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越战为什么会输?

已有 576 次阅读2018-11-7 05:01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美国越战为什么会输?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美国越战为什么会输?肯尼迪当年的这一步彻底走错了
铁血军事 百家号10-1518:14


二战后,罗斯福曾承诺:尊重战后所有人民选择居住地政府形势的权利。
然而,会有老实人信这句话么?
此后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对于染指别国内政都显得格外热衷。
其中,越南战争更是持续了20年,历经了四届美国总统。

堵住这股红色

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最大的战胜国,各自带着自己的铁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会员。
苏联宣传共产,美国宣讲民主,即使它们都是属于共和制。

两国争斗初期,旗鼓相当。马歇尔计划让欧洲进入了美国的轨道,而苏联则将亚洲的共产革命推向了高潮。

彼时,美国已经丢掉了中国和朝鲜,为了防止共产主义的继续南下,越南是美国再也不能失去的地方。
因为,美国知道,越南是中南半岛的桥头堡。越南一掉,整个中南半岛都会充斥着鲜艳的红色。

美国纪录片中的60年代共产主义趋势
于是,在法国治下的越南时期,美国便不断的派出军事顾问及特种部队潜入越南,帮助法国维护殖民统治。

虽然,全世界都知道美国要干什么,但美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拒绝承认对越南的军事行动。
尤其是在奠边府一役上,武元甲率领的越盟部队围困了傲慢的法军。曾经的不可一世,在时下已然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而在未获得其他西方盟友及美国国会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总统秘密派出了运输机对绝望的法军进行空投支援。

这些运输机的美国标记都被涂掉,名义上由民用承包商进行飞行。

为了防止红色扩散,美国不仅出人出力,在金钱方面的投入也极为慷慨。
据悉,1952年法国的越南战争30%的开销由美国纳税人支付,到了1954年,上升至80%。甚至,比参战方的法国还要多!要知道,此时的美国还并未全面进入越战。

可以说,无论是南越的吴庭艳还是法国的殖民者,其都只不过是美国的在越南的政治代理人而已。
然而,这两个小弟也不太安分。不仅挡不住北越的红色渗透,甚至为了争权夺利,彼此撕下来了脸皮,自己玩起了窝里斗。

终于,美国受不了两个"棒槌"的瞎闹,亲自提刀上马。
越南不是朝鲜
在朝鲜战争上,我们都能勉强的以平局去定义。但是,在越南战争上,美国却失败的一塌糊涂。

1.欧洲是掣肘

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苏联,美国最需要保护的是欧洲。
美国方面若要扩大战争规模,则必须将大量军队投入远离欧洲的地区,而且直接与中国军队消耗,而不是苏联。

这意味着,美国把自己的软肋露出来给苏联,而把实力消耗在一个不可能威胁到欧洲的对手身上。
因此,扩大战争规模,无论与中越打的如何,美国在战略上都已经输了。

2.迈不过去的北部 "高山 "

表面上,越南战争美国人是在跟北越作战,其实对付的是北越全部人力+南越部分人力+中苏社会主义阵营工农业体系+中苏援外军事力量这么一个勃然大物。

1965-1968年,北越防空部队在与美国空中力量的较量中发射了总共4814发萨姆-2地空导弹。1972年的"后卫-2"战役中,北越部队在短短10天更是发射了1285枚地空导弹。1969到1971年,北越战略运输部队559兵团在美国航空兵打击下损失极大,但由于有中苏背后输血,遭受沉重打击的559兵团不但是满血复活还越打越阔绰。

越南战争时,美国一个的步兵师下辖3个团,包括7个步兵营、2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坦克营等共计10个作战营,师直属1个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
这样的配置放眼世界,可谓无人出其右。

虽然,机械化部队在平原地区可以扫荡、平推,但在高山面前却显得如此乏力。
这就导致了美地面部队不能大规模的深入北越。光靠空军,无法解决问题。
当时,北越军的司令武元甲深得了毛主席游击战的精髓。以战代拖,这一拖便将美国拉扯了20年。
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更何况,中苏能给北越造"鞋"!

压死骆驼的稻草
美国打不进越北是事实。
但是即使如此,也无碍美国对南越的掌控。至少,这样还可以如同朝鲜半岛一样,分而治之,求个平局。

可是,战争就得讲个"天时,地利,人和"。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一个不占。
前两者只能让美国不胜,而后者则直接使美国"鸣金收兵"。
美国"人不和"的体现便是由战争所爆发的国内反战运动。
其不仅导致越战期间是美国内战之后最为分裂的十年,更是压死美国对越战略的最后一根稻草。
让富二代去当兵

在越南战争之前,美军就将征兵制度付诸到了大学校园,妄图以校园的大学生的活力去支撑其穷兵黩武的对外策略。

本来,穷人当兵混口饭吃,两者都好。

可是,当时能读大学的家庭大多属于中产阶级以上。这些孩子,从小就没缺过什么东西,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自然,对于参军打仗十分的反感。

而且,他们的父母也明白这些富家子弟一旦上了战场,就等于送羊进了虎口,生与死便只能听天由命。

据悉,在越南战争中,美国4.7万死亡,15万受伤。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由大学征兵而来。

适时,马丁路德金的不合作非暴力运动开始兴起。使得厌战的情绪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中产阶级家庭借着东风,在美国全境展开了浩大的反战运动。迫于无奈,美国最终同意了撤军的要求。

后来美国吸取教训,改志愿当兵,穷人雇佣兵模式。反战运动就消停了许多,打了很多场战争。

要军工还是要国民?

美国的决策层由上层社会把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民意影响,这不假。但民意同样是受经济条件影响的。

由于从法国统治越南开始,美国就一直站在法国背后,要人出人,要钱给钱。这导致了国内对于当权者的怨声载道。

虽然,一直在给钱,但是在前期都是以秘密的形式资助,而对于资助的数额也是三缄其口。

直到60年代,肯尼迪治下的美国,大手一挥,全面介入越南战争,直接导致了巨额军事开支的不断扩大。而这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有双重性的。

它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可以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却留下了长期隐患,成为70年代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其中,军工寡头集团的利益取向往往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决策,他们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增加军费开支。
反过来,他们又随着国防订单的增加而发财,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助推器”。

这便是美国崇尚战争拉动经济、越战越富理论的根源所在。

然而,以此作为代价的便是巨大的军费开支消耗了大量的国民财富,导致预算赤字“双高”,社会福利削减。

自此,美国走上了“债台高筑”之路。

在孱弱的经济和激化的社会双重压迫下,尼克松最终选择了民意。
从越南战争收兵后到80年代,在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了完全的战略守势。
这也是美国在二战之后,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普评制 2018-11-7 05:09
【博客中国】美国越战为什么会输?
2018-11-07 17:00:34栏目:普评制点评
http://mayc53.blogchina.com/715291684.html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