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诺维也夫曾在十月革命关键的时刻犯混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和螺旋上升。【我是60岁以后,才开始领悟,这其中道理的。】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正式确立的思想路线,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吴仁宝讲“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吴是将近70退下来,将近80答记者问时才讲的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付出很多代价,经历很多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
小平同志讲:“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3页、333页)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呢?!!!小平同志又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权”(邓选3卷166页)。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研究,历史告诉我们: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在前进、在变化(即世袭制在向民选制,民选制在向民评制方向前进)才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曼德拉也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季诺维也夫曾经力压过斯大林 没想到却在关键时刻犯混
趣历史2019-02-18 11:56:42
1923年,苏联的政治斗争到达了一个巅峰,虽然斯大林的权势在一步步巩固,但托洛茨基在斗争中接连受挫的情况下,声望依旧非常高,大小权利集团林立,局势尚不明朗,平静的外表下可谓是暗流汹涌。当年的代表会议举办前后,部分高层实权派人物半秘密性地举办了一次会晤,商讨在托派倒台后如何分配权力。
这次会议的主角之一是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他认为虽然在斯大林战胜托派的过程中自己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但一旦托派彻底倒台,那么他与加米涅夫等人一定会受到清算。因此,他要求取消政治局,改组书记处,并让他与其若干心腹进入权力核心。其实,季诺维也夫的担心不无道理,纵观他的生涯,许多主张和做法令人难以理解。稍夸张一点地讲,他能够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延续到1936年,运气已经算是非常好了。
我们从“二月革命”那会儿讲起:1917年2月,沙皇的统治被推翻,俄国出现了苏维埃政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如何看待临时政府,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是否能在俄国国内取得完全的胜利,围绕着这些问题,列宁与不少人发生了巨大分歧。在苏维埃政权内部,不少孟什维克认为俄国尚不具备社会主义土壤;在布尔什维克内部,加米涅夫等人又认为列宁的做法太过极端和突然。
原来,对于临时政府,列宁的观点是“丝毫不信任和支持新政府”,“要武装起来,等待时机,消灭反动派。”列宁的主张最终代表绝大多数布尔什维克者的观点,但在最初一段时间里,这只是少数人的意愿。当年3月17日,季诺维也夫同列宁共同提出:“革命无产阶级应给自己提出继续为争取民主共和国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任务。”随后,列宁通过报刊一连发表了5篇文章,提出“如果我们不能武装夺取政权,历史是不会饶恕我们的。”他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人支持。虽然在1917年4月21日,布尔什维克对列宁的主张进行投票,以2人同意、13人反对、1人弃权的结果暂时画上了句号,但最终,布尔什维克渐渐形成了两大派:以列宁为代表的一伙人支持要武装推翻临时政府,以加米涅夫为代表的另一伙人则反对武装夺权,认为苏维埃政权应当向监督临时政府的机构这一方向发展,这也得到了斯大林等人的支持。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虽然列宁的观点遭到否决,但仅仅在半年多时间里,临时政府就三次遭遇信任危机,加上对苏维埃政权的敌对态度,列宁的主张又再一次被提了出来。1917年10月20日,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索柯里尼柯夫和布勃诺夫7人成为政治局委员,从这个排名中我们能够看出,虽然加米涅夫与列宁分歧很大,但在当时,季加二人在当时的苏维埃政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大会又对列宁的武装起义方案进行了投票,最终10人赞成,2人反对,投反对票的正是季、加二人。10月29日,布尔什维克的主要领导者们又在大会上讨论武装夺权的问题,这一次,他们以19人同意、2人反对、4人弃权的结果再次肯定了列宁的方案。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身为核心领导的季诺维也夫却犯了个混,他同加米涅夫在高尔基主办的《新生活》上刊发了布尔什维克者要发动武装起义的声明。这相当于将组织的机密直接拱手送人,可谓是大错特错。