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普评制点评央视《根据地启示录》
我刚刚在网上发表了
华声论坛 → 辣眼时评 → 普评制点评李克强痛斥“证明你妈是你妈”
普评制 发表时间:2015-7-22 12:50 共688个阅读者,7条回复 文章说:
“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李克强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李克强问的好!我举双手赞成!那老百姓的普评制问的好不好呢?参见
博客中国 > 热点 普评制请问温总理为什么要签署这样一条法令
作者:普评制 2015-07-20 05:05 阅读(633) 评论(0) 支持(17)
还有,
华声论坛 → 辣眼时评 → 普评制点评职业病鉴定还想逼多少人开胸验肺
普评制 发表时间:2015-7-21 03:04 共1956个阅读者,7条回复
文章指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只有一年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我弟弟至今为止,一年左右的工伤工资单位没给发,8千左右的工伤花费单位没给报销。请问:
温家宝同志这是不是您要签署这样一条法令的初衷?如果是,那您尽可以沉默不语。如果不是,那就请您站出来为像我弟弟一样的所有职工讲一句公道话!
我想请问:工伤待遇对全国的劳动者到底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如果是奢侈品,您尽可以沉默不语。如果不是,那就请您站出来为像我弟弟一样的所有职工讲一句公道话!
我还想请问:国家制定《工伤保险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贴在墙上当画看,那您尽可以沉默不语。如果不是,那就请您站出来为像我弟弟一样的所有职工讲一句公道话!
我明明知道这些恶法不是温总理起草的,为什么还要质问温家宝同志?道理何在?
非常明显,职工是不是工伤?和诉讼时效有何关系?职工是不是尘肺病?和职工有没有劳动合同有何关系?和用人单位给不给出具职业病检查委托书有何关系?“群众利益无小事。”在这个和全国广大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关键时刻,您怎么能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给忘了呢?
陈云同志有一个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同时,这也是他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
不唯上、就是不搞官僚主义。不唯书,就是不搞教条主义。只唯实,就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要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才能克服片面性。比较,就是做结论的时候,要经过上下左右的比较,要有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要经过反复比较,再做出最佳选择,防止匆忙下结论。反复,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到位,决定问题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避免草率做决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体现了陈云同志的哲学思想,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所以,陈云同志要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反反复复,调查研究搞好了,才做决定。那么
张海超为什么要开胸验肺?张海超究竟开的是谁的胸?验的又是谁的肺?谁又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多说无益,还是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做的吧!
1941年6月3号这天,延安雷电交加,安塞县的一位老农民赶集时,拴在木桩子上的驴被雷打死了,老农民骂了“老天爷不公啊,为甚劈死俺的驴,而不劈死毛泽东?!”。延安保卫部门准备严惩这个胆敢骂毛泽东的农民,但却遭到了毛泽东的反对。毛泽东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搞清楚群众的怨气到底从何而来。于是派调查组到固临等地10多个村子深入了解农民的怨气,是因为负担太沉重。为了供应前线抗日部队的给养,延安的老百姓都要缴纳公粮,数量年年增加。部队人数从1937年的14000人,上升到73000人,老百姓负担不起。找到了症结,毛主席号召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在南泥湾的359旅不仅完全满足了部队所需,而且还上缴了1万石粮食。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也变成了“陕北江南”。比解决根据地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众的骂声没有了、怨气消解了。解决军民矛盾的法宝是与人民站在一起,心心相印,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比天大,这是共产党打天下、坐天下的最高信念,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
下面请看
央视《根据地启示录》彰显党与人们心心相印的胜利之本
发布者:王永利 | 浏览(3781) 评论 (40) 2015-07-09 21:01:02
央视《根据地启示录》彰显党与人民心心相印的胜利之本
