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普评制点评从苏联解体看西方怎么搞和平演变
2013年8月15日,我对埃及普选过后的乱与痛进行了再次点评,
【中华论坛】普评制再次点评埃及普选过后的乱与痛
作者;普评制 发表于:2013-08-15 06:11:54 阅读:1160 参与:30 回复:17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63/22/14/4_1.html
文章指出:古希腊、古罗马留给我们两个最高、最大、最直接、最广泛的大民主:一个是全民公决,一个是全民直选,全都神圣无比,全都震撼人心,让人深信不疑,结果全都惨不忍睹。第一个惨不忍睹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历史管这种现象叫多数人暴政。第二个惨不忍睹是这样一个实行高度民主的国家竟然被一个实行君主制的国家给消灭了?原来所谓的西方民主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恩格斯1871年4月11日就发现说:“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的时候,事情进行得很好,而在选举(指1871年3月26日所举行的公社选举。3月28日中央委员会就把全权交给了公社)以后却是只讲不做了。”(马恩全集17卷672页)这说明他确实看到普选制有弊端。正是这个弊端,让巴黎公社在两个月之后,走向彻底的失败;苏联在普选两年半之后,走向彻底的失败;南斯拉夫普选不到一年半就正式一分为五。教训何等惨痛啊!!!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早在苏东剧变发生之后,1992.11.30日,在我所写的下面这篇文章当中,我就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
【中华论坛】普评制论人类社会各统治阶级护身符的历史比较【重发】
作者;普评制 发表于:2013-07-18 17:57:40 阅读:1221 参与:30 回复:12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62/35/84/2_1.html
文章指出:以普选制为例,它对封建社会来讲,是一个无情的克星;可对西方民主国家来讲,它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自由女神;而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来讲,它就是一艘谁也无法控制的魔船。特别是当人们吃尽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存在着的终身制、委任制以及等额选举制的苦头之后,想真正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最高度民主的时候,一旦坐上了这艘魔船,那就会身不由已,并以令世人十分震惊的速度,迅速驶向资本主义。这就是各统治阶级护身符在历史上所能起到的(克星、保护神、魔鬼之船的)三大作用。
全面复辟旧制度,并不能重演历史。当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这也只是在政治形式出现反复后,所造成的一种“返祖”现象。政治形式出现反复,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发生大的动乱,并造成流血冲突;阻碍乃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还会极大地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老百姓会苦不堪言;综合国力会一下子降下来很多、很多。尽管“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上的进步来作补偿的”(恩格斯语)。然而,还是美国的未来学家说得好:“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是的,如果我们不向人类社会各统治阶级的更替史进行认真、刻苦地学习与研究,如果我们还把实行普选制当做是自己的最高理想,那我们就有可能还会重蹈巴黎公社、十年“文革”、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的覆辙,使中国人民遭受更多、更大的历史灾难。
对于这样的论述,一些迷信普选制的人,肯定会不服气。但是,对于下面的论述,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假如普选制是“真正的负责制”(马恩选集2卷414页),那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反革命(即,在实际当选的85名公社委员当中就有21名反动区长和资产阶级分子)和阻碍革命前进的名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银行代表贝雷)被选入公社委员会了。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普选制对无产阶级来讲,是”虚伪的负责制”(同上)。它根本就没有办法和真正负责任的间接选举制相比.这就是普选制的第一大弊端:选人不准,用人不当。
再说,普选产生的领导和领导机关必然还得委任自己的官吏。有官才有官僚机构,有官僚机构才会产生官僚主义.特别是公社所委任的军事代表和银行代表,他们官僚主义严重,不称职,渎职、甚至袒护反革命,可是由于他们是公社所委任的官,所以,其被领导者就无权也无法及时罢免他们。以至给革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可以说,是导致最后失败的)重大损失。很明显,公社的第二大弊端就是:领导体制官僚化。
另外,一个由64人组成的议会式的领导、决策、执行机构公社委员会(大大超过了现代管理科学关于领导机构成员最多不能超过21人的规定),能不成为一个争吵不休的剧场吗?能不公开闹分裂吗?这就是公社的第三大弊端:领导机构不科学,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正是由普选制所产生的上述三大弊端,才致使巴黎无产阶级在有了政权、有了水兵、骑兵、工兵、好枪、好炮、兵工厂和坚固的城池又控制了法兰西银行,特别是在有了一个18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以后,也就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都比凡尔赛强的情况下,以令人无法想象的速度,迅速走向彻底失败的。
