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去世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去世
褚时健去世:享年91岁!73岁一无所有,85岁已是亿万富翁
来源:冷箫推荐
褚时健,褚橙创始人,71岁入狱、74岁二次创业、85岁成亿万富翁,是中国最具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
2019年3月5日,91岁生日后不久,褚时健在云南玉溪病逝,一段商业传奇落幕。2019年3月5日,91岁生日后不久,褚时健在云南玉溪病逝,一段商业传奇落幕。
褚时健一生缔造了云南红塔和褚橙两大成功事业,这段广为流传的评价最能代表他的一生: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备受争议的“中国烟草大王”
褚时健是云南玉溪人,1928年出生于云南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国最具争议性财经人物之一,红塔集团原董事长,“中国烟草大王”。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二年,51岁的褚时健任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厂长,凭借大胆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一流设备,学习国外种烟技术,教授当地农民烟草种植知识,改革创新产烟体制与管理,使得云南香烟畅销中国,在全球知名度颇高。
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实践,佐证选择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褚橙庄园内一小块宣传牌上写有:他62岁被评为中国十大企业家,66岁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人们常说盛极而衰,褚时健“出事”的那年是1995年,当时云南烟草的发展延续着势不可挡的劲头,烟草经济的蓬勃发展备受瞩目,褚时健一度被视为最大“功臣”。而一封检举信将他送入监狱,他的人生也从此改变。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被判刑入狱那年,褚时健71岁。
从烟王到橙王
70多岁的褚时健再次创业
2001年,褚时健减刑为17年有期徒刑,次年保外就医。73岁的褚时健与老伴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子。十余年后,褚橙年产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这种好吃的“励志橙”伴随着老人的故事,风靡全国。
2012年11月,褚橙开始在电商平台售卖,并进入北京市场,售价高达15、16元一斤。2013年,褚橙的销量达到一万吨,创收过亿元。经历一番牢狱之灾,种了十年橙子的褚时健,再创奇迹,成为最传奇的企业家之一。
“那时褚时健身无分文,”褚橙庄园办公室主任林安此前接受采访时说,“是新加坡华人华侨资助了他。”
褚橙庄园职工食堂厨师说,褚时健爱吃麻辣鸡、麻辣鱼,嗜辣之人热情果敢,做事往往带着一股痛快劲儿。褚时健对改革开放“把脉”精准:特色农业、互联网是未来趋势,他与妻子下决心承包荒山开始种冰糖橙。
种上果树后,褚时健不停地改进种植方法,为了保证个个橙子甜,他严格规范到每棵树上挂多少果,干旱时期如何浇水等,而这些需要褚时健和技术人员挨家挨户跟果农沟通,手把手教技术,还要跟他们解释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
收获后,有专业的评测机器来给橙子评级,来定果农的收入。而新平的农民原本都是贫困户,后来凡是跟着褚时健种果子的都脱贫了,一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左右。
褚时健84岁时,“褚橙”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开始在中国各地销售。事实证明,“褚橙”成功得益于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创造的新型产业链。
如今,褚时健与“褚橙”的故事已家喻户晓,成中国“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代表案例。
资料图: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 杨华峰 摄资料图: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 杨华峰 摄
