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走近毛泽东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已有 1166 次阅读2019-7-23 14:03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走近毛泽东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走近毛泽东》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2015-04-28  海潮轩 

 下面的文字共有14000多个,我将它一字一字地整理完毕,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的一生。

这部大型纪录片真实地再现了他光辉的革命历程。
尼克松说他近乎是个神,但是,看了这部片子后,

我认为,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领袖和伟大的军事统帅,而且,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是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
我再一次喊:伟大的毛泽东永垂不朽!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他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壮年,从壮年到晚年,83岁的毛泽东,在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在。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幅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突然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这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伟大而豪迈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36年,一个叫斯诺的美国记者,在陕北采访时要给毛泽东拍张照片,当他举起相机要拍时,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帽子,他觉得这位红军统帅不戴军帽有点不合适,便把自己的军帽递给了他,为他拍下了这张戴军帽的照片,也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毛泽东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小时候的生活与其他农家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毛泽东1959年回到韶山时写的诗句。此时此刻,他走进父母的卧室,望着父母的照片,还有他出生的这间土坯房,少年时代的一些仿佛就在眼前——这些竹筐、石兑、锄头等农具,是毛泽东最熟悉的,小时候他常常用这些农具帮助父母干活。毛泽东八岁时才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但他对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盛世危言》是一本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毛泽东当时想尽了办法借到了这本书,并留下了这份还书的便条,这里还保存了毛泽东当年午饭用的小竹篮子和这个小桐油灯。这盏小桐油灯记载了毛泽东13岁停学期间,白天劳动晚上学习的经历,儿时的毛泽东在家乡有个乳名叫“十三牙仔”,乡亲们知道,正是这个爱读书有劳动的“十三牙仔”,领导全中国的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曾经回到家乡创办了农民夜校,和组织农民协会,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带出来参加了革命。回到故乡的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到后山去看望父母的坟地,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放牛的孩子,这情景或许让毛泽东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在父母的坟前,毛泽东用松枝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17岁那年,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写的言志诗,悄悄地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中,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被编入第八班,在这里他曾做了一件让老师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根据自己的姓名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划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好几百字的《征友启示》,引来了一些学校的校长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来查证,是不是有“二十八画生”这个人,他们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坐落在长沙的“齐鲁书院”,毛泽东常常渡过湘江与蔡和森等人来到这里读书自学,这是他和蔡和森当年一起学习住过的地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仅刻苦学习知识,还经常用特殊的方式锻炼身体,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运动体操,四处向朋友和同学推广。寒冬季节,他用学校的这口水井里的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就在野外的雨中奔跑,江水滔滔,他就去游泳搏击风浪。1959年他回到韶山时,毛泽东还忘不了在自己家乡的水库里游泳,回味当年游泳的感受。

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以行为之奇、胆识之奇、志向之奇,而被同学们戏称为“毛奇”。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成立了一个自己的社团,取名为“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改良人心和风俗,做新的国民,蔡和森的家里是新民学会经常活动的地方,新民学会的不少会员,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人物。

1921年夏天,毛泽东在上海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回到长沙后,他与何叔衡等人建立了最早的中共省委组织——中共湘委员会,这里就是湘区委员会的旧址,毛泽东和他的妻子杨开慧曾住在这里,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就出生在这里,后来,杨开慧和毛岸英都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是毛泽东在答李淑一时写的著名的《蝶恋花》词。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除了妻子和儿子以外,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堂妹一个侄子。此刻回到家乡,虽然再也不能见到牺牲的亲人了,但是家乡人民这些幸福的音容笑貌,不正是毛泽东和牺牲的亲人们为之奋斗所希望看到的吗?

