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河南李文郑先生授权转载
读对联,游河南(233)
光山县
慈圣寺
位于县城南关,原名崇兴寺,元代时兴建,明万历年间僧如光重修,清顺治间更名千佛禅堂。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增建关帝殿,更名慈圣寺。
真观无向背,住东西南北,随时总见菩提面
大音非寂寥,从蠢动飞潜,到处咸闻般若声(大士阁)
——清·胡 煦
胡煦(1655~1736),字沧晓,号紫弦,光山南向店老虎山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写文章。康熙壬辰(171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任翰林院检讨、兵部侍郎兼户部侍郎、左副都御史兼礼部左侍郎、明史总裁官兼兵部侍郎等职。雍正九年(1731年),遭诽谤被罢官,举家返回故里,潜心研究学问。乾隆元年(1736年),恢复胡煦官职,同年九月在京城任上病逝。谥文良。著述主要有《周易函书》《释经文》《约图》《孔朱辨异》《易学须知》《篝灯约旨》《卜法详考》《约注》等,计一百五十八卷。
上联是说,具备了清静观,就无所谓向背了,无论住在什么方向,随时都可以见到菩提之面。“真观”,即清静观,妙有观,广大智慧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向背”,面对面,背对背。“菩提”,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下联是说,美妙的音乐并非寂静无声,不论是何种动物以至鸟和鱼,到处都可以听到般若之声。“大音”,指美妙的乐音。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希声,无声。意思是至大之音则不辨宫商,犹如无声。“蠢动”,泛指动物。“飞潜”,指鸟和鱼。“般若”,梵语音译。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
联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佛寺,角度新颖。第二个分句的自对,手法十分老到。
(李文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