从6月22日开始,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陆续推出了十集特别报道《根据地启示录》,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配合报道之一,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重点栏目播出。报道团队重访各大抗日根据地,历时三个月拍摄期,挖掘鲜为人知的史料,采访核心亲历者,最大程度还原抗日历史,探寻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如何依靠群众路线,实现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凸显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以及中国道路的力量所在。播出后,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真实,生动,鼓舞人,感动人,让人们更深刻了解了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一,直面历史,不回避矛盾,揭秘根据地解决军民矛盾的法宝。开篇则把揭示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41年6月3号这天,延安雷电交加,安塞县的一位老农民赶集时,拴在木桩子上的驴被雷打死了,老农民骂了“老天爷不公啊,为甚劈死俺的驴,而不劈死毛泽东?!”。延安保卫部门准备严惩这个胆敢骂毛泽东的农民,但却遭到了毛泽东的反对。毛泽东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搞清楚群众的怨气到底从何而来。于是派调查组到固临等地10多个村子深入了解农民的怨气,是因为负担太沉重。为了供应前线抗日部队的给养,延安的老百姓都要缴纳公粮,数量年年增加。部队人数从1937年的14000人,上升到73000人,老百姓负担不起。找到了症结,毛主席号召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在南泥湾的359旅不仅完全满足了部队所需,而且还上缴了1万石粮食。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也变成了“陕北江南”。比解决根据地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众的骂声没有了、怨气消解了。解决军民矛盾的法宝是与人民站在一起,心心相印,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比天大,这是共产党打天下、坐天下的最高信念,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报道还讲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我党莒南县长王东年为了群众吃饭卖自己祖坟几十棵上百年的大柏树的故事,他把祖林里的大柏树卖了,用所得之钱让受灾的忍饥挨饿的老百姓吃上口饭。看到县长这么真心实意帮庄户百姓争利益,当地群众都愿意跟着共产党走。根据地政府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使百姓的生产热情大大提高。在艰苦的条件下,1942年,莒南县粮食竟增产近70万公斤。县里的青壮年也纷纷参加八路军,妇女们做军鞋、送公粮,拥军支前。
[视频]【根据地启示录】晋察冀边区的“树叶训令” 晋察冀边区的“树叶训令”。
二,小中见大,从小事入手,彰显我军铁的纪律和爱民如父母的博大情怀。如果说从雷劈死驴一件小事引发了《固临调查》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那么报道从另一一件小事更折射出大爱。1942年,由于日寇的封锁和扫荡,晋察冀边区进入最困难时期。当时的司令员聂荣臻签发过这样一道训令:名为《树叶训令》,内容是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原来日军残酷“扫荡”,八路军与敌作战800多次,这年春天又发生了大旱,边区军民忍饥挨饿、时常断粮。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便下了禁止部队采摘树叶的训令。不许部队在村庄方圆15里之内采摘树叶,宁可饿着肚子 也不与民争食。而老百姓知道这个事后,非常感动,不甘心让为老百姓打仗流血的子弟兵饿肚子纷纷要求部队“收回训令”,体现了晋察冀军区融洽的军民关系。最终,这个训令不仅没有被收回,而且还传达到了晋察冀军区的各个部队里。严格执行训令的同时,机关部队还制定了节约粮食计划,节省下的粮食都来救济老百姓,随之而来的大生产运动又补贴了军粮,军民团结、互帮互助,终于挺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
三,真实感强,用亲历者讲述还原历史,并佐以真实史料,让受众不容置疑。片中出现的讲述人大部分是亲历者。如原中组部秘书长《固林调查》参与者何载97岁,是当年调查的亲历者之一,讲述了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率领柯华、秦川、和他等六人为主的调查小组,赶赴距延安城100多公里、即靠近陕北、又与关中交界的固临,走遍两个区、四个乡、12个村,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调查两个月,最后的调查报告让毛主席制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运动。片中还拍摄到了黄色的《固临调查》的笔记本,厚厚的陈旧的纸张和毛笔记下的字迹都给人以不容置疑的真实感。而采树叶的故事的讲述者是当年晋察冀老八路军战士田顺心和边区老乡王士亮,他们的年纪如今都已经90多岁了, 讲起当年没的吃上树采树叶的情况。还配发了当年晋察冀日报摄影记者沙飞拍摄的军民上树采树叶的照片,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增加了感染力。而沁源军民围困日军千日造就了“英雄城”的报道中,讲述者是陈赓的儿子陈知建年龄也90多岁,他说, 陈赓问百姓有的吃吗?百姓回答还过得去。他不信,“父亲到茅厕看百姓拉的是什么屎,一看就掉眼泪了。”百姓吃糠咽菜,坚决和八路军一道围困日军,陈赓就积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粮食问题,从敌占区抢运回百姓藏的粮食,并加上搞大生产运动,使百姓度过难关。另一个讲述者陈昌奇89岁,原来沁源情报站站长。讲述了军民一心围困日军,最后日军不得不弃城逃走,民兵追他们的时候,日军的军装的破棉絮到处飞。这些细节,增加了真实感,让人看了可信、生动、感人。
七十多年前,作为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创建起19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广泛的人民战争,牵制住60%的日军和95%的伪军力量。央视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根据地启示录》,揭示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紧紧与人民血脉相连、同甘共苦的奋斗历程,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探寻光荣传统的时代内涵。这对于我们党今天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生动的教科书,回望历史,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