由此可见,真正负责任的间接选举制比普选制更科学、更合理、更能用人为贤、更有凝聚力,所以,才更能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在“五必败”的情况下,自发地“掀起了本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并夺取了国家政权(参见《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报刊消息摘录》商务印书馆1975年12月 第一版362-446页 北大国际政治系陈叔平编 内部发行)。同时,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否则,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永远没有办法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西方各国,永远没有办法“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实现共产主义(列宁全集23卷70页)。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人类社会各统治阶级的护身符进行历史比较,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因能授禄的委任制优于世卿世禄的世袭制;普选制优于世袭制与委任制的结合;真正负责任的间接(即层层)选举制优于普选制与委任制的结合。这篇文章,如果能使非研究人员也能对世袭制、委任制、普选制与真正负责任的间接(即层层)选举制,孰优孰劣?有个基本认识,那我就十分满足了。最后,恳请大家多提意见,以便今后更好地改正、完善此文。谢谢!
下面请看,
从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看西方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
作者:泉台旧部 发布时间:2014-05-10 来源: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4/05/319317.html
从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看以美国以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
1988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出了这样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写道:“苏联追求的不战而胜,我们也追求不战而胜,苏联人始志不移地要实现共产主义世界的目标,我们则始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自由世界的目标。”没有等到1999年的到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共不战而败。
从苏维埃政权诞生之日起,西方敌对势力就企图将它厄杀在摇篮里。但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和考验,保卫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经受住了包括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在内在一个个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在苏联高高飘扬。
眼看对强大的苏联用武力战胜已无可能,西方便转而采取“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一词最早是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在1947年7月提出的,他预言:“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必然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1953斯大林逝世后,西方反动势力根据赫鲁晓夫掌权后出现的新形势加紧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力图西化和分化苏联。尼克松上台后奉行“军事外交”,力图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通过宣扬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来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抗衡。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他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力鼓吹所谓的“国际政治新思维”,他宣称:“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强调:“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苏美两国除了领悟共同生存这一伟大真谛之外,别无其他选择。”这就在国际范围内根本抹煞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还依然存在着严峻斗争这一铁的事实。他的政治表态很快就传达到西方社会,西方反共势力见时机已到,便对苏联全面展开“和平演变”的攻势。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却洞开国门予以迎合。
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第一个手段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大举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在西欧专门设置了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每天用6种语言传播国际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内发生重大事件的信息。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德意志电波电台每天也分别用40种和35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这4家大型电台都担负着向苏联东欧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任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是否定苏共的革命历史,把苏联东欧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无限夸大,煽动人民的不满,并把这种不满指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慷慨资助有关研究机构,设计了一个专门打掉苏联人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列宁包括对斯大林情结的“哈佛方案”。使反对列宁和斯大林的作品充斥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制定及促使俄罗斯人接受将列宁遗体入葬的实施步骤。