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多年前看了关于袁崇焕的一本书籍和央视的纪录片所撰写的。权当是作个笔记,日后好重温一下。认识袁崇焕是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碧血剑》开始的,因为小说后面有一篇《袁崇焕评传》,把袁督帅写得光辉照人。之后对袁就产生了好奇,又看了阎崇年的《袁崇焕传》。袁崇焕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网上好些人将他全盘否定,袁崇焕具备军事才能,我想他也算是个英雄,如果不是民族英雄的话。
漫谈袁崇焕
作者:青竹闲云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出生于广东,祖父,家父世居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后移居广西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少年时以“豪士”自许,看来袁崇焕年纪轻轻便颇有豪情壮志,很是向往那种行侠仗义的生涯。“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他在《秋闱赏月》中写道。
在青少年时期,前有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后有袁崇焕自许为豪士,而后二人果然成为那个时代独领风骚的人物。诸葛亮辅助屡战屡败的刘备建立蜀汉而三国鼎立,真有大才。袁崇焕数次击败被认为不能战胜的国家强敌,后金,实为豪气。
袁崇焕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赶考,总是沿途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一个书生不但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增加了他自己的阅历。他36岁那年考中进士,次年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任内有冤必伸,体察民情,还亲自为民众救火,穿着靴子上墙屋像走平地一样。由此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可爱,联想他那上屋救火的情境,觉得有趣还有亲切,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大明朝在这个时期已是千疮百孔,腐败不堪。加之连年边祸,袁崇焕进士那年,明于萨尔浒之战四路大军为后金所败。任邵武知县那年,后金攻陷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
袁崇焕盼望着到辽东守卫疆土,不久因机遇,袁崇焕得以在兵部任事。此时王化贞大军在广宁全军覆没,朝野大震。他却单骑出关去考察,回来后毛遂自荐去守关。袁崇焕擅离职守,行事大胆,而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派他去助守山海关。不久又派他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城。
当奸宦魏忠贤弄权,派小人高第任辽东经略,将所有关外之守御撤入山海关内时,后金努尔哈赤趁机起兵十三万进犯。只有袁崇焕坚持不撤,他所决意防守的将是宁远一座孤城。袁崇焕刺出自己的鲜血,写成血书,以此激励将士。他更向士兵下拜,人人感动,誓死守城。后金努尔哈赤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辫子兵是个不能战胜的神话。而袁崇焕的宁远城只有不足两万的守军,更是敌众我寡,并无必胜的把握。努尔哈赤攻取明朝边境屡屡得手,惯用内奸破城。袁崇焕下令坚壁清野,派人巡城以防奸细。又亲自杀牛宰马,慰劳将士,还将城中全部库存白银,置于城上,声言有能打退敌兵,不畏艰险的,当即赏银一锭。如临阵退缩,则立斩于军前。袁崇焕布置好守备,只待敌军前来。
战前袁崇焕和朝鲜使者在战楼上谈古论今,泰然自若。直至敌军炮响,漫山遍野的辫子兵向宁远城冲来。袁崇焕指挥抗敌,城上矢石如雨,先进的西洋大炮猛轰敌军,威力强大,炮弹所到之处,炸出血肉一大片。后金兵勇猛善战,攻势也不弱,用铁甲车和云梯撞城,又猛挖城墙,眼看就要倒塌了。袁崇焕亲自搬运石头来堵塞缺口,两次受伤。士兵见此,人人奋力守城。袁军放火烧城下敌军战车,许多金兵被烧死。如此血战三日,后金兵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受了伤,只好退兵。
辫子兵不可胜的神话被袁崇焕打破了,常胜无敌,老谋深算的努尔哈赤也伤势不愈而死,一个文人书生初用兵竟然获得如此大的胜利,振奋人心,胆略真是不能小看。袁崇焕初出茅庐,努尔哈赤久经沙场,而得出的结果是出人意表的。袁崇焕眼光锐利,懂得利用西洋大炮这样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助守坚城,直是如虎添翼,大炮也是胜利的关键。
之后的宁锦大捷,大败后金皇太极,也是依法炮制,凭坚城,用大炮。皇太极并没有想好破城之法,仍依照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打法,自然无法取胜。袁崇焕用此法铸成了关宁锦防线,令后金兵徒叹奈何。
虽然胜利了,却得到朝廷魏忠贤一党的毁谤,袁崇焕只得离职而去。
