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评制点评评价吴仁宝必须实事求是
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要闹出些毛病来,这就是由于习惯的力量。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82页
一切会有变化。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让位给新生的小的力量。力量小的要变成大的,因为大多数人要求变。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71页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53页
虽然理想一定要有,但是还要结合一个东西,叫做“现实”。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61页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181页
总而言之,实事求是、辩证法、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对于这句话,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它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就是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7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页)。邓小平在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时,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他还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
恩格斯在谈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时,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
邓小平指出:“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作为个人来说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5页)。这是最低层次的实事求是,尽管如此,真正做到还是非常难!
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吴仁宝被选举为华西村(时为瓠岱乡二十三社)党支部书记。一上任就遇上“大跃进”。“在一次报产量放卫星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支部书记报亩产2000斤,第二个3000斤……最后数字竟上到了1万斤。”
“1万斤是不低了,可还是跟不上跃进形势,比不过其他公社。吴仁宝同志,你们大队亩产多少,你们的稻子长势比其他大队的好,能突破万斤大关吧?”怀着当“种田神仙”梦的吴仁宝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着他,他猛抽口烟:“3700斤。”随着烟雾飘然吐出。“会场顿时骚动,但大多数人却暗自庆幸吴仁宝犯傻,垫了自己的底。”
“仁宝同志,你太保守,产量高低是政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你再考虑考虑。”
吴仁宝要求公社收割时,到队里监收监打,“多收一斤我们宁愿挨饿,也多卖给国家10斤,少收一斤,你们补给我一斤就行啦。”以此解了围。
这一段历史,被吴仁宝在以后的日子里反复提起,结合着他的著名论断“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学者指出,吴仁宝之所以能在华西屹立50年不倒,关键在于“两头保持一致”:对底下,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断地满足他们,总是比外面超前;对上面,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吴仁宝的“两头保持一致”是不是什么新东西?其实,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至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5—1096页
那一是一,二是二,实话实说,是不是就是绝对的真理?不一定。要不然,毛主席为什么还要说: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635页。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会有善意的谎言?假作真时真亦假又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请看,
王志光 评价吴仁宝必须实事求是
金泰中华-思想博客-光明社区 热度 14已有 1181 次阅读2013-3-19 12:26 |
在一个舆论多元、非以言治罪的社会里,只要在法律约控的范围内阐述自己的观点,那是没有人干涉的。不过,任何人发表自己的言论都应该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对任何人和事情不顾客观合理性而妄加评论,那就是别有用心,那就有悖人的良知了。
中国当代最有名的农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老人已经谢世。笔者注意到,目前网络间的一些对吴仁宝老人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誉者自然占有大多数,诋毁其声誉和业绩者大有人在。诸如“吴仁宝生前曾被指搞家族世袭”、“称村民望其活千岁”、“华西村书记4个儿子支配全村90%资金”、“吴仁宝是‘独立王国’的‘国君’”这样的说法被一些舆论炒作,很多参插着“个人主观臆断”的说法充斥在网络间。
笔者以为:这样的一些说法至少违背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吴仁宝治理下的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在这个“天下第一村”里,人均存款实现了百万元;到2006年,华西村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1600多人口,扩展到3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3.5万人口。南有“钱庄”(工业区),北有“粮仓”(农业区),中间是村民生活的“天堂”(生活区),全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亿元。2012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24.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潇湘晨报》2013年3月19日)
当一些人在指责吴仁宝在华西村搞“家族统治”,实行“家长制管理”时,吴仁宝回应道:“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事实上,吴仁宝始终坚持集体主义道路,包括吴仁宝的后代们的头脑里“集体不散”的意识非常强烈。(《潇湘晨报》2013年3月19日)虽然,吴仁宝治理下的华西村主要依靠的是家族势力,但是“这个家族”并非是凌驾于华西村万民之上的。以吴仁宝为例:吴仁宝参加工作近60年,作为中国首富之村的“当家人”,他却给自己立了一条“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华西村农民已住进第六代别墅,吴仁宝现在依然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简陋老房里。(《潇湘晨报》2013年3月19日)
我们说,至少在吴仁宝治理华西村这六十年,吴仁宝是在实事求是地带领全体村民走共同富裕这条道路的;并且,今天的华西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如果退一步说,当年的华西村若实行“分田单干”,在华西村肯定会出现许多千万乃至亿万富翁,但是肯定不会出现今天的“人均存款百万元、人均年收入8.8万元”这样的“共同富裕”的景象。
用当下苛刻的抑或未来的眼光来看,吴仁宝肯定也不是完人;但是,吴仁宝捧出的那颗为华西村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心”肯定是真诚的,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村民开辟出的这条“创富之路”肯定是成功的。吴仁宝毫无疑问地是一位适应中国国情并在这个国情中崛起的一位英雄!吴仁宝已经创造出了自己的历史,并且吴仁宝已经作古,成为了历史中的人物。评价吴仁宝当不能越过这个底线!(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