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更是重中之重。当下,三四十岁的年轻糖尿病患者也已经大有人在,所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从了解糖尿病做起!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哪种更严重,我们应该先从二者的区别开始了解!
第一,发病年龄!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较早;而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时期,发病较晚。
第二,症状表现!
虽然,不管哪种糖尿病患者,他们都有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表现,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症状更重一些,而1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基数本身不大,看起来就很瘦弱,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是肥胖或适中,而最近一段时间身体暴瘦一二十斤或三四十斤,去医院检查后得知已患糖尿病!
第三,家族遗传性!
不管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他们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一般小孩患有2型糖尿病,而他的父母一方一般都会患有(不排除隔代遗传),遗传概率较高,而1型糖尿病遗传概率相对较低!
第四,生化指标!
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一般会检测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和相关抗体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他的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很低,或者是根本检测不到,代表了他的胰岛功能基本丧失,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多株胰岛细胞抗体(ICA)等抗体浓度较高,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他的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低于正常值,但是偏低,代表他们尚保有一部分胰岛功能,糖尿病相关抗体浓度较低。
通过相关医院或医生的帮助,我们会准确的判断出我们属于哪种糖尿病,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但是一定要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那么1型和2型哪种更严重呢?
一般来说是1型糖尿病更严重一些,因为1型糖尿病起病早,相对来说病程长,我们说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并发症,一般糖尿病10年以后,各种并发症就开始显现;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丢失更严重,几乎丧失了全部胰岛功能,只能靠外源性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就算是用胰岛素泵,血糖波动还是比较大,血糖波动大会对血管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从这两点来看,1型糖尿病更严重一些!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遵医嘱,不吃药不打针不限制饮食,他们就可能比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的更快!
有以下10大症状可能是出现糖尿病的征兆:
1. 小便次数增多:当患有糖尿病时,血糖升高,身体利用糖分的能力却不会提高,所以会有更多的糖排到尿液中。尿液中的糖分也带走了更多的水,因此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有“去洗手间更频繁了”的感觉,这也是早期糖尿病常被忽略的症状之一。如果小便次数多到夜间影响睡眠的话就更应警惕。
2. 比以前更易口渴:小便次数多了,排出的水分增多,体内就会缺水,因此另一个常见的糖尿病早期症状就是口渴、口干。血糖越高,这一症状也会越明显。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口渴后习惯喝含糖饮料来补充水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血糖升高,造成恶性循环。
3. 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虽然血糖是高的,但身体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糖的能力,反而会多利用另外两种物质——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因此机体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当然,早期糖尿病人一旦开始控制血糖后,体重也会有所回升,这意味着体内能量利用的体系更加平衡,血糖也更加稳定了。
4. 头晕、饥饿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系统并不稳定。当他们吃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东西后,身体会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血糖迅速下降,反而容易造成低血糖,因此会有头晕等症状,还会容易饿。
5. 经常感到疲倦:长期、持续的疲劳常常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临床症状。在糖尿病患者中,这意味着摄入的能量不能被细胞很好地分解利用,因此血糖升高的早期,人们常会感到乏累,而且感觉迟钝。
6. 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在有的糖尿病患者身上,高血糖可以表现出类似抑郁的症状。这些患者常常会觉得很累,不想做任何事,对事情失去兴趣,只想休息。这些人有时候会被误诊为抑郁症,但事实上只要血糖降下来后这些情感症状也会改善。
7. 视物模糊: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后期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病变,但这里早期的视物模糊和它不是一回事。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葡萄糖在眼部蓄积,暂时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导致晶状体不能很好地聚焦,导致视物模糊。这一症状一般是暂时的,一般在6-8周后,血糖稳定下来了就会好转。
8. 伤口愈合缓慢: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常有异常,因此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
9. 脚发麻:有时候,在你意识到自己得了糖尿病之前,升高的血糖就会引起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轻微的神经损伤,它会导致脚发麻、发痒。
10.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阴道炎:尿液和生殖系统分泌物中的糖分含量较高,因此常会有细菌和酵母菌滋生。加上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因此发生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因此如果你被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阴道炎困扰的话,最好检查下血糖高不高。
如果以上症状你符合了好几项、担心自己的血糖的话,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此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超重等人群,即使没有典型症状也要定期体检,避免早期漏诊。
平时怎样防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