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句民谚这样说: 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眼里看见的所有问题都会全是钉子。
这是说有一种人,根本就不会先研究具体问题、再找出针对那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而是先有了一种答案,然后去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是他那答案可以解决的问题。
《史记 魏世家》载魏惠王在与齐、秦、赵诸国的战争中多次惨败后,虚心求贤。 孟轲去应聘,魏惠王问: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利吾国?” 孟轲的回答却是: “君不可以言利若是。 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魏惠王没有聘用孟轲,实在是没错。 魏惠王问的是: 将何利吾国(您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益的建议)?。 他的问话“将何利吾国”中的“利”字明明是“有益”的意思。 但孟轲手里只有一把“锤子”,叫做“仁义”,于是他硬把“将何利吾国”中的“利”字听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那个“利”。 也就是把魏惠王面临的问题歪曲成了他那把“锤子”可以砸平的“钉子”, 然后就抡起“锤子”砸了起来。 “趋利避害”就成了“唯利是图”, 就不“仁义”了。
魏惠王看来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束手等待大难临头。 二是假仁假义,口头上只谈仁义,实际上该怎么趋利避害还怎么趋利避害。 三是免谈仁义,只行趋利避害。
这三条路都不妙。 最好的是思考、探索怎么调和、平衡“仁义”与“趋利避害”。孟轲看来没有这样的本领。非常糟糕的是他那把“锤子”砸得后来两千年里的中国人很难发展这方面的本领。
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孟轲的那把锤子似乎失效了。 然而砸烂“孔家店”的那两把新锤子 - “科学”与“民主” - 就真那么万灵?
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眼里看见的所有问题都会全是钉子。