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赞同改编音乐剧《红楼梦》的理由

已有 1133 次阅读2019-1-15 11:54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不赞同改编音乐剧《红楼梦》的理由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郑爱东 今天 08:45
不赞同改编音乐剧《红楼梦》的理由


与作曲家刘老师讨论音乐剧《红楼梦》的复信——不赞成改编音乐剧《红楼梦》的理由

首先,《红楼梦》这部小说,很奇葩地被中国人推举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并且为一个不小的人群提供了“红学家”的饭碗,在我看来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红楼梦》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其实远不及被禁的《金瓶梅》,原因是《金瓶梅》中的角色充满了自我救赎的失败抗争,通过角色能看到人性的蠕动和个人人格卑微的力量:武氏兄弟,一个英明神武,一个懦弱无能,潘氏风华绝代,西门庆耽于享乐,但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社会角色,不是傀儡,也不是断臂的雕像。武大娶金莲,其实很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审美。武大是中庸之道的化身,和钟楼怪人相似,外形不完美,但是其人格却“没毛病”(武大和金莲的缘份属于典型的有缘无份,即能被普适的价值观撮合在一起,却不能实现天长地久的道德价值目标);武二和金莲一样,都有美丽的皮囊,却鲜受道德的感化,在本能的驱动下,如美丽的行尸走肉,表面上看起来武二和金莲是“绝配”,但是他们注定是无缘的(“缘份”的本质是存在于道德和人格之间的“万有引力”,武二和金莲由于双方的人格都不丰满,引力太弱,因此无缘);而西门则是人性之恶的化身,是强悍的人格负能量的化身,就像河流中的漩涡,负压很强,一旦被卷入,便消失无影)。所有的人物命运注定故事的悲剧收场,共同演绎古典价值观体系的破产,隐含着对社会法则的抗辩。而《红楼梦》则没有这种人性的力量,所有的人物都是花瓶,没有社会价值,却又洋溢着尖酸刻薄和怨艾的戾气。虽然作者很费心地“抬举”宝钗和黛玉,一个为“停机德”,一个为“咏絮才”,一个为女德的化身,一个为女才的化身,但其实她们皆无用武之地,因为宝二爷本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她们的价值实现之路都必须依附宝玉,没有自己完整和独立的人格,和人形娃娃没有太大的分别。于是形形色色的的人物,要么是吐血而死,要么是疯癫流浪,要么身陷囹圄,无一例外地被动接受命运严苛的“呵斥”,毫无力量,甚至连潘金莲那样的自我救赎都无力践行——尽管金莲的自我救赎也是可悲和可鄙的——因此也不值得尊敬。相应地,比较起来,《金瓶梅》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不俗文学价值的小说。

您曾经说——艺术必须是美丽的——艺术的美丽来自力量,而人性的力量是个神马东西?力量是人性的觉悟和奋斗(如《老人与海》中精疲力竭的老人)。以此看来,《红楼梦》就如今天流行的网络小说,“流量”肯定是赚够了的,但是艺术性上是“污”的。

其二,80年代的《红楼梦》电视剧,其中几首插曲还算不错,也有一定的流行度,另起炉灶,超越有难度。此外,各地方戏剧中的唱段也不少,如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先入为主,给音乐创作留下的空间很少。张爱玲晚年曾给香港的某文艺公司改编过《红楼梦》,大致是舞台剧一类的,张爱玲为此累得半死,穷困潦倒,但似乎半毛钱都没拿到。这个前车之鉴说明什么呢?不是张爱玲驾驭不了这部作品,而是改编《红楼梦》无异自寻死路,因为《红楼梦》已经太过于格式化,导致这部作品的刚性很强,可塑性极低,无论如何都“重塑”不了——人人都会背几句《红楼梦》中的经典句子,任何“改编”,都令人不服气,观众都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才是研读《红楼梦》的“行家”,并且以其中的病态、畸形、无聊和顾影自怜的人物自居,你等算老几,因此总是带着批判和挑剔的眼光,外带放大镜来审视艺术性的“重塑”。

再说说80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算是“成功”的制作,其“成功”不在于艺术性上——所以谓之“制作”——而是奢靡的道具、服装和场景“再现”,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讽刺。因为现代艺术均是以意识形态为客体的,那部剧显然是舍本逐末了,但舍本逐末的伎俩在今天虚荣浮躁的中国颇有市场,于是也堵死了真正的艺术追求之路。

音乐剧的器质性舞台肯定是“寒酸”的,观众能接受《茶花女》舞台的“寒酸”,却不能接受《红楼梦》的舞台“寒酸”;观众也能耐心的等待《茶花女》进行故事的铺垫和陈述,心悦诚服地等待《祝酒歌》响起时的高潮,可是观众可没耐心等待《红楼梦》的戏剧性冲突,他们完全没有耐心看情绪的酝酿过程和故事的渐进铺陈,恨不得一上来就是珍馐美馔,高潮迭起,这就是可怕的成见,观众的期望值会先斩后奏地“赐死”改编音乐剧,断难讨巧。

是故,个人更建议从平实的生活中寻找感动,以艺术手法光大美妙的人性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普评制 2019-1-15 12:00
【新加坡前卫政治《普评制》】不赞同改编音乐剧《红楼梦》的理由
普评制 发表于 2019-01-15
http://www.lee-philosophy.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412&fromuid=1763
(出处: 两极哲理)
回复 普评制 2019-1-15 11:57
【博客中国】不赞同改编音乐剧《红楼梦》的理由
2019-01-15 23:52:11栏目:普评制点评
http://mayc53.blogchina.com/950029362.html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