长年在乡村丛林里的战争生涯,使毛泽东养成了登山的爱好,1954年春天,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宪法时,闲暇中便去登杭州附近的山峰,一次登到半山腰时已是傍晚,有人说再往前走没有路了,天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提出下山往回走,毛泽东说,你们是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们往前走决不下山,不走回头路,这就是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对手中的这根柱杖爱不释手,每次外出都带在身边。这是1954年春天,在登山时工作人员就近为他砍了一根竹子,缠上胶皮做成的一根拐杖,毛泽东很高兴,拿着它在杭州附近爬了不少的山,此后,他把这根竹杖带回了北京,后来,又用这根竹杖,到山海关视察,到十三陵工地,还到过故宫。日子久了,这根竹杖被磨得又光又亮,成为他的心爱之物。如今,这根竹杖已经成为国家文物被保存在中南海的故居里,在转战陕北的时候,毛泽东曾经使用过许多拐杖,那些用其它树枝做的临时拐杖都没有保存下来。1965年,毛泽东在长沙会见胡志明,胡志明看到了这根竹杖,非常喜欢,临别时,他说用自己的拐杖和毛泽东的交换,以作纪念,但毛泽东没有同意。胡志明离开不久,毛泽东带着这根竹杖回到了井冈山,犹记当年风火里九死一生如昨,重上井冈山,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览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而井冈山却仿佛像一个永恒而鲜明的历史坐标,毛泽东的辉煌,中国革命独特的道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1965年5月22日那天,毛泽东一到黄洋界,便快步走向山顶,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叹道:这就是黄洋界,之后,还让他们打听当年修的工整是不是还在,这次回井冈山,离毛泽东1927年引兵井冈已经整整38年了。傍晚时分,他就这样面对黄洋界坐着。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长沙一个叫许克祥的小军阀,只用了一个团的兵力,就把湖南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给毁灭了。这就是当年震惊中外的“马日事变”。近在眼前的“马日事变”,对毛泽东的震撼太大了,在这个生死关头,毛泽东看到了没有枪杆子的被动和悲哀。于是,在武汉召开的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的发言语惊四座,他说,从前我们说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农民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的,须知政权都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毛泽东的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战略。

八七会议后,已经三十四岁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领兵打仗的毛泽东,却在湘赣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秋收起义,在人们的记忆中,毛泽东是穿着一件棉布长衫来指挥这场几千人的暴动的。秋收起义的部队,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新旗号,但是,攻打长沙的计划失败了,有人要求按中央指示继续攻打长沙,毛泽东却认为,这是在拿鸡蛋碰石头,他毅然率领起义军背着长沙向着井冈山走去,远在上海的中央,不同意毛泽东的选择,决定撤销毛泽东的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的职务,但是这个命令传到湖南时,毛泽东早已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60年代,来访的外宾常常问起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毛泽东的回答也常常是四个字“逼上梁山”。这是《水浒传》里扯旗造反的绿林英雄们的共同经历,毛泽东对外国客人说,我没有准备打仗,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干革命了,我们也很蠢,没想到要用枪杆子,也没有想到蒋介石到处抓人杀人,不要我们活了,这七逼八逼把我们逼上了梁山。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新的信念、新的方式演绎了逼上梁山这条路上的悲壮的故事,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为他看准了一点,在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中,边远的农村恰好是红色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蒋介石在南京宣称,谁控制了广东、北京、上海和武汉,谁就控制了全中国。

毛泽东则在农村预言,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全中国。

后来的事实证明,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从井冈山逐步延伸,一直延伸到北京的天安门。

其实,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人生志愿,不是要去抓枪杆子,而是想做个文化人,想当一名教师或一名记者,越到晚年,他谈论个人兴趣越大。50年代后期,他多次公开讲,我退休以后,可以给《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以到大学做教授,解放后,毛泽东曾花费不少精力,来整理校对他的著作。

1960年6月21日,毛泽东接见日本文学代表团的时候,兴致勃勃的谈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志愿,让在场的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随意和亲切。他对客人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是准备当教员的,那时一心想当个教员,没有想到后来会去打仗。

