朋友,便加入其中。

没头脑的商人走不远,可沈志华有学识,有远见,同时又愿意努力。这样的人,自然可以走得长远。

黄金买卖一直是被严格管制的,很多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走私。而根红苗正的沈志华万万不会这么做。

凭借才华和毅力,他在北京打开了渠道,拿到了合法批文,一跃成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而他的大名更是远传海外。

“我从不走什么歪道,我也干不来这个。就是人家管事的人认可我。我每月几次飞北京进货,每次背个三几块,一块25公斤,那一年我一人就做了半吨黄金。那个时候中国黄金界都知道沈志华,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每天在飞机上来回背黄金。”

否极泰来,这一次他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赚得钱可供他几辈子衣食无忧。可这时候,他又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告别商海,回国学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经过无数次折磨和摧残,所有人都以为沈志华不会再去做学术了,至少也不会放着眼前的金山不顾,可他却真的这样做了。

他在风云变幻的商海,夜不合眼地奋斗了多年,竟只是为了有足够实力去追逐自己的学术梦想。

1991年,他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同时发行白话《资治通鉴》,一举轰动学术界。

进不了编制,他就做学术界的个体户,自费出席会议、自费进行研究,同时资助他人研究,掏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甚至还为文学人士召开洽谈会,并承包一切费用。

就这样,虽然没有人承认他,但他却甘愿为之奉上一切。

而他最大的贡献莫属于,复印回苏联的部分档案。

90年代,俄罗斯时局正是混乱之际,苏联档案的被解禁了,可以开放给外国人复印。可是,诺大的资料复印起来实在太昂贵,文人骚客自古穷酸,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材料去复印这难能可贵的资料。

而这时,沈志华出手了。

“社科院拿不出钱没关系,我今天来找你,只是向你求个名分,请你在社科院内部立个项,以社科院的名义组成一个赴莫斯科购买档案的专家小组,我要人,你给我人,我要去莫斯科,你给我办护照,开介绍信。至于买这批档案,以及买回来后组织力量翻译,编辑出书等所需的资金,全部由我个人来承担。”

利用商人的狡猾,他在酒足饭饱后说服相关人员,复印好档案给自己,而与此同时,他还复印了美国的部分档案。

他带回来总共1.5万份俄罗斯档案,组织13个翻译组翻译,出版,修正了史学界一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

毫不夸张的说,他几乎凭一己之力,修缮了整个中苏关系史。

为此,他花费了尽140万人民币,在当时,相当于如今几千万的资产了。然而比起,他对学术的整个投入和花销,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而后,他将档案副本赠给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府,但唯一的前提是,允许所有人自由查阅。

直到后来,他为学术花光了钱,偶尔还要向弟弟借钱进行研究,可他却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

令人寒心的是,他近乎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学术界,却一直游离在学界之外。中国人向来讲求名分,讲究被专业界认可,可没有学校和机构,愿意给他一个名分。

直到2005年,他已是55岁的年纪,两鬓斑白,白发婆娑。华东师范大学才首先出来聘请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他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被官方认可,却历经了大半辈子。

后来,他才相继被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史学会理事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香港大学等知名机构所认可。

“上穷碧落下黄泉,五洲四海挖史料。”这是世人对他的最公正评价,无论经历多少,无论前方是山、海,还是烈火、冰雹,他都步履不停。

以一人之力“改变”历史,虽两进狱牢又如何,当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所有的磨难都值得了。

几经生死却只为初心,上下求索寻找生活本真。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可他却一次比一次活得更敞亮。他的一生是戏剧也写不来的跌宕,也是演员演不出的精彩。

他曾经说过:

“人,总要体现出你的价值。地球上几十亿人,每个人都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年,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价值?

钱挣得再多眼睛一闭,别人手里的钱和你留下的钱全都一模一样,你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我执著于历史研究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想把那些过去自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其实并不了解的事情弄清楚,这样我才觉得没有白活。”

“虽九死其犹未悔,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他已是68岁的年龄,几近古稀,却依然活跃在学术圈,研究史学的人,对他几乎无人不识、无人不晓。

可同时,他始终未被大众所真正熟知。

在如今这个娱乐盛行,很多人都追求浮光掠影的瞬间繁华和虚荣,可是人们却忘了,真正值得宣扬和追捧的,是心中的良善,是永恒的坚守,是为人类谋取福祉的人。

“心有一片磁针石,不实梦想不肯休。”

英雄就该有英雄的结局,斗士就该有斗士的归宿。为民为国的英雄,永不该忘,而文明和历史更不当忘。

“文明总是薪火相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一代人不坚持、不负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断根!”

风骨昭昭,其心恳恳。

英雄之师,吾辈莫忘!

文明之史,吾辈莫忘!

读史读今读世界,品人阅世赏风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