崇祯皇帝继位以后,设法除掉了魏忠贤,去了内患,把撤了职的袁崇焕又加以重用,官封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赐尚方剑。
袁崇焕就任蓟辽督师,总督辽东军务后,不久就擅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毛一向不听节制,自作自为,暗通后金。为了统一军权,袁崇焕设计杀掉了毛文龙。东江地处战略要地,毛屡次袭击后金,对其有牵制作用。袁崇焕有尚方剑,毛文龙也有尚方剑,袁崇焕杀他乃是越权。然而袁崇焕考虑得不周全,没有及时接手整编东江,使后金进犯没有了后顾之忧。此举也引起了崇祯皇帝暗中的不满,为日后对袁崇焕起杀机提供了条件。还有,毛文龙的“毛家军”在他死后的叛变投向后金也给后金增强了力量。袁崇焕不杀他不是,杀他又不是。
关宁锦防线攻不破,皇太极就率后金兵十余万向西路绕道蒙古进攻北京。金兵避开关宁锦防线,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袁崇焕曾两次上疏言明恐金兵绕西而入,蓟门宜增重兵防守。崇祯却没有给予重视。于是袁崇焕火速进京增援,试图在蓟州堵截,金兵又绕道至通州。袁崇焕带兵赶往通州,不料金兵取道顺义,三河,直奔北京。袁崇焕急忙与部下商议进取。副总兵周文郁进谏不宜领兵进京,应就近通州寻机进兵。袁崇焕没有采纳,为保京师的万全,他决定带兵勤王。没有皇帝谕旨,擅自带兵勤王乃是重罪,这个袁崇焕当然明白,但是到此地步他没有怎么为自己设想,只为大局。
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察觉。现在他又擅自率部进京。所以,从他抵达京师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实际上已经身陷腹背受敌的局面。
皇太极的八旗军兵临城下,两军在北京的德胜门,广渠门展开一场血战。在广渠门的袁崇焕只有骑兵九千,而面对的是后金数万之众,是相差几倍的悬殊。袁崇焕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身上中的箭像刺猬一样,因有重甲,箭刺不透。袁军士兵十分英勇,击退了清兵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双方激战10小时,杀个天昏地暗,直打到傍晚,后金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袁军直追杀到运河边上。这是袁崇焕第一次这样跟勇猛无匹的满洲骑兵精锐野战交锋,那种气魄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直是豪气盖世。满洲铁骑在战斗力上绝对的占优势,而袁军不败反胜,一是有点像韩信背水一战的味道,士兵们背城一战,知道一旦失败就要城破亡国,所以人人尽力。二是袁崇焕的领导指挥才能,平日善待士卒,因而上下一心,个个用命。明军一直不敢与后金骑兵正面交锋,但今番连区区九千大明骑兵也对付不了,皇太极因而叹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皇太极这次孤军深入冒了极大的风险,兵行险着,随时有去无回。虽然这次攻袭北京的计划落空,但却把袁崇焕推向了死亡的境地。
既战不胜,皇太极采用了反间计诬陷袁崇焕,崇祯皇帝将其下狱。又就擅杀毛文龙,擅自议和这两件事,还有疑其引后金兵入关问罪。崇祯对袁崇焕早已疑心重重,皇太极的反间计其实只是导火线,一点即发。于八个月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八个月,皇太极的反间计应该被识破,但是崇祯还是起了杀机。
袁崇焕不但是个痴心人,泼胆汉,而且还是个“赌徒”,他自己不爱钱,不惜命,然而连自己的家人也拿来当赌注,为稳定守城的人心,把妻子和老母移居到危城之下。当初宁远之战若城破,就连他家人的性命都搭进去了。
皇帝在袁督师被害之后去抄他的家,竟然查无余资。袁崇焕一生清廉,家中本就没几个钱。在乱世之中立志报国,什么事都以国家为大前提。为着这个目的,可以完全抛开个人的得失,沉洗炼狱而面不改色。此是大丈夫所为,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虽然自知会因此招祸而依然勇往直前。是时势造英雄,因为国家边患,能使袁崇焕一展抱负,在辽东边境,北京城外迸发出炽热的光芒。若生于太平盛世,就像在福建邵武当知县一样,做他的青天大老爷,偶尔热心地为民众救救火,在家享享天伦之乐。以他来说治世就是能臣,而乱世就是一个亡命徒。
是时势让袁崇焕当上如他自己所说的亡命之徒,日子毫不安稳,时时会有危险灾祸的机会。他立功会招来忌恨,一旦有事又遭受群起的攻击,陷害。但这是他的抱负,既不安于平淡就要承受后果,心苦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英雄从来都是寂寞的。“仗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候”,他自己的诗句恰好反映了他的心态。
后记
在央视的袁崇焕纪录片中,看到了袁在北京的墓地,还看见了至今还为袁督师守墓的佘家第十七代佘幼芝女士的访问。佘家祖上是袁的一个谋士,袁被害后,佘家先祖冒着生命危险,把袁的尸首盗回来,埋在家中的后院,并嘱咐后人代代要为袁督师守墓。三百多年来,佘家历经十七代,代代相传地守着袁督师的墓。这个事迹真的很震撼,也很感人,个中的情义真的非笔墨能够形容,实在让人感到天地有忠义,人间有真情。
作者:青竹闲云(纽约)中国楹联论坛人文天地版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