1964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见到了在延安时期就认识的老朋友,他又谈起了自己走上了武装反抗道路的过程。他说,我年轻时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听说过共产党,更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名战士,并组织一支部队去打仗,我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反动派杀人太多了,然而,时事造英雄,历史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一个根本没有想到要打仗的人去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却依然不喜欢摸枪,在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创造了“四渡赤水”这一军事奇迹。但他却对人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在延安,在西柏坡,毛泽东常常沉湎于书香笔墨的世界,这书香笔墨的世界伴随着他的一生。中南海的卧室里,那张特制的木头大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注解,既是病魔缠身,写字的手都颤抖了,他还在许多册上亲笔写下了“1975年8月再阅,1975年9月再阅”……他批注的一套二十四史,被影印出版后,尽管售价达16万之巨,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的时候,还把它作为国礼,送给了哈佛大学,毛泽东把不读书、不年报,视为党的领导干部很严重的缺点之一。而他自己,即使是在南来北往的视察途中,也总是携带着一个硕大而沉重的木头书箱子。

1949年进城后,发给了毛泽东一张《持枪证》,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配枪,这个持枪证已作为文物,陈列在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解放后,毛泽东偶然也摸过枪,那是他和周恩来、邓小平一起观看部队射击表演的时候,表演结束后,老帅们都兴高采烈地来到射击场上过枪瘾,出乎意料的是,毛泽东这次不仅练了练拳脚,还端起了一位神枪手刚刚使用过的国产步枪,但他只是做了一个瞄准的动作,便放下了枪。不喜欢摸枪的毛泽东常常强调,革命者不仅要学会使用枪杆子,还要学会使用笔杆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写出了《论持久战》,他用他的文房四宝告诉天下,这场战争必将是一场持久战,战争的结局一定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这一论点不仅在八路军、新四军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就连当时国民党内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也大加赞赏,并立即转述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不得不表示赞同。

到延安参观过毛泽东故居的人们,一定记得这两间简陋的窑洞,现在的陈设是按原貌保留的,然而,就在这个小窑洞里,毛泽东就能洞悉纷纭杂乱的国内外大事,深刻地把握中国革命的脉络走向,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依然用他的文房四宝告诉人们,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目前进行的是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此论一出,一幅清晰的社会变革前景摆在了人民的面前。蒋介石也描绘了一幅中国未来的图样,他请人代笔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之命运》。蒋先生在书中宣称,今日的中国,没有了中国国民党,就没有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种主张,都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两种主张,描绘了中国的两种前途。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是1924年1月在广东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那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不少共产党员,都加入了国民党,孙中山亲自点名30岁的毛泽东作为正式代表,35岁的蒋介石也列席了会议,毛泽东穿着长衫在大会上作了讲话,蒋介石坐在下面静静地听。会后不久,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而毛泽东则做了国民党中央宣传布的代部长,也就是说,他们一个去抓了枪杆子,一个去抓了笔杆子。

1927年以后,擅长抓笔杆子的毛泽东,也不得不指挥中国共产党人抓起了枪杆子。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独立自主的一方,蒋介石的国民党为了融共,一再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甚至打出了一个天上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古训。明白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党一人的独裁理论,听了这一套,毛泽东在延安说,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毛泽东的确不信邪,1945年重庆,抗战胜利后,他以惊人的胆识前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他们又站在了一起,相隔20年,毛泽东依然一身便装,无论是信仰还是性格都格格不入的蒋介石和毛泽东,成为当时国统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应诗人柳亚子的要求,毛泽东抄录自己1936年作的词《沁园春-雪》相赠,正是这首词,一经披露,让国统区的人们领略了毛泽东的文人风采。“北国风光……”。毛泽东的诗情画意和人民的和平愿望就这样被炸碎了——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了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内战爆发了。

