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林彪为何反对抗美援朝

已有 439 次阅读2020-2-15 11:46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林彪为何反对抗美援朝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林彪为何反对抗美援朝:中美之间差距太大
2019-12-15 10:29 星岛环球网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

中国各族人民坚决要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林彪曾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并推荐指挥人选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威胁,又考虑到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建议中央成立东北边防军。对毛泽东的意见,中央领导人都赞成。很快,中共中央就做出决定:以第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

1950年7月7日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边防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萧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

从这份参会名单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只有林彪和谭政。

会议讨论了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设立和领导人选配置、政治动员和后勤保障、车运计划和兵源补充等问题。林彪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会上,他从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目标、中朝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必要性。同时,他更多地对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原则作了阐述。这些原则,就是以第十三兵团为骨干,组建东北边防军。今后,东北边防军也作为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摆在东北地区,对内可以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对外也可以作为一支战略威慑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林彪再次发言,就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具体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他发言总的精神是: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分别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第十三兵团的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及第四十二军,炮兵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师,以及1个高射炮团、1个工兵团,共计255000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大多数是来自林彪所率领的四野部队。林彪历来对粟裕十分赏识,认为粟裕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亲自提名粟裕作为入朝部队的先期主帅,到东北地区去带兵。考虑到现在还不能任命粟裕入朝的职务,会议决定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以第十五兵团司令部组成兵团部,统辖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炮兵、装甲兵、工兵及高射炮部队。会议决定,为了集中指挥,成立第四野战军特别司令部,上述部队统一由第四野战军特司负责指挥;空军方面,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也统一由第四野战军特司指挥。这一系列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后,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

从上述决定可以看出,林彪对于保卫祖国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对于组建东北边防军是坚决支持的。中共中央最初也确曾同意在必要时由粟裕率领中国军队先期出兵朝鲜。

但可惜的是,粟裕身体不好,不能赴朝指挥作战。从近期出版的《粟裕年谱》中可以看到,就在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收到他的信后即于8月8日写了回信。在复信中毛泽东说:“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他们的意见。

毛泽东确实考虑让林彪赴朝指挥志愿军

毛泽东从来就没有放松对我国国家安全问题的警惕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精心安排下,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建设、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应该调动的部队也先后开赴东北,但由于主帅没有定下来,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一直没有成立。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的攻势减弱了,朝鲜战场上出现僵持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预见到,中国不出兵朝鲜已不可能。他和周恩来开始物色新的东北边防军统帅人选。很自然地,他们想到了林彪。

为什么他们会想到林彪?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林彪时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二是林彪在军事上是有才干的,当时军队中就有林彪“三大战役有其二”(指林彪参加指挥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渡江战役有其半”(指林彪在渡江战役中指挥了西线军队过江)的说法。三是林彪很受毛泽东赏识,毛泽东对林彪有过这样的评价:林彪打仗又狠又刁。四是出兵朝鲜肯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在东北期间,林彪曾和朝鲜党领导人共同作战,许多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将领曾是林彪的部下;在苏联治病期间,和苏联军队的高级将领关系也很好。五是抗美援朝必定要在冬季作战,而林彪有指挥大部队冬季作战的经验。总之,毛泽东和周恩来认为林彪是率兵入朝最合适人选。

毛泽东就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曾与中央书记处的几名书记交换过意见,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书记也都赞成。中央也曾在一定范围内酝酿过。毛泽东经与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商议后,有意识地让林彪多接触些关于东北边防军出国作战的准备情况和来自朝鲜战场的信息。其他中央领导如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国家副主席高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等人也都知道此事。但中央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也没有为此做出过正式决定,自然也没有与林彪正式谈过这件事。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陷入被动局面,美军趁机加速向朝鲜北方推进,美国的侦察飞机已经飞入我国东北地区上空进行侦察。显然,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毛泽东认识到了派人入朝的迫切性,他指示东北边防军加快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同时,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尽快确定率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帅人选了。