他们还别有用心地称赞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支持其削弱取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乘机宣扬西方所谓的美好生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冷战时期,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针对美国颠覆前苏联的战略无不自信的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西方世界十分注意用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影响苏联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面对这一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不仅丧失警惕,没有对苏联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反尔鼓励民从去接受西方的熏陶,他在1985年8月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苏联人必须同外国人直接接触,不用害怕......,一些人会看到,世界真大,五彩缤纷。”1988年12月,苏联停止了对过去视为反动电台的多家西方电台的干扰,并决定拨款400万卢布进口20个西方国家的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这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对苏联的舆论攻势。由于苏共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敞开大门,1990年前后,苏联社会中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达到高潮。一项全国性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苏联选择什么样的前进之路时有32%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效仿美国,17%选择了德国,11%看好瑞典,不少政治势力决定走一条所谓的“彻底革命之路”。
背弃社会主义的此岸一步跨入资本主义的彼岸,这就完全符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令中给最有效的宣传所下的定义:“宣传对象按照你们指的方向走,而他去认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
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第二个手段是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导苏联的改革朝着西方期望的方向发展。二战以后,美国一直利用1949年11月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畴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禁运和贸易限制。作为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政治让步的手段。西方国家看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行的政策符合自己的要求,因此纷纷表示支持,愿意给予援助。戈尔巴乔夫也把改革成功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施舍。1989年开始,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结果很快导致社会动乱和民族冲突。经济形势日益恶化。他阵脚更加慌乱,于是便卑躬屈膝加大向西方乞讨的力度。西方则趁此良机提出各种苛刻的复加条件。加紧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政策。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委派自由派经济学家亚夫林斯基去美国同哈佛大学的专家一起制定了一个“哈佛计划”,其中规定:西方每年援助苏联300---500亿美元,五年共援助1500---2500亿美元,苏联则实行市场化、私有化、彻底的民主化以及允许各民族自决等等。该计划还规定:“西方援助同苏联改革紧密挂钩,每年协调一次”。按西方当时的说法就是大改革多援助,小改革少援助,不改革不援助。然而西方的援助只是一个诱饵,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时说:“美国的关键战略意义不在于从经济上挽救莫斯科,而是要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事实也的确如此。1991年7月16日,戈尔巴乔夫带着包括哈佛计划在内的文件来到英国伦敦,会晤西方七国首脑,请求给予巨额援助,但结果使他大失所望,西方七国并未承诺任何援苏款项。尽管如此,戈尔巴乔夫依然本着哈佛计划的思路使苏联的改革按照西方指引的方向走上了不归路。戈尔巴乔夫也由此赢得了西方赐予的“伟大改革家”的美誉,成了那里舆论的宠儿,并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美、英、德等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垄断集团,还以“稿费”的形式给予戈尔巴乔夫个人大量的现金。其夫人赖莎的一本著作在美国出版,美国即付给其稿费300万美元。
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第三个手段是利用作为人权的问题干涉苏联的内政,支持和扶植苏联社会内部的反对势力。多年来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直利用所谓“人权”问题攻击和污蔑社会主义制度,鼓噪共产主义世界践踏公民权利。美国政府更是把“人权外交”同意识形态和政治渗透密切结合起来,肆无忌惮地利用所谓“人权”等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1975年《赫尔辛基协定》签订后,西方国家利用协定中规定的条款给予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以多方的支持。这种支持有物质的和金钱的,也有荣誉的和所谓“道义”的。1977年卡特上台不久就接见了《古拉格群岛》一书的作者索尔仁尼琴,他还亲自致信苏联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表示美国将继续履行在国外促进人权的坚决诺言。1979年4月,美国用他所拘捕的两名苏联间谍交换了基斯勃格等五名持不同政见者,以此声援和鼓励在苏联出现的持不同政见者。卡特政府搞了一个所谓“人权周”,对苏联施加压力,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造势、助威。19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争取民主赠款法》,1989年国会又拨给全国争取民主基金会的款额已达2500万美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发展民主和支持反对派。西方利用意识形态渗透和人权攻势并投入巨额资金,支持那些对苏共不满的人,帮助他们建立各种非政府组织,资助他们出版各种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出版物,并鼓励他们与苏共展开夺权斗争,为他们提供政治避难。