1947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蒋介石调动20万大军进犯延安,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兵力,只有区区三万余人,重兵压境,延安人心里十万火急,同仇敌忾的延安军民,决心打一场延安保卫战,而此时,在毛泽东的眼里,却不仅仅有延安,3月11日他力排众议,决定在必要时撤离延安,这个决策对于延安军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时间许多人的想法是转不过弯来。毛泽东告诉人们,蒋介石打仗是为了争地盘,占领延安他好开庆功会,我们就给他地盘,我们打仗是要俘虏他的兵员缴获他的装备,消灭他的有生力量,这样,他打他的,我打我的,等蒋介石算清这笔帐,后悔就晚了。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又说,退出延安是为了打到西安,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延安的军队和群众开始撤离,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是最后撤离延安的。离开曾经居住十三年的延安那天,毛泽东从地上拣起一块敌军轰炸延安的炮弹碎片,拿在手里掂了掂,说了一句,可惜了,是块好钢,可以打两把菜刀。在毛泽东看来,撤出延安,是他战略棋盘上的一步棋而已,更大的行动还在后面。为了拖住几十万国民党主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只率领四个警卫连的兵力,留在陕北和敌人兜圈子,并有意让蒋介石知道,为了隐蔽行踪,毛泽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德胜”,意思是离开延安取得胜利。

当毛泽东、周恩来一行在陕北的山道上,悠悠兜圈子的时候,蒋介石的部队就这样进入了延安。与此同时,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前线同几十万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较量。并击毙敌军29军军长刘戡和中将师长严明,1948年4月22日,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收复延安。1945年开始,气势宏伟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这时候,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紧要关头,毛泽东也从陕北东渡黄河,住进了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就是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指挥的。在这里,毛泽东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决战时刻,美国人评论说,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最大区别,在于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地指挥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人民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打响以后,毛泽东的眼光便盯上了锦州,因为它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

1948年10月毛泽东果断决定,对长春围而不打,让林彪率部南下攻取锦州,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命令范汉杰死守锦州。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锦州战役打响了,然而,仅仅用了31个小时,挑起国民党东北和华北两大军事扁担便折断了。人民解放军活捉了国民党首将范汉杰以下九万人,东北的大门关上了。为了一座孤城,蒋介石赔了部队还丧失了战机。后来,毛泽东这样评价这场战役,如果当时蒋介石果断地放弃锦州,西撤华北,同傅作义联兵一处,我们的仗就不好打了。人们在总结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时感叹道,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关键是看指挥员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

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发了190多封作战电报,战争结束后,他舒了一口气,一天午睡后,他在西柏坡农家院里的一棵树下,让警卫员给他梳理头发,警卫员发现了一根白发,拔了下来,毛泽东捏在手中,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棵头发,值得。一根白发,一支毛笔,190多封电报,国民党一百多万大军,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这就是军事统帅毛泽东。然而,这位军事统帅,却拒绝了中央要授予他大元帅军衔。不想当元帅的毛泽东,庄重地给他的战友们授予共和国元帅勋章。在1955年评军衔时,中央准备按照苏联给斯大林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一个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总后勤部的一个军工厂,按照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但毛泽东拒绝穿这套服装,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的意思,这样的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英国的蒙格马利元帅是二战时的英雄,他曾在非洲率领军队,打败了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国元帅隆美尔。毛泽东和他很谈得来。1961年蒙格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他询问毛泽东,你为何没有军衔?毛泽东回答说,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对于一个军事统帅不要军衔,蒙格马利觉得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吗?毛泽东回答得非常干脆:帅、将、校统统都不要。

毛泽东对大元帅没有兴趣,但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游泳。从儿时在故乡的小池溏开始,毛泽东畅游了中国的许多江河湖泊,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畅游了长江。蒙格马利在船舷上欣赏如鱼得水的毛泽东,他或许不知道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一种迎接挑战的自信。青年时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时候,差点被浪涛湮没,被同学救起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诗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荡水击三千里。这首诗后来遗失了,但是他在晚年常常谈起这首诗的后两句。游完长江的毛泽东,就这样朴素地来到群众中。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时,遇上大风,他不仅迎浪畅游,还对人说:七级台风我在北戴河、大海里游得很舒服,毛泽东诗兴大发,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他河流去游泳,1960年毛泽东会见尼泊尔首相柯腊拉伊谈起了到尼泊尔游泳的设想,毛泽东还说,我也想到恒河去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也是1960年,毛泽东又和来访的老朋友斯诺谈起了游泳,斯诺说,1936年在保安,你曾说过要到美国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但这是一厢情愿,华盛顿政府会反对,斯诺笑了。如果他们同意呢?毛泽东笑着说,如果那样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只作为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但是,毛泽东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能去密西西比河游泳。

