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评制点评竹林三评践行群众路线30年
热度 1已有 1237 次阅读2018-4-12 10:01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竹林三评践行群众路线30年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支部评议党委
竹林:践行群众路线30年(组图)
2014年02月21日01:34 来源:河南法制报
“三评”年终总结大会
积极参加评议,认真填写评议表
党员述职
到“钻石婚好夫妻”家中报喜
老党员在义务修剪花木
画一样的竹林凤鸣广场一角画一样的竹林凤鸣广场一角
记者张书锋王富晓见习记者张晓龙/文图
核心提示
1983年以来,巩义市竹林镇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每年开展两次以“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支部评议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时刻处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架起了党和政府同群众沟通的桥梁。目前,竹林镇在河南省百强镇中名列前茅。2013年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比1983年增长2500倍,向国家纳税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跃升到26000元,增长320多倍。竹林发展经济重视环境和资源保护,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开展“三评”坚持30年
竹林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石厚土薄,耕地最大的地块不足10亩,最小的仅能栽几棵红薯。由于严重缺水,竹林人不得不每天翻山越岭到4公里以外肩挑驴驮地运水。南山有矿,北山有煤,但落后的生产力只能使竹林人望山兴叹,解放30多年,群众依然难得温饱,仅有的3个集体小厂,由于产值低,利润薄,所以根本难解决竹林之穷,“住在竹林无水吃,守着黄山啃红薯;有女莫嫁竹林沟,竹林吃水贵如油”就是当时对竹林的真实写照。
这个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1983年起步,1994年撤村建镇,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河南省百强镇中名列前茅。2013年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比1983年增长2500倍,向国家纳税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跃升到26000元,增长320多倍。竹林发展经济重视环境和资源保护,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竹林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一条重要经验是,坚守群众路线三十年,通过开展“三评”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吸纳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按群众意愿和要求解决问题、干事创业,走出一条忠实践行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三评”指的是始于1983年,党委每年组织两次的“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支部评议党委”活动。
当时,竹林一度出现班子瘫、人心散、社会乱的现象。看到村里一些能人去致富,一些村干部也打起小算盘,有3个支委只顾自己办企业,8个生产队长也忙着自己做小生意,党员会、支部会开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村支书的赵明恩和副支书李书转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竹林的出路。会议上大家争论很激烈,原打算三天的会开了七天七夜。群众说,干部有条件搞个体只顾个人发财,多数群众怎么办?要求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集中群众提出的72条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三项决议:只顾个人富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决不能只顾个人;党员干部要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党支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
这就是“三评”的开端。此后,他们又把这种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形成现在的“三评”制度,当作推进竹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宝,一直坚守至今。
“三评”活动每年两次,分别在6月、12月进行。具体方法是:先由党员向群众代表述职,让群众评议;同样,党委和支部成员向全体党员干部述职,让大家评议。在此基础上,分别填写对党员、支部、党委的民主测评表,同时提出批评建议。群众评议一般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党员干部提意见则鼓励指名道姓,毫无保留。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再向群众反馈,作出落实整改计划。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标。
“三评”内容很广,从关系竹林发展的重大决策,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到分给群众的粮食、物品的数量、质量;从党委成员、支部委员遵纪守法表现、决策水平,到个别党员干部占小便宜、开会迟到、打瞌睡等。在评议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也提出群众的要求和建议。“三评”是竹林镇党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有效途径。多年来,上万条意见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赵明恩说:"三评"是一面镜子,每个党员干部表现啥样,我们工作做得怎样,照得一清二楚。”
评选“十好”带来文明新风
竹林每年开展两次“三评”活动,半年的“三评”评出先进支部和优秀党员,年终的“三评”再产生一批“十好标兵”。竹林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党风、政风的转变,带动了民风、家风的转变,以评选“十好”为载体,找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形式。