然而,当时苏维埃内部的政治气氛还比较宽松,季、加二人仅仅是在会议上遭到严厉批评,加米涅夫提出辞职,季诺维也夫也被要求不准再胡乱发表声明,列宁要求将二人开除出党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十月革命”前夕,季、加二人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季诺维也夫公开承认:“和平消除危机的最后希望已经消失了。”但两人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时机是否合适、俄国是否具备革命胜利的条件等问题感到担忧,并提出一旦起义失败,革命很可能被颠覆的担忧。此时,完全占据主动的列宁强硬地回应:“强迫我党放弃政权的任何企图都是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背叛。”随后,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发表声明,要求少数派做出保证,服从党的纪律,否则请他们自己离开,去找他们的盟友建立自己的政党。
列宁的态度使矛盾激化,有点弄巧成拙的意思:1917年11月17日,在季、加二人的带头下,一大批所谓的“少数派”一怒之下宣布退出中央委员会,不少人辞职,退出苏维埃政府。不过,此时的列宁在革命群体中的地位已经相当巩固,即便是季、加二人不断发表声明,呼吁革命人士加入他们,但影响力实在有限。仅3天后,季诺维也夫又带头请求“归队”。众所周知,苏联政治氛围一向严酷压抑,季诺维也夫的玩法实在是让人捏了一把汗。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断送政治生涯,反而在1919年3月重新回到权力核心。不过,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政治家的他其实并不成熟,这也为其后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正如我们文章开头所说,在1923年的代表会议前后的半秘密会议上,季诺维也夫公开提出要取消政治局,改组书记处。这样的提议几乎得到了全部开会者的赞成,只有伏罗希洛夫强烈反对。很明显,季诺维也夫当时将矛头指向了斯大林。原来在当时,被视为列宁政治遗嘱的《给大会代表的信》中批评了斯大林的一些做法,这封信流传很广,在苏联引发了巨大轰动。季诺维也夫希望借着这股风头巩固自己的权势,削弱斯大林的影响力,在会议后,他还抓住斯大林未经组织批准就任免干部的做法无限放大,甚至公然宣称:“我们不能再忍受斯大林的专制统治了……看来我们如果找不到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将不可避免的进行一场斗争了。”
最初,斯大林对季诺维也夫的做法嗤之以鼻,回信中提到:“你们不把问题明确地提出来,却在围着问题绕圈子,竭力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大概以为别人都很蠢。”然而,季、加二人随后便开始大肆寻找政治盟友,这终于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随后,斯大林就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讯号:列宁逝世后,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出现空缺。按照苏联高层权利分配原则,担任副主席的加米涅夫应当顺理成章地担任主席,但斯大林却横插一手,将自己的心腹李可夫扶正。随后,斯大林借助自己的影响,在各个层位上安排自己人,和季、加等“新反对派”形成对峙。一时间,苏联高层形成了斯大林、托洛茨基、季加二人为代表的三大势力。
在1925年12月18日的代表会议上,以季、加二人为首的“新反对派”对斯大林展开猛击,加米涅夫夸大斯大林的“独裁作风”,而季诺维也夫则明确提出,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推翻斯大林”。形势一度对斯大林十分不利,好在在布哈林等人的帮助下,新反对派的阴谋并未得逞。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进行到后来,每当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讲话时,他们每句话几乎都会被“我们需要斯大林同志”、“让斯大林同志讲话”这样的呼声打断。这次会议,季、加二人弄巧成拙,他们非但没能撬动斯大林的地位,反而害惨了自己。从1926年开始,季诺维也夫等人试图另立领导中央,另收党费;1927年“十月革命节”前夕,他们又组织起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但这不但没能拯救他们,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毁灭。
1927年11月14日,季诺维也夫被开除出党,虽然他随后承认了错误,恢复党籍,但权势一落千丈。接下来的大多数时间里,季诺维也夫被打发分管教育和经济工作。1932年10月9日,季诺维也夫因为又试图搞派别活动再次被开除,1933年5月承认错误后再次恢复党籍。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身亡,有“证据”表明,凶手是受到季诺维也夫等人指使。1935年1月,季诺维也夫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但在次年重新审理后,他以“卖身投靠法西斯间谍机关”和领导“暗藏的白卫组织”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并于8月25日被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