80年代初期,苏联的持不同政见活动逐渐衰落,但随着戈尔巴乔夫公开性和民主化政策的推进,非正式组织和形形色色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书刊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戈尔巴乔夫完全屈服于美国的人权攻势和压力,其中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为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萨合罗夫恢复名誉了。萨合罗夫是苏联氢弹之父,但他在西方支持和帮助下拼命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经常发表反共演说,还在苏联国内公开建立了一个所谓的“保卫人权组织”。1980年初,他被苏联强制迁移到高尔基市居住,但在1986年12月16日,戈尔巴乔夫亲自打电话把他请回莫斯科,鼓励他从事政治活动,还给他安排两套住房和别墅。随后苏联当局还按他的要求释放了其他140名持不同政见者。1989年3月,萨哈罗夫竞选苏联人民代表失败落选,戈尔巴乔夫立即给苏联科学院增加名额,帮助他成功当选。后来他成为苏联人民会议的强烈反对苏共的跨地区议员成员之一。他立主修改苏联共产党在艻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的苏联《宪法》第六条,并亲自拟定宪法,取消了原苏联国民中“社会主义”一词。1989年12月,萨哈罗夫因病去逝,戈尔巴乔夫表示无限悲痛,声称这是“重大的损失”。由于戈尔巴乔夫这一鲜明的立场与态度,苏联更多的持不同政见者和更大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很快公开化、和法化了。而对以非政府组织面目出现的政治反对派,苏共听认和放纵反共和反社会主义的势力猖狂进攻。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说:“各种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增加是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人民首创精神的出色表现,它值得大力支持。”1989年7月18日,他又在一个会议上说:“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目的是积极的,是与改革目的客观上相符,因此应同它们对话协作。”他不仅同意成立各种的非政府组织,而且同意在非政府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反对党,实施多党制,直至在自由选举的旗号下听任让反对派夺取一系列地方政权。1987年12月28日,《真理报》的社论批露:当时苏联的非正式社团已达3万多个,这些组织肆无忌惮地宣扬反苏、反共观点,鼓吹成立反对党和独立工会。
插手苏联的民族问题,破坏苏联的民族关系。在苏联内部制造动乱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第四个手段。苏联长期存在着一些民族问题。由于戈尔巴乔夫推进族籍关系民主化而不断激化,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民族对立和冲突。西方国家则趁火打劫,蓄意推波助澜,1986年苏联改革开始不久,一些美国议员就跑到拉脱维亚挑拨苏联民族关系,公开宣布美国从来不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波罗的海人民有权决定是否独立。1989年春,当波罗的海沿岸的民族分裂势力势如潮涌之势,美国驻苏大使出面接见当地分裂势力的代表,了解他们的活动意图和计划,对他们表示支持。从而直接促成了波罗的海沿岸200万人手牵手的“波罗的海之路”运动,大大强化当地分裂主义势力的意志和决心。他们公开提出了“打倒苏共”和“脱离苏联”的口号。1989年12月1日,美苏两国元首在马尔他会晤,布什向戈尔巴乔夫施压,警告苏联不得用武力对付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运动,否则,反苏情绪就会席卷美国。布什还多次会见波罗的海沿岸分裂势力领导人,向他们表示声援和支持。1991年1月,立陶宛局势紧张时,美国立即发表声明,谴责苏军挑衅,要求苏联回到谈判中来,同时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向苏方表达强硬立场,布什本人亲自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发密函要他履行对波罗的海国家动武的承诺,否则就将停止对苏联的援助。在美国的高压下,作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于1月30日下令将派去控制立陶宛局势的空降兵部队和内务部队撤出立陶宛,同时向美国人保证在坚持宪法的道路上推进政治进程,愿同波罗的海分裂势力进行对话。苏联中央政权从此失去了对这三个共和国的控制。波罗的海三国分裂势力的得手推倒了苏联解体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第五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手段是千方百计支持苏共内部的反叛势力,大力扶植苏联政党和苏维埃制度的掘墓人。美国驻苏大使就已经与叶利钦进行了接触。他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坦率令美国大使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美国大使随即将他做为重点工作对象。全力支持他对抗苏共中央、对抗联盟政权、分裂苏共和苏联的一切反叛行为。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发生冲突被开除出政治局,美国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保持各种密切的接触。1989年叶利钦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并进入最高苏维埃。当年9月,叶利钦访美,美方破格招待这位非正式访问的非官方人物,安排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前总统里根等诸多政要同他会晤,叶利钦回国后加紧展开反共活动。一方面在党外谋求取消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修订,另一方面在党内领导民主纲领派力图彻底改造苏共。夺取苏共领导权。美国则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进行劝和,推动两人联手合作,直接介入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美国立刻邀请他访美,还给予这位尚未就职的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以完全的国家元首礼遇,除布什总统与他进行长时间会晤外,美国副总统、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国会参众两院领袖以及劳联、产联领导人以及一些大公司老总、社会团体负责人也都会见了叶利钦。