林彪不同意中国出兵朝鲜

但是,毛泽东显然考虑到了林彪的身体情况,他并没有直接命令林彪赴朝率兵作战,而是先就中国出兵朝鲜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就中国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和林彪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中,林彪从中国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坦率地讲了自己对派兵入朝作战的不同意见。他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继续作战。

林彪向毛泽东所谈的意见是直截了当的,并不隐瞒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毛泽东是不责怪林彪的,但他的意见毛泽东不能接受。此时,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心已下。但毛泽东考虑到,林彪是他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初步拟定的率兵出国作战的领导人,他不赞成出兵朝鲜,在执行赴朝作战任务时,势必会有诸多滞碍,会影响到抗美援朝作战的全局。因此,毛泽东没有向林彪谈要派他率兵入朝的意见。

此后,毛泽东又多次约林彪长谈,但谈的主要内容,不是让他带兵入朝,而是向林彪讲,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有什么后果,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对美帝国主义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等,目的是争取林彪在政治局会议上支持派兵入朝作战的意见。但是,林彪在毛泽东的面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同意派兵赴朝。于是,毛泽东就派兵入朝后的战略战术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林彪倒是积极献计献策的。他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方案供毛泽东参考。他提出,派兵入朝后,要先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稳定战场局面。为此,就要集中火力,把重炮尽可能集中到打歼灭战的几个师去。对林彪的这些意见,毛泽东是赞赏的。

毛泽东对林彪直言不同意派兵赴朝的做法并不责怪,但他最终没能说服林彪。应该说,毛泽东和林彪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显然,林彪也知道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其他领导人有让他率兵入朝作战的意图,也不能不如实讲清自己的身体情况。林彪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林彪的意思是,他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允许他率兵入朝作战,如果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最好另外物色率兵人选。

林彪当时确实有病

林彪当时确实有病。林彪年少时身体就不算强健,但入黄埔军校后,由于参加军事训练,身体逐步强壮起来。他身体真正不好,始于平型关战役后。当时,林彪骑着从日本军队里缴获的战马,披着缴获的日本军官的大衣外出,国民党哨兵误以为是敌方人员,喊口令后开枪。枪弹打穿了林彪的肺部,并擦伤了他的脊髓神经。虽经到苏联治疗,但林彪的身体从此就极度糟糕,怕光、怕水、怕风。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回国参加指挥重大战役时,身体情况也十分不好。在东北,林彪多次发病,但还是咬牙挺了下来。为对付疾病,林彪想出了许多怪法。一是吃饭十分简单,只吃白菜炖豆腐和土豆炖豆腐这两种菜,不吃或者很少吃肉食。二是长年不洗澡。据他身边工作人员讲,由于长年不洗澡,他的衬衣穿两天就要换洗,换下来的衬衣沾上一层油污,洗时要用开水烫,用碱水搓,才能洗干净。三是不在有水的地方居住。因为他只要听到流水的声音,就拉稀。这的确是一种神经受伤后遗留的怪病。不光是苏联权威医生奇怪,林彪自己也感到很奇怪,但确实没有办法。

林彪的病还不止于此。自从被伤了神经后,林彪就必须经常嗅火柴燃烧时的味道,否则就昏昏欲睡,甚至头痛。另外,他还有一个奇怪又不知病因但确实很重的病,就是有时会突然脸色发白,身体立即虚弱下去,浑身出汗,急剧喘息。这时,什么药物,什么办法,都治不了。在久病中,林彪摸索出一个治此病的办法,就是“颠车”。林彪在广东时,他身边警卫人员回忆了这样一个情形:

叶群突然在屋中高喊:“快,林总病了!”随着这一声,跑来的不是医生,而是专门给林彪配备的一个警卫兼特殊“司机”陈良顺。他也不是跑到林彪卧室门前去抢救,而是跑到林彪居室西北角的一间空屋子里,那里停放着一辆从部队淘汰下来的老式带斗摩托车。这个摩托车被固定在墙边,排气筒伸向屋外。陈良顺跳上摩托,立即发动。这时,叶群和林彪的一些警卫员一起,扶着身披军大衣,脸色煞白,身体极度虚弱的林彪,坐到摩托车的坐斗里。十分难受的林彪咬着牙忍着。陈良顺加大了油门,摩托剧烈地颤抖起来。林彪小声地命令:开猛些!陈良顺再次加大油门,摩托车颠簸得更猛烈了。这时,奇迹发生了,林彪的脸上有了血色,咬着的牙松开了,紧闭着的双眼睁开了,他神情清醒过来,眼睛里重新放出锐利的光芒,全身也有了力量。过了十几分钟,林彪小声说:好了。他自己迈出摩托车坐斗,慢慢走回办公室继续办公。

解放战争时,林彪身体已经同上面所描述的样子差不多了。在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追歼国民党南方军队的紧张工作中,林彪也曾多次发病。全国大陆解放后,林彪受命主政南方军政,南方地区的军事、政治事务,都要由他拍板决定。南方是新解放区,既要消灭国民党在南方的残余军事力量,又要剿匪;既要接管大城市,恢复经济,建立人民政权,又要进行新区土地改革。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为了稳定南方,林彪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有一个时期,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又多吃简单的素菜,营养也成了问题,因此身体状况更差了,发病的次数不光多,而且一次比一次重。那一时期,他与中央的往来电报中,多次谈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中央对他也很关心。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到朝鲜去指挥作战,不仅紧张的指挥工作他的身体可能顶不下来,就是在异国他乡生活他的身体都可能顶不下来。因此,林彪如实向中央讲明自己的身体情况,是实事求是的、负责任的,也是合乎组织原则的。

 毛泽东对林彪的病情很清楚,对他也很关心

对于林彪的病,毛泽东十分清楚,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十分清楚。毛泽东早在派林彪去东北时,就注意到林彪的身体情况,特别关照东北的其他高级领导干部,要注意林彪的身体。林彪主政南方后,毛泽东对林彪身体情况十分注意,还派医生去南方为他治病。

由于担心林彪在南方吃不消,毛泽东调林彪到北京工作,一方面在中央参与重大决策,更主要的是让他有一个好的医治条件。林彪到京不久,毛泽东就委托负责中央高级领导人健康的保健医生傅连璋去看望林彪。毛泽东还指示傅连璋,让他出面,从上海、北京、天津调来一流的医学专家,专门为林彪治病。为了使这项任务有统一的协调,毛泽东还专门派萧华代表中央统一负责。1953年,傅连璋从北京、上海、天津调来一批医生,专门给林彪治病。由毛泽东亲自出面,调动这样多的著名医生,成立专家小组,还派萧华总负责来为一个干部诊治疾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专家小组对林彪的神经、心脏、肠胃、泌尿、血液、肝脏、肺部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林彪确实十分虚弱,但脏器却没有大问题。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怪病,苏联专家也治不好。尽管他们研究了多次,拿出了各种方案,但没有一个是专家们自己满意的,对治林彪的病也没有多大帮助。除了采取一些维护性措施外,只好允许林彪按照他自己发明的减轻病痛的办法去做了。医生们建议林彪长期静养治疗。

医疗小组的意见,通过萧华转告中央。毛泽东知道结果如此,心情很沉重。但是,林彪的身体状况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他长期休养。

毛泽东对林彪养病十分关心,为此,他还特意给林彪抄写了一篇曹操的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毛泽东把他抄写的这首曹操的诗,托人送给林彪,林彪看后十分感激。

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直言不赞成出兵朝鲜

不久,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朝鲜事宜。由于林彪明确表示不赞成出兵朝鲜,又如实向毛泽东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当然不会勉强命令他领兵赴朝。事实上,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前,毛泽东就已经放弃了派林彪率兵入朝作战的打算,并已经物色了另一个人选——彭德怀。在10月2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于会议中间赶到。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了会议。