从“烟王”到“橙王”
一代传奇终落幕。
01
15岁那一年,褚时健不得不扛起生活重担。1942年,日本人轰炸滇越铁路,父亲褚开运被轰炸气浪震伤,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后,撒手人寰。
弟弟妹妹里,最小的不满1岁。母亲家里、地里两头忙。当初父亲跑运输,是一家人全部生活的支撑。母亲思来想去,把褚时健叫到跟前:“家里的酒坊,往年都是请师傅来烤酒,现在咱们家没钱了,以后烤酒的事就交给你。”
酒坊并不大,一间房屋,一个灶,发酵的瓦缸120多个。每次要用上700多斤苞谷。对一个手艺熟练的老师傅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传统的烤酒,分泡、蒸、发酵、蒸馏、接酒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不容有失,要想烤出好酒,更是难上加难。
泡苞谷时,700多斤的苞谷,褚时健得一袋一袋扛到酒缸边泡好。至此,力气已损去一大半。待原材料泡好了,又慢慢蒸,十几个小时里,锅中必须保持有水,糊了,酒就差,烂了,前功尽弃。别人烤酒,怕耽误事,往往两人轮流守着,以便精神集中。褚时健却一个通宵也松不得气,气松了,这缸酒就完了。
从小到大,褚时健就跟周围孩子不一样。无论什么事,他总想做到最好。哪怕是下河摸鱼玩儿,也要比别人抓得多。
“做一件事,力气花了,要是马马虎虎地做,那力气也就白花了。认认真真地去做,更划算。”
——褚时健
一开始,他就守在酒缸边上,一守几个小时不睡觉。一边守,一边观察酒缸里苞谷的变化,一一记在心里。时间久了,他就定时眯一会儿,灶上稍有动静,他马上就能醒过来。一来二去,再去烤酒,身体就像有了闹钟一样,每次添完水,休息两个小时左右,必定自己醒来。褚时健烤酒,从来没有蒸过头,连同村的大人们也很难做到这个地步。所以他烤出的酒,口感极佳。
三伯家的师傅,来教他如何给酒发酵,临走时,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你照着我的方法做,保证出酒率比别人家的高。”
褚时健学会了,却没有照搬师傅的,自己坐在酒缸边上琢磨:“夏天和冬天的温度不一样,发酵的情况也不同,靠近灶火的发酵箱,发酵程度总是要好一些的。出酒率也更高。”
于是,他把灶里剩下的柴火装在铁盆里,放在离灶火较远的发酵箱边上为它们增温。结果,人家三斤苞谷出一斤酒,他只需要两斤半。
后来,人家来向他取经:“怎么你睡着了,总能准点醒过来?有什么诀窍吗?”
褚时健说:“哪有什么诀窍啊,大概是因为心里有这件事,有责任心。”
有责任心,是做任何事的第一个前提。有了责任,才有敬意,怀着某种敬意去做事,就不会把事情做得太差。怀揣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也是做好一件事最大的诀窍。
02
建国初期,褚时健被调任到宜良县墩子乡做征粮组组长。对新成立的政府来说,征粮可是一件大事。入滇的解放军超过10万人要吃饭,还有赴藏过境部队的口粮。上头直接给了个数字:10亿斤公粮。
老百姓(57.700, -0.10, -0.17%)一听,都吓傻了。因为这一年,他们早就向国民政府交了一次粮食了。一听又要征粮,大家都不干:“本来年年打仗,田地收入就不好,现在又来要粮食,还要不要老百姓活了?”
果然,云南大片区农民都有抵触情绪。有些地方爆发了动乱,加上国民党残余和土匪四散谣言,不少地方都出了杀害征粮干部的事。土匪趁乱而起,抢了260多公斤的粮食。褚时健虽只负责一个村,情况也不容乐观。
县里开会,干部诉苦。唯褚时健一人不语,在他看来,这不是老百姓的问题,而是干部征粮作风不对:“人家不交粮食,你们就态度强硬,还惩罚不交粮的农民,大家当然要抵触。”
其他干部一听,不乐意了:“你光嘴上说得利索,有本事你去!我看你能征多少回来!”
褚时健去了,一个村的征粮任务,规定两个月完成,结果他10天就拿了下来。办法,其实简单。白天跟农民代表去看田,晚上和农民们开会,让大家自己报一个上交的数目。
有人报上来的数目很少,褚时健就说:“老哥,我也是农村人,又不是没种过地,你一亩地只有300斤,谁听了都不会信。这一亩地,八九百斤肯定有,但让你们都交了,这就是我们的不对,你留下全家口粮,再盘算盘算。”
也有人不合作,拿着家伙冲上去找褚时健:“我不管那么多,说交多少就是多少。”
褚时健不慌不忙:“现在是特殊时期,这个粮你肯定躲不过去,今天我来给你定数目,剩下的保管你们家够吃。万一明天别人来了,把你家里人吊起来打,粮食也给你拖走,你是交还是不交?你回去想想,明天告诉我。”
征粮顺利,褚时健回去对干部们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先替人家考虑,别光站在自己的角度做事。农民们不是不讲理,你替人家考虑了,两方面才谈得拢,你的任务重要,人家的肚子就不重要了?”
