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叶尼塞罗之前,我已经知道我的申请有了响应。保罗这里倒是给我放行了,但是国内老太婆那里不让我回去,但是另外给我派了一支助手队伍,还确认了我的军衔晋升。这个第十九局自建立起来就是目无王法!把工作人员往远边一扔,不理不顾,“但愿生入玉门关!”,真是低人权哈!等到我进了暖城,带着阿伊莎和芙蓉母女,还有勤务兵阿辽沙下士和他的两个小弟给我们拖着行李,还在二楼上的的千米天桥长廊上,慢慢踱回咱们的“行宫”,就看到了祖约夫和媛媛,还有另个穿中国服的“俄罗斯女兵”,一起来迎接我们,把我楞了一楞。
暖城河洲长岛一侧的建筑,保持着低矮平整的设计,实际上是十字形桥梁下,再临建的简易建筑。顶层就是可供中轻型飞机起降的大平台。因为需要保持强度,所以中间跑道六十米宽的支架下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巨大支撑柱下的连排房间,形成一个大面积的平矮城区。我们简称之长城,指内河之外的的矮城。它有内外两条平行的室内长廊,每隔百米有一条横巷。虽然只有三四层,取决于各处不同的临建楼的设计,提供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居住面积。
西伯利亚的寒冷,迫使居民点的设计,必须考虑供暖的效率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长时间黑暗极夜之中,分散居住,对于殖民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我父亲告诉我:“这也是未来太空移民需要面对的头号问题,到底是分散自理的殖民点,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采矿要求,还是集中起来,提供背靠背的生活空间?”。现在看来,集中起来的设计方式,具有更大的可行性。以避免孤独移民,被恶劣的环境和孤独,各个击破。就西伯利亚而言,集中的建筑可以提供额外的功能,比如楼顶大平台,就减少了专门设计修建的机场的成本,即便是临时的机场。同时集中利用了河洲土地平整的工作成果,降低了总体建筑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暖保暖效率。
这种设计设想最早出现在苏联初入西伯利亚的时期,它的思想被曾经参加西伯利亚调研的阿西莫夫先生,带入了他的《银河帝国》系列的科幻小说中。只不过当时暖城还没有出现,阿西莫夫就把它想像成是“钢铁铸就的千万人口的大城”。除了材料不一样以外,其实暖城的形态,除了没有捷运那样的“现代化”之外,基本上跟《银河帝国》中的设想颇为吻合,还有着阿西莫夫没有想像的“CBD,中国江南风格的商业街”,而且,这里的物业体制是私有制!房屋产权属私人所有,只是限定了上下左右的改造权力:至少你不能把核心支柱拆掉,搞自已的”艺术创新“。那是要判死刑的!啥此之外,产权类似于美国大楼中的公寓,按私有处理。这样就形成了,私有者的房产和租凭户,在楼内光明广场和河岸上,形成了一系列商业街。
我向阿伊莎和媛媛介绍了彼此:”这是阿伊莎,我的太太,这是媛媛,我的表妹,这是芙蓉,俄罗斯的小公主!“,我不想隐瞒,就凑着阿伊莎的耳朵说:”我的表妹也是我的情人!“,阿伊莎扑哧一声就笑了。虽然阿伊莎醋劲大,但是对于既成事实,倒是比吕太后或者武则天的涵养都来得强。她挽起媛媛的手,两人用俄语交谈着,仿佛因为我的关系,一下子成了亲姐妹。这时候我也知道了,穿着中国下士军服的”俄罗斯女兵“是媛媛的上司教官,叫阿哈娜,是哈萨克族人,故乡在阿拉木罕。因此我一时间把她误以为是俄罗斯人。现在她是我下级。
由于保密的原因,媛媛的到来不会明确通知我。她还是一个军校实习学生!显然只是寒假过来渡渡假,所以不会出现在给我的短小通知里。阿哈娜也不是这个助手小队的指挥官确实是个女军官,哈雪凝上尉和副手龚都中尉,她他俩将带一支专家团队向我报道,祖约夫和阿莉娜已经安置了他们。我得到的命令只是待解的密文,密钥由哈雪凝上尉给我,破译之后才能知道,十九局的老太太官老爷们,到底打什么算盘。至于媛媛的出现,大概是舅爷让我努力一下,帮助他尽早帮上孙子;其次是媛媛短期内一定会转回国内,从而带回我给她的密钥。
由于美国在解密算力上的领先,这是相对于俄罗斯的领先,对中国只是理论上的领先了;俄罗斯的很多部门,也已经采用了我们向他们提供的加密建议:不要依赖于现代高科技,宁愿使用原始一点的联络人。这样无论美国的算力多么强劲,或者说”个人,小组织“相对于强大国家的算力差距有多大,都不可能破解由联络人转交的密钥,并且可以通过双重联络人加强密文强度。时间悠闲时,大可以从容见面转交!这样最安全。时间紧迫时,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传达密钥的本身,而且密钥本身也有加密。比如说哈雪凝带来的就是一首诗!至于这首诗内含密钥,取决于我在出发前约定的取码规则!这样的做法,就旁置了RSA密码机被美国破密的可能性了。至少不再像二战时代,美国英国破解日本德国的密码机那么容易了。
阿莉娜听到中国那头的安排,有点失望!不过玛丽娅无所谓,这个暖城她还没有玩够!她觉得新鲜极了,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天天拖着勤务兵在城里串中国商店,把帐记到我的名下!幸亏,除了喝酒比较多之外,玛丽娅还是比较节俭的,不然我可真要打她屁股了。我担心她的酒喝多了,把我们的娃养出来就是一个大酒鬼!所以我是天天都要提醒她少喝点酒,要么改喝葡萄酒!可是玛丽娅最爱喝烈性啤酒!
若琳宫邸里本来有专门的厨师,不过后来退了,变成从大餐厅里了订餐。这也是暖城的好处:资源可以集中利用,反正都是在一个大房顶下面。按日耳曼和俄罗斯的习惯,都叫一个family的人了。其实古代的family就是今天的暖城:巨大的圆形里外双层的木屋,中央是永远不灭的火塘,二楼阁楼是住人的或者是贵族住的,底下是奴仆住的,牲畜养在外围也是在房内,吃饭的时候就围在火塘旁用餐,贵族的饮食搬到楼上专厅里。这是马斯克.韦伯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