从“三评”第二年开始,“十好”评选坚持了29年。当时是针对社会不良风气,提出建立农村新风尚的建议。全镇每年开展“好党员、好团员、好干部、好职工、好居民、好民兵、好少年、好夫妻、好媳妇、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十好”典型先由各单位层层评出,在全镇公示后,召开大会进行表彰。先进人物披红戴花上台领奖,通过电视、广播和光荣榜广为宣传。29年来,竹林镇评选出“十好”标兵8200人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好媳妇”标兵162人次。
“好媳妇”李丽霞,2006年嫁到竹林镇西街,常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病残的公婆和哥哥年幼的孩子。评上“好媳妇”后,镇领导带着彩车敲锣打鼓到她娘家报喜,影响周边的十里八村。赵寨小区的张桂芬被评为“好媳妇”后,嫂子连芬兰受到鼓舞,两人竞相孝顺公婆,在全镇传为佳话。“十好”评比给竹林镇带来文明向善、和谐相处的好风气。
弘扬传统美德,让文明进入每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要家庭的细胞是健康的、有希望的,社会自然就是健康的、有希望的。赵明恩多年前就提出:“每个家庭和谐了,整个村就和谐了;每个村和谐了,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近两年,竹林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开展“孝老敬亲”活动,把评选“十好”的活动深入到各个家庭。竹林提出“不孝敬老人者不能重用”,并把全国妇联等制定的新24孝行动标准,图文并茂刻成石碑镶到北山公园墙上。镇里对59对携手60年的钻石婚好夫妻给予表彰。对评出的好家庭,镇领导登门送上“贤孝之家”的牌匾。
重阳节前后,是竹林长寿山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当地有重阳登高的习俗。从去年开始,竹林镇确定在重阳节举行“孝老敬亲”活动。全镇80岁以上的老人乘花车、坐花轿上长寿山,在孝拜台接受晚辈的孝拜和祝福。老人身着唐装端坐在孝拜台上,晚辈读“孝拜词”,敬献礼品,行叩拜大礼。
竹林的“三评”、“十好”和孝老敬亲活动扎根于群众中间,互相交织、互相促进,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吹进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心里。30年来,竹林镇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无上访告状,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三次蝉联全国文明村镇。
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竹林保持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以“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为主要内容的“竹林精神”得以全面弘扬,凝聚起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向心力。
践行群众路线实现历史巨变
30年来,竹林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带动企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推动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镇现有工商企业82家,涌现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10余家,多家企业与500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太龙药业是河南省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竹林景区被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以上。2013年,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税收完成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收入26000元,增长320多倍。2001年以来,在河南省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30年来,竹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实行“两高一带”(企业高度集中,居住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发展战略,2010年全面实施村改居,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居民镇”。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建起了北山公园、竹林博物馆、竹林会堂、电视台、卫生院、中小学校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修筑了36公里的镇区道路,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投资上亿元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引黄入竹”工程,彻底解决竹林千百年的吃水难问题。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定期发放生活补助,每年为群众免费发放品种多样的年货。大搞环境绿化美化,改善居民生存环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长足进步。
平安建设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竹林镇确定“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定为第一责任”的工作思路,排查矛盾隐患,做到了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上报。同时,确立了党政一把手抓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实现党政一把手包全面,副书记、副镇长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居委会干部包村民小组的“四级”稳定领导责任制。为充分发挥好法制宣传阵地的作用,竹林镇还在各居委会建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栏,配备专门的法制宣传员,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利用“12·4”法制宣传日印发农村基层干部法律常识问答题,下发到各居委会,提高村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责任感得到增强,形成了“平安连着你我他,平安建设靠大家”的浓厚舆论氛围。
“竹林镇在平安建设中将社会综治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接轨,实现综治工作延伸到最末端、群防群治力量全方位覆盖,逐步形成了"社会管理终端化、力量整合统筹化、问题解决初始化、工作保障常态化"的新格局。”巩义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同志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