“人做事,不能一条路走到绝,留点余地,心慈善一些,对大家都好。”
——褚时健
这是一个人做事的格局,穷利而谋者,往往无利可言。事做绝了,下次就没人信你。能替别人想一分的时候,要多替别人想一分。
03
50年代,各种运动风起云涌。土改期间,有人带农民去向地主索要土地权利,农民指着地主说:“我知道你家里藏了100两黄金。”
地主回他两个字:“放屁!”
工作组的人觉得地主不老实,把他带回村里,挂了个石磨在地主脖子上:“你就嘴硬吧,明天不交出金子,我就枪毙你!”
第二天去地主家里,推开门一看,地主歪躺在地上,磨盘就势落地,地主笑道:“这么沉的玉,我还是第一次戴。”
工作组的人正要发火,褚时健站出来说:“你们这么做过分了。我们做革命工作,不是请客吃饭,但也不能这胡乱来吧?”
褚时健向来是个有原则的人,不择手段的事,他是绝对不做的,内心不能够认可的事,他也不愿意做。正因为如此,反右时,文件下来说,右派比例要在5%到10%。因为风气鼓吹,许多单位揪出来的右派比这个还多。一个系统里600人,居然报上来160个右派,褚时健一回家,气得把文件撂在妻子面前:“像什么话!”
他将心中的疑虑告诉领导:“这个比例太高了,有的地方居然超过20%!”
领导不耐烦:“这是上面的决定,你可以把比例降下来试试,但后果你也考虑清楚。”
褚时健想方设法将比例压到13%,结果,他还是因为“同情右派”,落下了罪名。
1959年1月1日,褚时健收拾了行李,和其他右派一起被破烂的客车送往红光农场。这是他人生中从未遭遇过的低谷,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以后的人生还能否有一丝光亮出现。
当时,很多人被送到农场,立即灰心丧气,要么是斗志全无,要么是得过且过。同到农场的一个姓田的县委书记,每天都唉声叹气,觉得委屈、冤枉,褚时健就劝他:“你别生闷气了,有什么用?还不如找点事情做。”
可老田依然每天愁眉苦脸。后来,褚时健调他去玉溪卷烟厂做党委书记,他却选了一个不用承担什么责任的小职务。
褚时健觉得,与其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不如老老实实找点事干。他跑去山上开了一块荒地种菜,菜种好了,交给食堂,自己也能悄悄开点小灶,叫大家一起来吃。菜地里菜渣多,他就跟领导申请养鸭子。蒙受了冤屈,他不是不郁闷,但郁闷改变不了局面。所以他就天天忙农活,种完地养鸭子,把自己忙得片刻不得闲。累了一天,晚上也睡得更好一些。
“一个人,别人非要打倒你,你控制不了,但你自己可以做到不把自己打倒。人活着,打击是正常的,你自己心里要有谱气。”
——褚时健
最黯淡的时候,褚时健该干什么干什么,为的不是要一个结果,为的是撑住人生的那口气。一个人的心气没了,那干什么事都不成。
04
1963年,35岁的褚时健出任曼蚌糖厂副厂长。当时红糖是紧俏物资,供销社有统一的销路。糖厂每年都是亏损,但也只能硬撑。亏损大,职工们只能拿到5个月的工资,为了维持生计,有人去扛木材,有人去盖房子,能找点儿事干就找点儿事干,否则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听说厂里新来了副厂长,大家都很好奇。跑去褚时健家里一看,那穷的,只剩被褥和硬板床,连像样的凳子都没有。头几天,褚时健在厂里转来转去,四处巡视。众人没抱什么期望。
第二天,褚时健召集榨糖点负责人开会,开门见山地指出了问题:“咱们100斤甘蔗才出9斤糖,一斤糖燃料要6斤,加上人工、机器损耗和运输的费用,还有不亏的道理?”