没有在国外游过泳的毛泽东,1949年曾走出国门,去了苏联,这是他唯一去过的外国,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就是鲜明在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但在关系到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毛泽东从来不让步,中苏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但是在选择什么地方举行中方庆祝招待会的问题上,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毛泽东提出在莫斯科大都会饭店举行,认为克里姆林宫是苏联政府举行国宴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个主权国家来说,不完全合适。但斯大林表示,他从来没有出席过在饭店或是外国使馆举行的宴会,毛泽东坚持不改地方,斯大林执拗不过,在1950年2月14日那天,斯大林不得不打破惯例来到莫斯科大都会饭店,参加了中方的执行宴会。中苏结盟,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也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当苏联动议,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和海军基地,进而以建立联合舰队的形式,损害中国主权的时候,毛泽东果断地拒绝了,后来,中苏两党的关系破裂后,毛泽东说,从那时起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我们抛弃了天条,走自己的道路,他甚至幽默地说,我们不怕争论,争论下去,天照样下雨,女人照样生孩子,草木照样生长,鱼照样在河里游。

1956年2月,当选柬埔寨首相不到一年的西哈努克,在北京同毛泽东第一次握手时,中国和柬埔寨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1970年3月,已经是柬埔寨国王的西哈努克在访问苏联的时候,在美国的支持下,柬埔寨国内发生了政变,他失去了权力和所有的财产,但中国仍然按照原计划邀请他前来访问,最后,西哈努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王国临时政府,中国承担了他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开支和开展外交活动所需要的经费,西哈努克对毛泽东提出要偿还时,毛泽东只说了一句,我们不是军火商。西哈努克感慨万千。他对记者说:中国不输出坦克和士兵,而是输出尊严和对别人的尊重。1970年5月20日,为了声援亚非拉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中国政府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声援大会。这天,毛泽东邀请西哈努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后来,柬埔寨人民如愿地赶走了美国侵略者。有人说,毛泽东对西哈努克的支持,事实上,是领导第三世界人民找回了自己的民族尊严。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访问,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的手握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的确,在他们握手的一瞬间,一个世界上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和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结束了20多年的对峙,共同宣告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开始。临别时,尼克松将一个白宫专用的高脚杯赠给不爱喝酒的毛泽东。后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被迫辞职,毛泽东却说:我想念他。1976年2月,尼克松再度访华,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但他仍然兴致很高的和尼克松交谈,为了表示对尼克松上次送酒杯的谢意,毛泽东做了这个一个动作(举杯的动作),对此,尼克松感动地说:离任以后,我才发现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和美国人做了朋友的毛泽东,再见到美国人的时候,也不失时机的运用幽默和双关语。1973年,基辛格来到中国见毛泽东,谈话间,基辛格突然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毛泽东回答:只会几个单词,如paper tiger之类的,在场的人开怀大笑,这个单词是“纸老虎”的意思。基辛格后来才明白,毛泽东曾用这个词来形容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后来又用它来比喻帝国主义。两年后,基辛格带着妻子再次访问中国。这次相见,毛泽东不再和他开纸老虎之类的玩笑,而是好奇的指点着比基辛格高出许多的基辛格夫人,基辛格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当他看到我的妻子,觉得有趣的是妻子比我高出那么多,他对此事作了一番评论,对比男人还高的女人有什么感觉?基辛格觉得这位中国领袖在外交场合也是那么本色自然,让人感到很亲切自然。