叶利钦对美国人的知遇之恩投桃报李,1991年12月,他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密谋解散苏联时,首先向美国总统汇报了情况,取得了美国的支持。“8.19”事件前夕,苏联著名反对派人士波波夫用纸条密告美国大使说:“有人正在策划一场重大阴谋活动!”“8.19”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两次与叶利钦通电话,稳定其情绪,鼓励其斗志。西方主要各资本主义国家立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叶利钦的立场。加拿大总理宣布:“冻结2亿美元对苏援助,指责苏联可能重新回到冷战”。日本谴责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动不合法,宣布冻结一切对苏援助。德国领导人纷纷表态,支持叶利钦恢复宪法秩序的要求。法国领导人猛烈抨击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欧共体召开首脑会议讨论苏联局势问题。世界银行宣布暂停讨论向苏联提供技术援助的建议。此时的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勾结在了一起,共同对付当时企图挽救苏联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对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政策从屈从到迎合,便使得苏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当叶利钦站在前来包围克林姆林宫坦克的炮筒前时,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葬礼的礼炮也就要奏响了。苏共从兴盛到败亡,苏联从强大到毁解,给世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苏联共产党的垮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完结,苏联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的政治事件,包括国外的因素和国内因素、党内的因素和党外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和现实的因素、经济的因素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因素以及社会的因素等等。但是做为前苏联国家和人民脊梁的苏联共产党,做为曾经是支持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钢筋铁骨,它自己内部的褪变和首先断裂无疑是导致这座大厦最终迅速坍塌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当今的俄罗斯人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逐渐聚到苏共的内部。就连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哲学家亚力山大.季诺维也夫在其最近出版的《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一书中在分析苏联解体的责任时也说:“苏共的机关、整个苏共、包括党内的普通党员应对发生的灾难负主要责任”。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无疑仍处于低潮,但一切不屈不挠、继续顽强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宏伟事业奋斗的所有共产党员难道不应该驻步深思吗?
2005年底,俄两个著名的中性舆论调查机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当今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76%的人认为苏联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72%和80%的人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只有1%的人希望生活在叶利钦时期。
2001年普京就任总统之后曾多次指示,要结束历史教科书领域的“混乱”状况,应该培养年轻一代对自己祖国和祖国历史的自豪感。2004年7月,俄罗斯教育部再版发行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在近几年,俄罗斯还出版了一批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绩的著作。弗卡尔波的《斯大林元帅》和尤.叶缅里扬诺夫的《斯大林》就很具代表性。上个世纪50年代被推倒的斯大林塑像,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的一些地方又被重新坚了起来。最近俄罗斯理论界还展开了大辩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批判了给俄罗斯带来无穷灾难的新自由主义,肯定了马克思的遗产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2004年12月8日,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发表的纪念长文中说“近年来,在国家衰败、混乱和危机不断的背景下,人们对约瑟夫.斯大林重新评价的兴趣正在日益增长,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本文前面提到的季诺维也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斯大林及苏联进行无情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还曾是暗杀斯大林小组的一名成员。他在最近反思时说“苏联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的领导”,“应该重新评价三十年代斯大林的镇压活动,当然,其中有很多过火的行为,但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同各种势力的斗争,斯大林的镇压消除了实际存在的和潜藏的变节者”。就连写过《古拉格群岛》、全盘否定过斯大林的索尔仁尼琴在反思时也说:“我害了俄罗斯祖国”。曾经亲自参与签署协议将苏联解体的三巨头之一、乌克兰前总统拉夫丘克后来说:“如果在1991年,我知道国家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况,我宁愿斩断自己的手,也不会签署(导致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协议》”。
当然,俄罗斯的复兴可能还会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深信,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故乡不会长久沉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