负责人说:“道理我们都懂,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也想少花钱多办事,但成本降不下来。”
褚时健很快就做出了调整计划。
“首先,你们把锅都给我敲了。”
职工们傻了:“敲锅做什么?”
“常年熬糖,锅底都是硬壳,最后只有一小圈儿受热,不把锅垢除了,怎么熬糖?”
大家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觉得这厂长能抓住这么小的细节,恐怕不简单。
接着是燃料。本来木柴很理想,可是能耗太大,山上的树不能砍,厂里也没钱去市面上买,一直只能用褐煤做燃烧。褐煤的煤化程度很低,结构太松,至少有一半都浪费了。褚时健说:“这样烧下去,哪儿有利润啊?”
大家问:“那烧什么?”
褚时健一笑,“所以你们要动脑筋,我们是榨糖厂,天然的燃料多得是。”随即往厂房外厚厚的甘蔗渣一指:“那不就是燃料。”
工人们说:“这都潮乎乎的,怎么烧?”
“好办,你们把甘蔗渣堆起来,一层压住一层,不出半个月,就能拿来烧。”照着褚时健说的办法一试,神了,一点就能燃。
很快,成本就降了下来。褚时健马上又让厂里增加榨糖机的滚筒,从3个加到6个,从6个加到9个。原来,褚时健注意到附近总有孩子跑到榨糖厂来捡甘蔗渣吃,自己拾起一嚼,果然没榨干净。可这些细节,从来没有人注意。
照褚时健的办法做出改变一年后,年年亏损的糖厂首次盈利,纯利润就高达11.7万元。这下,各个负责人对褚时健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褚时健笑笑说:“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是他们从来没过想往前一步,没想过怎么把事情往好了做。要想做好,就得下功夫钻研,这跟我当初烤酒是一个道理。”
褚时健爱钻研,做什么事,都肯摸出个门道。无论是早年烤酒,还是后来榨糖、做烟、种橙,他都愿意花心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滚筒加9个后,再怎么也榨不出更多糖来了。褚时健想来想去,就跑去白糖厂参观,见工人会往甘蔗渣里喷温水,然后再榨一次。回厂后,他照搬照学,果然还能提高榨糖率。
美团的CEO王兴就说:“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样的做事方法,看似努力,不过是在原地打转罢了。
真正肯做事、会做事的人,永远想的都是如何让手上的工作变得更精准、更高效,是去主动掌握事情,而不是让事情反过来掌握你。
05
褚时健刚到玉溪卷烟厂时,“红梅”“红塔山”,还是云南的中下等烟。年产量不过10万箱,大部分都卖不出去,积压在库房。连本厂员工都编了个顺口溜:“红梅红梅,先红后霉。”
企业年年亏损,职工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个技术工一个月拿30块钱,普通工人拿十几块钱。因为收入低,人家姑娘一听说是玉溪卷烟厂的,根本就不愿和你谈恋爱。
有的老职工,祖孙三代住20多平米的房子。厂区内,鸡鸭鹅乱跑,没人问没人管。褚时健找到负责人时,负责人倒是理直气壮:“大家生活这么苦,养鸡养鸭改善改善生活嘛!”
