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三大顾虑能否防原子弹

已有 275 次阅读2020-2-2 05:52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三大顾虑能否防原子弹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三大顾虑:能否防原子弹
2019-12-19 10:17 星岛环球网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很显然,这是美军当时最新式的望远镜。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主动撤退,随身带着的物品中就有这个望远镜。航行途中,船差点撞上江中心一块大石头,惊险过后,毛泽东拿起望远镜专注地回头去看,他问船长:“这石头能不能炸掉?”

摘要:毛泽东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召见林一山。对三峡工程的考虑,他逐步地深入和细致,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投资国力能不能承受;三是怎样解决防空炸问题,同时要考虑防原子弹的问题。

毛泽东对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极为关注,他从战略的高度,对长江的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南水北调等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有一架望远镜跟随着毛泽东多次视察长江,是毛泽东重视水利水电工作的重要见证。

这架望远镜是1944年美军延安观察组送给毛泽东的礼物。但望远镜是在哪种情况下,由观察组的何人所送,至今仍无资料佐证。望远镜为双筒,黑色铁质,外包一层黑皮,大管直径4.5厘米,镜孔直径3.2厘米,左筒上部有白色“BINOCULAR M36×30”字样,右上筒则有白色“WEASTING HOUSE 1943 H.M.R”字样。很显然,这是美军当时最新式的望远镜。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主动撤退,随身带着的物品中就有这个望远镜。在陕北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面对尾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终于反败为胜。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工作人员为毛泽东添置了几个新望远镜。然而毛泽东仍然不忘过去生死与共的“老朋友”,他带着这个望远镜到全国各地视察。1958年,毛泽东为治理长江三峡、规划长江重大决策进行实地考察,又带上了这架望远镜。3月29日凌晨1点多钟,毛泽东健步登上了“江峡轮”,他被安排坐在三楼船尾。“江峡轮”经过一天一夜紧张航行后进入三峡。这天刚吃过早饭,毛泽东身着睡衣来到驾驶室,他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两岸的地形。航行途中,船差点撞上江中心一块大石头,惊险过后,毛泽东拿起望远镜专注地回头去看,他问船长:“这石头能不能炸掉?”船长立刻回答:“能炸。解放后已经炸了不少了,今后还应炸。”

毛泽东继续问道:“有些地方航道仍然很不好,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你们赞成吗?”船长爽快地回答:“我太赞成了,修了水闸,航行就更加方便了。”

船经过三峡大坝坝址时,航速减慢。毛泽东来到甲板上,拿起望远镜对着将要修建坝址的方向看了又看,直到船驶出很远,他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着。

长江三峡问题,要从荆江分洪工程说起。1949年夏,荆江——长江流经湖北枝城到湖南附近的城陵矶一段,险情频发。无数的生命和财产被洪水无情吞没,毛泽东下定了治理荆江的决心。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国庆期间,毛泽东听了汇报。

对于荆江分洪工程,湖北持积极态度,湖南却有顾虑。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说,荆江分洪区等于在洞庭湖上顶了一盆水,万一溃口就要水淹湖南,搞得不好湖南出了力等于自己淹自己。毛泽东亲自过问后,各方面终于达成肯定的一致意见。毛泽东亲自审查设计书,并立即批准兴建该工程。1952年4月5日工程全面开工后,他还专门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从部队抽调了6万人参加分洪工程。原计划100天完工的工程,结果75天完成。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毛泽东的信心,也肯定了分洪工程的可实施性。

从荆江分洪工程到正式提出三峡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到了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汉口到南京,专门就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问题同林一山谈了3天。林一山谈了在长江许多支流修建水库的规划。毛泽东问他这些支流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林一山否定了。毛泽东于是指着地图上三峡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2}从此开始筹划兴建三峡水库。

1954年11月26日晚上,毛泽东的专列到达汉口车站,林一山到车上汇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问题,刘少奇、周恩来也在车上。林一山汇报三峡坝区的选址定在花岗岩地带的美人坨,但是岩石风化厉害,而且这个河段上游的片麻岩还未勘探过。刘少奇询问什么是片麻岩,毛泽东立刻说:片麻岩是花岗岩的变质岩,很坚硬,在片麻岩地区选坝址是没有风化问题的。在场的人都很惊讶,毛泽东居然掌握了丰富的地质知识。

直到27日拂晓,林一山的汇报才结束,毛泽东拉住林一山继续谈,将车停在郑州北站,又听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赵明甫汇报黄河的综合治理情况,和刘少奇、周恩来以及河南、湖北的党政领导一起探讨,并向赵明甫要了黄河流域的地图。

对于三峡问题,毛泽东非常慎重。1958年1月,他亲自主持南宁工作会议,期间有几天时间就专门研究三峡工程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主张先修三峡工程的林一山,和主张先开发长江支流不宜先修三峡工程的李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让他们各写一篇汇报材料。

林一山先汇报,他说三峡工程的报价是72亿元,毛泽东对以前的汇报记得非常清楚,马上反问怎么少了,过去不是提160亿元吗?林一山解释说经过科研突破可以省下一些。李锐的报告只用了半个小时,非常简单,但问题谈得很清楚。毛泽东听完报告后同意了李锐的观点,认为三峡工程目前搞不起来。在他的主持下,中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决议》,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工,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现在采取积极准备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

从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南宁会议不到5年时间,毛泽东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召见林一山。对三峡工程的考虑,他逐步地深入和细致,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投资国力能不能承受;三是怎样解决防空炸问题,同时要考虑防原子弹的问题。

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毛泽东的脑海中。1958年夏,毛泽东又请林一山到武汉专门汇报长江的泥沙问题,也就是三峡水库的寿命问题。林一山汇报说,长江的含沙量远比黄河的少,相对量少,但绝对量还很大。根据计算,三峡入库泥沙,每年约5亿吨。假定三峡以上不修其他水库的话,三峡水库使用寿命可达400年,至少也可达200年。

毛泽东沉思了很久,告诉林一山:“这不是百年大计,而是千年大计,只两百年太可惜了!”

按照他的指示,水力学和研究泥沙的专家们结合古代、国外的资料,最终找到了水库长期使用的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