出兵朝鲜,是一件关系中国全局和国家安危的大事。对此,毛泽东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他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要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得失,同时也为统一意志。因此,政治局扩大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要求大家,先摆一摆派兵入朝参战的困难。

林彪在发言中仍然坚持他当面和毛泽东谈的观点——不宜派兵入朝。他说:我们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国家已经打了20多年仗,元气还没有恢复。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在随后的几天会议里,林彪又多次发言,表达同样的意见,并且举出了我国派兵入朝作战的具体困难。由于他的发言经过长期思考的,并且有材料有根据,所以得到了政治局不少成员的赞成。在此期间召开的中央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更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意见,对问题分析得也很具体。

对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态度,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在自己的回忆中有所记述。他说:“他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但是,林彪的意见还是被毛泽东否定了。毛泽东看问题自然比林彪视野更广阔,考虑更全面。他是从国际格局和中国长远战略的大视角看待出兵朝鲜问题的,他认为必须出兵朝鲜。他的意见得到了中央政治局许多成员的支持,其中包括另一个领兵主帅彭德怀。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这样,关于出兵朝鲜的事情,就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下来了。

当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决定后,林彪在会上表示服从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定,并且讲了这样的意思,告诉他原来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中准备入朝的部队,坚决拥护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也最终确定派彭德怀领兵入朝。

在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从没有提起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鲜以及他因病不能带兵入朝的问题,更没有提起他与毛泽东曾有过的意见分歧。因为在中央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并没有违反党内原则。

当年党内不少同志与林彪的看法相同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党内有不少同志与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赞成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大概从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就形成了,是他固定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轻易改变的。

实际上一直关注朝鲜战事的林彪,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鲜的意见。据柴军武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说林彪要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军武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此前,柴军武已经向林彪汇报过朝鲜方面的情况。

林彪听了柴军武对朝鲜战事新情况的汇报后,问道:“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显然,林彪在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说:“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林彪的这句问话,实际上是自言自语,也表明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在向下级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柴军武是不能回答的,所以柴军武没有说话。林彪也能理解,谈话就此结束。

从林彪与柴军武的谈话可以看出,当时林彪不赞成出兵朝鲜的意见已经很明确。

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在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与林彪意见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中国历经战乱,刚刚稳定下来,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也需要一段和平建设时期。从军事上看,新中国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武器装备与美国军队相比要落后得多。与世界上第一号军事强国交战,大家在打胜的可能性方面有些犹豫是正常的,党内有些不同意见是可以理解的。许多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讲到了这方面的情况。

聂荣臻在回忆中说:“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薄一波在回忆中也说:“当时下决心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记得毛主席曾跟我谈过,我们确有困难,一些同志不主张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们是个大国,不打过去,见死不救,总不行呀!”

毛泽东本人也回忆过当时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且认为这是正常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的情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翻”,就是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中意见不统一,反复争论的情况。

曾任毛泽东秘书、后来又担任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同志在他的《毛泽东与抗美援朝》一书中写道:在10月4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

就是坚决主张出兵朝鲜的毛泽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犹豫的过程。聂荣臻曾回忆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胡耀邦也在回忆中谈到:毛泽东在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时,“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当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也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上述历史材料可以说明,当年林彪比较早就形成了不同意派兵入朝作战的意见,并且一直坚持没改。他在党内公开阐明了自己的意见,中央做出出兵朝鲜决定时,他服从了中央的决定。这些并没有不正常之处。当时不赞成出兵援朝的,也并不只是林彪一个人。林彪确实有病,他在中央没有做出正式决定的情况下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正常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起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谈判。在谈判中,林彪对苏联表明了中共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心,并在基本战略、要求武器支持等方面,同苏联方面进行了具体沟通。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回到北京,林彪留在苏联治病。此后,毛泽东仍然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过程中,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释文送开国大将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了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黄克诚就此事谈道:“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他还说:“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在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学习黄克诚实事求是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