最让褚时健心痛的,是到厂后云南召开香烟评吸会。十几个专家给出评价:“烟丝质量差,长短不一,烟纸劣质,抽起来又苦又呛。”
褚时健带着失望回厂,心里五味杂陈。一个产品,居然被人从头批到尾,真是气愤。唯一让他高兴的,就是这下又有事可做了。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这一点上,褚时健显出了做事的魄力。
当时,玉溪卷烟厂的卷接机还是25年前的老设备,在欧美国家早就被淘汰了。而最新的MK9-5卷接机一分钟卷5000根,比老机器多出3倍。褚时健一想心里直痒痒,就问多少钱,卷包车间副主任说:“一台261万元。”
在当时,这是天价,但褚时健非买不可。
说话容易,办事难。厂子年年亏损,管理、人事都还不到位,机器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贷款买机器时,骨干都不同意:“设备是不错,但这么贵,我们负债经营,压力太大了。”
还有人给他算了笔账:“这台机器的钱,够我们买60台旧型号了,还不如不去贷款,增加几台老型号的,又稳妥又划算。”
褚时健站起来,扫了大家一眼,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大家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从前,有个人在自己屋里发呆,突然有人敲门,他问,是谁呀,外面说,我是机会,快开门。屋里想了想,没开。外面又敲门,快开门,不敲我就走了,屋里人还是不开。外面又敲门说,你可别后悔。屋里人说,你不是机会,你走吧。”
说到这儿,在座的都懵然。褚时健问:“你们说,为什么屋里人知道外面那个不是机会?”
众人面面相觑。
“因为机会只敲一次门。”
最后,大家通过了褚时健的提议。后来,褚时健将玉溪卷烟厂带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被称为“印钞工厂”,时时处处,每一次改革,都离不开他做事的这种胆魄。
做事的魄力,关系到一个人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就会决定整件事的走向。《下妻物语》里说:“有时候,抓住幸福比承受痛苦更需要勇气。”幸福如此,机会亦然。
06
走出监狱的时候,褚时健74岁。他保外就医,又是糖尿病,又是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身体已经离不开胰岛素,药片一天也不能不吃。大家都劝他在家里好好养身体,他还是闲不住,还是要做事。
大家劝他别折腾,理由只有一个:你老了。
众所周知,褚时健最后在哀牢山种了橙子。当时,他请专业种植人才郭海东上山时,郭海东吃了一大惊:“果苗下地,从生长到稳定挂果,起码要4-5年,那时候褚老都过了80岁了。他的人生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我这一生就是要做事,只有做事,日子过得才有一点意义,一旦闲下来,我就更容易得病。”
——褚时健
还有记者问他:“做事当然可以,但为什么偏偏要选种橙,橙子好几年才挂果,你为什么不选一些成效来得快的事做?”
褚时健呵呵一笑,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想走捷径,尤其是年轻人,今天一毕业,明天就想搞出名堂来。这是不现实的,人生不是一条直线。有时,你抱着很大的希望去做一件事,失望会很多,往往你看不到希望了,希望好像又一点点地来了。”
褚时健将褚橙做红后,每年都有人跑去哀牢山拜访,向老人家取经。一个年轻人从福建大老远跑去问:“我毕业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没成,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褚老一听,就听出了他是想今年一小步,明年一大步,回答说:“你才六七年,我种果树10年了,你急什么?”
每次面对那些二三十岁就想“成功”“一夜暴富”“一劳永逸”的年轻人,褚时健时不时地感叹:“总想着抓现成的,靠大树,碰运气,没那么好的事。人生没有顶峰,更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事情是要不断做下去的,我都快九十岁了,不还是在摸爬滚打吗?”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从入狱到再次成为千万富翁,褚时健之所以能反弹,离不开他的韧劲和耐心。
褚时健给人“开药”,总是劝人(尤其是年轻人)要有耐心,一两下不行,就算逑了,天底下哪有那么快就见效的事呢?培养出做事的韧劲和耐心,是做事的人,最宝贵的品质。
07
总有人好奇,想知道褚时健做事的原动力。有时,他说是为了不辜负委托者的信任,有时,他说是受不了得过且过的生活,有时,他说自己有一种强人的态度,求胜的心理。
归根结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热情。
1943年,父亲离开时,褚时健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死亡。也许从那时起,他就通过死亡的大门,窥探到了人生的意义:
“死意味着永远离开,意味着你本来正在做、应该做的事,以后再也没办法做。父亲的死让我第一次感到死的可怕,也觉得活着真的很重要。活着的每一天,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尽好自己的责任,就不白白过这一生。”
专注于每件事,全力以赴把事做好,是一个人活过的最美的痕迹。比尔·盖茨非常赞同教育学家威尼弗雷德·加拉格尔说过的一句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是每个不愿虚度此生的人,都该有的态度。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
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
匆匆,匆匆
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
——胡德夫·《匆匆》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他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这么大年龄才开始创业,而且又做得这么好,确实给我们这些人非常大的鼓励”。
那么这个被当今中国优秀企业家群体推崇敬仰的人究竟是谁呢?