毛泽东在会见各国外宾的时候,的确是常常不拘于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的真实和真诚,他把客人领进接待室,有时让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给客人让烟,自己也抽上一支。虽然毛泽东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会的时候,他有时也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在饭桌上,他甚至为客人布菜。会议结束,他把客人送出门外,目送客人的车子离去。

美国传记作家特利尔,向西方人说,毛泽东在他的中南海发现了非洲。利比亚总统卡翁达是与毛泽东最早握手的非洲国家首脑之一。1967年,卡翁达第一次来中国,是戴着一枚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握手的。在谈话中,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非常重视和亚非拉国家交朋友的想法。1974年2月22日,在北京和卡翁达第二次握手的时候,毛泽东已是81岁高龄了,会见的气氛非常亲切。后来,卡翁达回忆说: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我的夫人戴着手镯,他问是不是象牙做的?我回答:是象牙做的。夫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礼节,他用同样的礼节来回应——行屈膝礼,这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和中国领导人,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步撕破了西方世界的封锁铁幕,摆脱了中苏关系破裂后的艰难处境。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常这些穷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 的。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中国共产党人最高境界与追求,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

五十年代的一天,毛泽东与在京的中央领导人,乘上公共汽车到十三陵,和首都人民一起参加修建水库的劳动,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就像如鱼得水,毛泽东显得是那样的开心,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也离不开水。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着深厚的感情,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农民的一些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情绪。通过这件事促使毛泽东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都分配了生产任务。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状况依然牵动着毛泽东的心,1950年夏天,淮河突发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当他看到灾情报告上说,有的人为了躲水爬到树上,人蛇争树,竟活活被毒蛇咬死时,他伤心地落泪了,他接连指示了三份灾情报告,给周恩来,提出了根治淮河的设想,并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一项大规模治理淮河工程就这样开始了。尽管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举,经济还十分困难,但依靠人民群众的量力,仅一年的时间,第一期治淮工作就顺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方有一千多万人感染上了血吸虫病,得这种病的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少数严重的病区田地荒芜家破人亡。对此毛泽东非常揪心,1955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场降服灾难的特殊战斗就这样打响了。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从《人民日报》的新闻上得知,江西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他兴奋得彻夜不眠,浮想连篇写下了两首《七律-送瘟神》,他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赞誉人民战胜病魔、改天换地的伟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住进中南海的毛泽东,经常乘一辆专列外出视察工作。毛泽东的专列事实上成了他移动式的办公室。在铁路沿线,他可以随时随地停车,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现场办公,还能随时接近人民群众。

在这样的场合会见外宾也是常事,有不少的外国客人都到过毛泽东的专列,这是他会见古巴参谋联席会议总督察夫妇的场景。毛泽东宣称自己是按月亮办事,也就是说夜晚办公,白天睡觉,白天能这样坐在列车窗口的情景,就连跟随他的警卫战士都很少能见到,于是,这几个胆大的战士,便抓住机会拍下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毛泽东说过,我在北京呆久了,脑子里就空了,一出去里面就有东西了,于是,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外出视察,有时在外面一呆就是几个月,当时的许多重大决策,常常是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做出的。走出北京的毛泽东,曾经这样安排他的行程——1959年10离开北京,1960年3月回到北京,在外5个多月,这期间跑了八个城市,停车开会谈话59次,视察工厂、农村和部队7次,接见外宾5次,除在杭州读书办公近两个月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专列上面,他想用这辆专列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1960年4月,回到北京一个月,毛泽东的专列又启动了。(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外出视察常常被人认出来,造成围观群众拥堵的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做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共场合必须截口罩,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戴着口罩外出视察,累了,就在铁轨旁边或土坎上歇会儿,抽上一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他在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了。

