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张衡1号将于今年发射并投入使用

已有 805 次阅读2017-1-18 18:40 |个人分类:普评制点评|系统分类:时政资讯| 为人民服务, 马列主义, 毛主席, 曼德拉, 出发点 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张衡1号将于今年发射并投入使用

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
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曼德拉指出:


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

普评制认为,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终身官僚制、科举官僚制、普选官僚制、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终身制、普选制和官僚制,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团体或种族。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执政党。而


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也就是普评制,老百姓的普评制,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零九五--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当然,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
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而且是层出不穷!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你们说,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可是,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本不想多谈,但又不能不说。我一个退休老工人,仅仅是希望有一天,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理解、落实这些老生常谈,救民众于水火。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下面请看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掌握地震动态,我们的祖先张衡曾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如今,研究地震科学的又一“神器”即将横空出世。昨日(1月17日)召开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透露,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发射并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将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

△资料图:张衡地动仪(模型)/视觉中国

地震预报难在哪?三座大山待跨越

关于地震能否预报,科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论。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曾经表示,对地震预报应该持有审慎的乐观。许多科学家相信,自然科学毕竟是有解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加快科学探索的征途,地震预报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实现。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表示,摆在科学家面前有三座大山:

首先,地震事例太少,不足以帮助科学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体系。“比如六级地震在中国每年只能遇到三四次,七级地震在中国每三年才能遇到两次,这样的数据连统计分析都不够。”申旭辉说。

其次,地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约。地震发生在地下,科学家们很难去地下看怎么回事,而地面的探测站点毕竟分散,很难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场搞清楚。

此外,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论本身起源于早期的牛顿物理学,而如今物理学发展很快,基础理论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

换个视角求突破 跳出地球看地震

如何跨越这三座大山?“无非上天入地。”申旭辉说,“地震是地壳运动,这种运动会切割磁力线,造成磁力线的扭曲,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捕捉这些信号,跟踪地震前兆。”

发射一颗卫星,跳出地球看地震,将突破许多地震研究的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是卫星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而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作用力,对于板块运动及地震研究都有帮助,跳出地球看地震,可以借鉴现代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成果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申旭辉说。

△资料图:中国地震监测试验卫星模型

纵观全球数据 开辟预测新途径

中国地震局透露,今年要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它可以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进一步推进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建设,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同时,卫星还能为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对全球实施观测,统计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变化特征,这对于地震研究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这样一来,我在有生之年,十年就可以拿到上百个七级地震的数据,可以总结很多经验教训,卫星观测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地震震例。”申旭辉说。

先进科技量身定制 张衡一号被寄厚望

在电磁监测卫星家族里,张衡一号并不孤独,之前已经有俄罗斯、法国、美国、乌克兰等国家发射过同类卫星,目前均已退役,其中法国的DEMETER卫星连续在轨运行6年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星远远不够。”申旭辉说。

△资料图:法国DEMETER卫星

张衡一号被寄予厚望,其设计指标和载荷配置超过国外同类卫星。“为了保持寿命,类似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六七百公里,但是考虑到这颗卫星要接收地震电磁波,而电磁波传播过程是衰减的,为了更好地接收信号,我们把轨道降低到500公里。”申旭辉说。

在通过张衡一号观测积累大量的数据和震例之后,未来地震预测或许真的有望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