他就是近几年网络热销的褚橙的创始人褚时健。
在中国商业史上,他已然是个丰碑似的人物,是品质导向大师。
在那场当时引起全国轰动的案子中,他因经济问题入狱后,曾有十多位企业家和学术界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联名为他喊冤、呼吁。许多种植烟草的农民更是对中央纪委调查组的人说“褚厂长是好人,你们莫整他”。
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那么褚时健究竟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就让我们随着周桦的这本《褚时健传》来一探究竟吧。
周桦,七零后人物传记作家。曾任国内新锐媒体《新周刊》杂志记者、编委。负责人物栏目多年。接到委托后周桦历时一年多,在云南进行了大范围的细致入微的调查走访。收集了褚老各个历史时期的详尽资料,真实、客观的还原了褚老的传奇人生。
《褚时健传》出版后也得到了褚时健本人的称赞和肯定“这本书写出了我真实的人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褚时健的传奇人生。
早年经历
1928年,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小山村。
褚时健的童年可以说算得上无忧无虑。父亲在外做生意,母亲在家种田操持家务。一家人的温饱也算对付的过去。
早在1910年,褚时健的家乡就通了火车。坐上火车就能到大城市,每天出门就能看到米其林火车飞驰而过,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多数中国农村孩子甚至城里的孩子,想也未曾想过的事情。
这条铁路不仅改变了云南人的出行,某种程度上在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一定更新,领先于西南地区的其他人。
遥想当年小山村的村民如果要上省城昆明,搭上火车三小时后到达,竟和现在差不多。
精密铺设的铁轨、品貌双全的火车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工业产品,无意中成为这个世界对褚时健最早的一种教育,那就是生活中的先进和品质。长长的铁轨不仅是他的玩伴也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模板。
褚时健说“小时候看见火车就觉得长大应该过那样的生活。哪种生活其实自己并不清楚,但感觉米其林火车就能代表我们的愿望”。
正是幼年时的这种高起点的人生启蒙让他日后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高的眼光和要求,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追求极致完美的信念最终也成就了他的人生辉煌。
这种无忧无虑的闲散时光在他15岁时戛然而止。
1942年他父亲在日本人的轰炸中受伤,一年后离世。
父亲的死让一个15岁的少年一下子体味到了生死的具体和残酷。让他第一次感到了死的可怕和活着的重要。
褚时健关于责任、离别、生活中许多大事小情的认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深深地体会到对于亲人、家人,活着就是一件好事,活比死重要的多。
褚时健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家事,照顾年幼的五个弟妹。
捉鱼、烤酒、卖酒、种地,褚时健以一个少年身上鲜有的坚韧和担当帮助辛苦劳作的母亲养家。
1944年褚时健经历短暂的辍学后,在堂哥的劝说和母亲的支持下,远赴昆明求学。
当时中国时局动荡,抗战结束内战又起。1948年刚读高一的褚时健中断学业回到家乡。1949年他加入云南游击队,扛枪闹革命。
1950年云南解放后,褚时健按上级指示在云南党校就读一年后,被分到玉溪地委宣传部、玉溪行署人事科任职。在此期间结识了和他相濡以沫大半生的妻子马静芬。
1963年35岁的褚时健被调到新平曼蚌糖厂任副厂长,由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经营县级小糖厂的生涯。
多年后他才知道,这16年对他来说是个重大的转折点,无意中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最佳定位。
因为杰出的管理能力和一贯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他把连年亏损、年年需要财政补贴的糖厂只用一年时间就扭亏为赢,盈利十多万元。
这在当时引起不少轰动,从工人到县领导都非常高兴,褚时健内心的喜悦自不言说。这是他参加工作后得到的最大的愉快――无论什么时代,成就感都是最大的快乐之源。
他领导下的曼蚌糖厂成为当时云南少数盈利的糖厂之一。
因为生产抓的稳定,在文革那样激烈的年代他竟然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宁,在夹缝中求得一丝安静的生活。