毛泽东拄着他这根心爱的竹杖又出发了,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样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中央警卫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带,秘密组建了一支护卫他考察的骑兵大队进行训练,1964年夏天,毛泽东还拟定了考察黄河出发日期,为他训练的白马坐骑,也从北京调到了北戴河。在警卫员的搀扶下,71岁的毛泽东骑了上去,还照了张相。由于国际形式发生了变化,他被迫取消了这个计划。1972年毛泽东大病了一场,病刚刚好点时候他就风趣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去了一趟,他们俩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和粮食还太少了,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先回去吧。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心愿,可是,他毕竟是已近80岁的人了,无论身体还是国家形式,他都不可以去跋山涉水考察中国的大地了。

1973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们还记得,大会闭幕的时候,全体代表起立鼓掌欢送毛泽东离席。但年迈的毛泽东已经因腿疾而站不起来了,他又不想让代表们看出来,便坐在席位上不动,周恩来见状机智地宣布:毛主席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毛泽东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代表们依依不舍的回望着毛主席。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的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的,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毛泽东还形象地解释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他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活着的时候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啊,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对生老病死非常旷达的毛泽东,面对这样的场面心情是繁杂的,他曾在许多场合毫不忌讳的谈人的生死的自然规律,认为人不可能活一万岁,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人之常情。1970年5月20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对老朋友斯诺发感慨说:要人们去克服三千年迷信皇帝的传统习惯,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四个伟大”——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统统去掉,只剩下teacher这个词,就是“教员”。

毛泽东曾对人说,他身上有几分猴气,猴气的意思,大概是不拘一格、不事事循规蹈矩、刻刻板板的生活和工作。在青年时代,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自己的性格不好束缚,他追求一种真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每一个接触过毛泽东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谈话方式和装束举止,都绝少彬彬有礼的客套,也没有虚情假意的造作夸张,一切都十分的本色自然,给人一种亲和力,更能感受到毛泽东亲和力的,是在筹备新中国日子里,风尘仆仆进到北京城的毛泽东,精心筹划着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务,从国旗、国歌到治国纲领,他都虚心地与各界人士一起商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像是一个进京赶考的学生,认真地准备着各种答卷。希望能得到人民给予的满分。曾有一个外国人向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中国第一,还是共产党第一?你首先是一位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位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总是微笑地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好像是在问,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确切地告诉你,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坚信,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总是说,任何一个政党,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长期生存下去。这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参加中南海选举基层人民选举的情景。

有位叫斯坦因的外国记者,曾经苛刻的向毛泽东问了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你凭什么权力来指导你的政府和军队?毛泽东不加思索的回答:凭人民的信任。正是人民的信任,使毛泽东感到自己对人民的无尽的责任。

毛泽东不仅把自己的比重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且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寄托在人民共和国青年人身上。

1965年,老朋友斯诺曾经问他:你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环境,但年轻一代将来会做些什么呢?毛泽东回答说:未来的事将由未来的人决定。从长远来看,年轻的一代,总是比我们更有知识。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话时,情不自禁地天达了他的希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这主席的原声讲话。

1949年,无数烈士鲜血换来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在这里(天安门升起后,毛泽东曾4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这五颜六色中,红色象征着热烈、浪漫、进取和革命。毛泽东一生都喜欢红色,晚年的毛泽东尤其喜欢玫瑰红。的确,红色似乎与毛泽东的经历有着许多联系——红军、红旗、红星,还有红色的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的红墙。这红色,红遍了一个时代,这红色,成为了新中国象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是毛泽东的原声讲话)。

毛泽东,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普评制 2019-7-23 14:10
强国社区>强国论坛 普评制点评走近毛泽东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普评制.blog 阅读(693) 回复(3)  2018-08-23 14:39:33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2/168787687.html
【新加坡前卫政治《普评制》】普评制点评走近毛泽东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普评制 2019-7-24 查看:4
http://www.lee-philosophy.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16&fromuid=1763
【博客中国】普评制点评走近毛泽东大型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2019-07-24 02:02:34栏目:普评制点评
http://mayc53.blogchina.com/729763996.html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