褚时健终其一生都喜欢干脆利落、心无旁骛、凭技术说话的工作。而不习惯在工作内容繁琐、人际关系复杂的机关行政工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50岁的褚时健被安排到中共云南党校学习。1979年他被彻底平反了。玉溪地区领导找到他,想让他干回老本行地委组织部长。他拒绝了,他更喜欢在踏踏实实地搞生产。
1979年10月褚时健按照上级指示举家由新平搬往玉溪,担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五十一岁的褚时健从此开始了与玉溪卷烟厂不可分割的人生,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征程。
格局成就人生辉煌
刚刚到任,这个国营烟厂的糟糕情况远远超出了褚时健的想象:厂区内鸡鸭满地跑、污水遍地流。职工宿舍破旧拥挤,生活条件简陋。烟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工人人浮于事,散漫消极。
褚时健上任后大刀阔斧对这个半作坊式的小厂进行改革。通过调整市场布局、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生产工序、严把质量关等多项并举的策略打开市场销路,迅速使濒临倒闭的烟厂起死回生,扭亏为盈。
他接管烟厂的第二年,厂子生产并销售卷烟30多万箱,实现利税1亿多。这在1980年是个庞大的数字。
同时他新建员工宿舍,改善职工住宿条件,改善员工待遇,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安居才能乐业,这是褚时健一贯奉行的做事原则。
整顿性工作初见成效、烟厂生产步入正轨后,他集中精力做工厂技术设备的改造。
他想方设法借债购入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品种,改善种植。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烟草品质,褚时健大胆创新向省里争取把烟草公司、烟厂、烟草专卖局合并一处的“三合一”体制。成立烟草种植基地“第一车间”。
有了“第一车间”就可以直接控制烟叶的种植和质量。
他把工业思路放到农业上,把传统的种烟叶的农民当工人一样对待,有标准、有要求、有补助。使烟农有了归属感,对烟叶种植更积极认真,从源头上保证了烟草的品质。
“第一车间”的实施使烟厂开始飞速发展,短短几年就把同行甩出去好远。
1987年褚时健把玉溪卷烟厂带到了中国同行第一的位置。1988年红塔山成为玉溪卷烟厂的第一品牌。1993年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褚时健正式出任云南红塔集团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至此,玉溪卷烟厂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集团。是一个可以和三五、万宝路等洋烟并驾齐驱的国内第一品牌。为国家创造利税900多亿元,撑起云南财政的半壁江山。
褚时健不仅成就了一个企业――玉溪卷烟厂,更成就了一个品牌红塔山。他自己也被誉为“亚洲烟草大王”。
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十位改革风云人物”等。
玉溪卷烟厂和褚时健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
1995年8月起褚时健的女儿和妻子,因为卷入一场经济案中先后被河南警方带走。同年年底女儿在看守所自杀,得到消息后褚时健痛哭失声,那是他人生中最脆弱的一刻,骨肉分离,人生至痛。
一年后褚时健也陷入各种调查之中。1997年他因贪污罪被关押至南京看守所。
褚时健不是一般人,他的意志力被风雨吹打了几十年,他生生的咽下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接受现实。
出狱后的褚时健没有听从亲友的安排颐养天年,更没有在寿命、晚年这些未知数上纠结。他更想活在实实在在的当下。
他迫切的想要找到一种忙碌的生活状态,曾创造了那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辉煌和成就的他,七十几岁的他,仍然需要成就感的快乐来充盈自己。
于是,年逾古稀的他选择举债创业种植冰糖橙,并大获成功。以一个人的力量为中国打造出一个橙子的新品种――褚橙。
每一条路都指向未来
种植冰糖橙对褚老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查看大量的专业书籍,不辞劳苦奔赴各地找农业方面的种植专家请教、学习、探讨。
他多次在华宁、玉溪、昆明等地来回奔波,为自己的果园寻找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
他没有学过种植技术,但经过看书、不断在果园仔细观察以及向作业长和农户不断请教,两三年后他掌握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已经不亚于一些几十年的种殖专业户。这让周围的人钦佩不已。
果园筹建初期,他事必躬亲的处理各种事宜。
橙园的宿舍还没有建好,他就和妻子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吃住都在那里。身体不好时常常背着输液袋、打着点滴在山上各处奔跑。
他会一连几个小时盯着农户们卸树苗种果树,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让手下们钦佩不已。他们干起活来自然而然的养成了细心勤勉的好习惯。
以一人之人格魅力形成公司的向心力,这也是褚老各个时期在经营领域的显著特点。他可以让员工心服口服,对工作全力以赴。
他花了几年时间,从水源土壤的有机质比例,剪枝频率、肥料配比、浇水频次、开花时间掌控等方面调整试验。
他种植基地的橙子高产且优质,对行业内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科技的大胜利。不仅在国内,在国际橙类种植行业中也当仁不让的拔得头筹。
也许贡献远不止此。在褚时健打造褚橙之前,中国的水果种植基本还是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自然经济的痕迹比较严重。褚橙的种植模式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样板和新思路。
褚橙的成功提高了农业从业者的信心和地位,许多地方纷纷效仿,出现了不少大型果园和有机农业种植园。以前被大众视为低端的农业行业已慢慢成为社会的热衷行业。
褚时健以己之力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工业化操作模板,可谓居功至伟。
在近半个世纪的企业经营者的角色里,褚时健始终执着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认真做事、注重生产、有劳有得。正是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精神实质,让他在任何时代都取得了企业经营的成功。
无论是造烟还是种橙,他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最初在技术上都是外行。但是最后不管他做哪一行,都成了技术上的行家,他由此成了技术型企业家,这是一个企业家的实业精神。
褚老对工作、对事业有着天然的使命感和韧劲。面对任何困难、打击都能凭自身的精神倔强的支撑起一个小天地。
有热情、有向往的生命力让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可以焕发出年轻人才有的对未来的期许。
如果说50后、60后、70后的人对褚时健三个字更熟悉,而新一代的80后90后则对褚橙更有感情。这是褚时健耗时60年用自己独具的匠人精神打造出的两个品牌。
正是褚老身上那种难得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他以“小”赢“大”的人生。
那些渴望成长、努力拼搏的人们都想知道为什么褚时健干什么都能成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
褚时健七十几岁选择在陌生行业创业,和雄心无关,和传奇无关,只和他的人生习惯有关:做事、不闲着。成功、财富都是顺带的结果。
他的故事足以打动每一个年龄层的读者,有借鉴、有告诫、有启发、有提醒。他身上那种罕见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任何时代的人们学习。
对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们来说,像褚老一样用“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的豁达欣赏人生更美的风景就是对生活的感恩;
对身处迷茫、彷徨的青少年来说,像褚老一样精准理解现在,细化具体行动、踏踏实实的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于在职场奋斗,为事业打拼的的中青年人来说,像褚老一样钻研学习,踏实认真的做事就是向有价值的人生致敬。
有人问褚时健,您74岁时决定种橙子,橙子要好几年才挂果。您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更快速见成效的事?
褚时健回答说:现在社会上太多人都想找条直路走。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不是一条直线。
他74岁重新创业种橙子,花了十年时间去等一颗果树长大,结出果子。
他这样告诫年轻人,在年轻时,要先学会吃苦,要实实在在挣钱,才能拿得住。就像搞农业,如果你质量搞不好,经过一个周期,10元资产就变8元了。
《褚时健传》对于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除了励志,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对生命敬畏、对人生负责。
只要不敷衍生命,每条路都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